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中国孩子笑容比美国少 20%儿童出现抑郁症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12日20:56 新华网

  记者昨天从正在北京举行的第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上了解到,中国目前约有20%的儿童出现抑郁症状,其中4%为临床抑郁,即需要接受临床治疗的重症抑郁。

  澳大利亚中央昆士兰大学心理学与社会学院王卫博士指出:这种抑郁首先归咎于中国家长对其独生子女的过高期望。

每月免费发450条短信 通用网址,E通天下
大型休闲游戏燃烧战车 七夕钻石男女靓丽比拼

  “来自社会竞争的压力和对孩子的过分关注,使父母在面对孩子时容易表现出焦虑、抑郁以及烦躁等情绪。长期处于这种消极影响下的孩子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或行为异常。”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心理学院父母养育与家庭支持中心主任马修·桑德斯说。临床诊断表明,儿童异常的心理问题通常表现为焦虑不安、抑郁、恐惧等;异常行为问题则包括自闭、攻击心理强、胆小、表达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不合群等。父母消极情绪的强烈程度与孩子出现行为异常问题直接呈正比关系。

  在天津儿童医院从事儿童教育咨询的赵冰指出,孩子上学后,中国父母的注意力主要转向其学业。中国目前的教育体系使父母对孩子出现的任何问题都惊慌不已。而孩子在生活能力上的提高,如会不会自己洗澡、穿衣等,则基本上无人重视。

  在孩子抚育上过于焦虑的情绪使中国父母很早就把社会竞争的巨大压力转移到孩子身上,这将直接导致孩子出现不服从、易怒、爱哭、好斗等行为问题。

  “要防止孩子出现心理或行为上的异常问题,父母首先要学会如何控制和改善自己的情绪。”桑德斯说。

  专家们提出“积极抚育”的家长教育概念:首先,应当为孩子创造一个令他感到安全并且总是充满兴趣的环境;其次,父母应当采取一种积极反应的抚育方式,经常鼓励孩子,对他们的行为给予积极回应,多花一些时间与他们谈天和玩耍;再次,一套行之有效而且公平的纪律原则,以及建立在孩子能力基础上的合理期望值也十分重要。

  “要照顾好孩子,父母首先要学会如何照顾自己,学会平衡家庭与社会的责任。”桑德斯说。

  父母影响:6至12岁孩子更喜欢爸 对妈妈则表现出排斥甚至是怨恨

  喜欢爸爸还是妈妈?中国的家长们常常喜欢向孩子提出这个问题。尽管聪明的孩子往往会以“都喜欢”作答,然而一项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们的内心通常更接近他们的父亲。孩子容易排斥妈妈

  这项研究成果是由正在参加第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的北京大学心理学教授张建新公布的。作为“中国文化与中国人人格研究”的组成部分,该调查通过对1000个中国家庭进行研究得出了如上结论。

  结果显示,6至12岁的中国儿童倾向于更喜欢爸爸,而对妈妈则表现出排斥甚至是怨恨的感情。这意味着:中国的亲子关系并非想象中那么美。

  张建新说,这个结论大概会令所有的妈妈大吃一惊。但细心的母亲或许已发现,孩子们在放学回家后大多愿意先向爸爸倾诉,妈妈总是“后知后觉者”。

  妈妈话里“必须”多

  中国传统中的慈母严父型的家庭关系常常令父亲们责无旁贷地承担起教育子女的义务。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更多的中国父亲把大部分精力投入事业中,教育子女成了母亲的责任。调查问卷显示,中国孩子面对一个问题或要做什么事之前通常会询问母亲的意见。母亲们则以自己的经验教导孩子该如何处理,“必须怎么做”、“不要怎么做”成了许多中国妈妈的“口头禅”。

  但张建新强调,女性过细的管教方法也会对孩子产生影响。在一次两次或多次被否定和忽略后,孩子会对母亲的意见产生抵触情绪,久而久之,变形成排斥。相反,孩子们往往觉得与置身事外的父亲沟通更容易。

  中外对比:中国孩子自制力不如澳洲孩子

  巧克力实验:大多中国孩子耐心不够

  面前有两盘巧克力,一盘多一盘少。忍耐15分钟,你就可以吃到多的那盘,反之则只能得到少的那盘。你的孩子会选择哪种?

  这是澳大利亚专家莫尼卡·屈斯克利博士进行的关于儿童自制力的实验。在国际心理学大会上,这位儿童心理学专家说,只有20%的中国孩子选择等待,而66%的澳大利亚孩子都得到了多的那盘。这意味着:中国孩子的自制力不容乐观。

  屈斯克利从1997年开始和辽宁师范大学合作进行这项名为“儿童自我延迟满足”的跨文化实验。自我延迟满足是指人们为了得到更大收益而放弃短期收益的能力,是自制力的核心组成部分。在参加该实验的上百名3至4岁的中国儿童中,超过80%只忍耐了几分钟就按铃呼唤实验人员要求得到巧克力。

  原因分析:中国孩子离不开家长命令

  屈斯克利的中国同事刘文认为,可能有两个原因导致这一状况。首先,中国儿童习惯于听命于包括家长、老师在内的外界力量,而很少做出独立的决定。因此,如果父母命令等待15分钟,他们可能会乖乖听话;但如果自行抵御诱惑,他们中的大多数就会茫然失措,听任本能做出决定。

  第二个原因在于,目前中国孩子大多为独生子女,他们通常独享父母的宠爱和家庭资源,少有需要忍耐的时候。而国外儿童大多有兄弟姐妹,有通过忍耐和等待获取父母注意力的经验,因而较有耐心。

  有效药方:转移注意力增强语言能力

  屈斯克利建议,对于自制力较弱的孩子,掌握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十分重要。同时,增强语言能力也有助于提高自制力。“那些语言能力较强的孩子通常自制力较强,因为他们可以通过自己跟自己说话来分散和转移注意力,或者强化意志,”她说。

  中国孩子笑容比美国孩子少

  美国心理学专家琳达·卡姆拉斯在第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上指出,3周岁美国孩子的微笑要比同龄的中国孩子多55.6%。会上,她发表了《中美儿童发展》报告。她的结论来自对40多例中美儿童笑容的记录、比较和分析,以及对两国儿童心理及性格差异的深入研究。

  美国河郡学院心理学与教育学教授卡萝尔·亨青格的研究表明,与美国儿童相比,中国儿童发生内向孤僻、焦虑和社交问题的比例分别高出92%、31.3%和13.8%。

  “父母不应填充孩子的全部生活,即使是婴儿,也需要一定的独处空间。”《父母必读》杂志副主编徐凡说。

  卡姆拉斯指出,中国父母在易发怒程度上要比美国父母高出26%,在严厉程度上则要超出52.2%。

  中国孩子的性教育比欧美晚

  中外专家在第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上指出,如果适龄儿童没有通过适当的渠道了解性知识,很容易引发心理问题。

  墨西哥专家苏珊·匹克指出,在中国及一些亚洲发展中国家,人们对性观念的封闭导致儿童性教育不够普及,很多接受学校教育的孩子通常要到高中、甚至更晚才了解性知识。“这会产生很多消极后果,例如他们成年后对性的恐惧以及无法获得信息而产生的心理问题。”

  美国儿童疾病预防研究所所长李晓明指出,如果儿童没有适时接受性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极为不利,严重时容易产生焦灼和逆反心理,甚至产生暴力倾向。本版稿件均据新华社

  数据

  孤独,泄气,紧张,心烦,觉得自己是别人的负担,对成功没有信心。表示“经常有”以上6种不良心理感受的儿童占受调查者总数的平均百分比为13.6%,表示“时常有”的达到43.1%。有79.5%的孩子“有时”或“经常”“感到紧张”;有69.8%的孩子“有时”或“经常”“感到心烦”。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调查结果(来源:今日早报)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亚洲杯精彩视频集锦
球迷关注亚洲杯决赛
雅典奥运FLASH演示
赵薇邹雪纠纷
广州新白云机场图片集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健康玩家健康游戏征文
话题-上海与城市榜样
可爱淘《狼的诱惑》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