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巢上书”为什么姗姗来迟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13日06:48 北京青年报 | |||||||||
被形象地称为“鸟巢”的国家体育场暂时停工,引起了整个社会的高度关注。据媒体披露,此次停工缘于四名院士上书总理,指出部分奥运工程“崇洋奢华”,“片面营造视觉冲击”,以至于极大提高了工程造价,并忽略了“安全、实用、环保等建筑基本要义”。与此事相关联,五棵松文化体育中心也将作出大幅度修改。对此,舆论作出了“奥运瘦身”的归纳。
奥运工程之所以要瘦身,当然是因为此前的总体设计存在着不切实际的倾向,比如五棵松文体中心的四面大屏幕设计,不仅可能造成灯光污染,也没有建筑学上的实际意义。而“鸟巢”之所以要停工,据说是要取消开启式屋顶,同时减少建筑的总用钢量,从而加强安全系数。这些道理由专家们说出来,我们普通人都能理解,而且出于知识崇拜的潜意识,还会暗自点头,但我们不理解的是,这些场馆从设计、投标到施工,已经进行了相当长的时间,为什么当初出现在媒体上的是一片赞誉呢?比如今日备受争议的“鸟巢”,当初被称为“第四代体育馆”,主流媒体甚至赞扬说,“鸟巢”的当选,“让人预感到一个伟大的建筑作品可能已经来临”。那个时候,为什么没有专家站出来“唱反调”呢? 从今日之批评回溯往日之赞誉,我们对“专家意见”感到深深的困惑。如果说“鸟巢”等奥运工程真的存在安全隐患和奢华问题,专家们在去年的招标过程中就该站出来发言反对。毕竟,相对于普通公众来说,建筑专家既拥有必要的知识背景,又拥有足够的话语权,甚至还可以超越常规向国家领导人上书,但令人遗憾的是,直到“鸟巢”工程已经开工许久,反对的声音才第一次为众人所知晓。“专家意见”的姗姗来迟,究竟是因为媒体没有为他们提供表达的机会,还是因为专家们惮于站到“主流立场”的对立面呢? 奥运工程的决策是关系重大的公共事务,虽然普通市民也能表达意见,但囿于专业知识、信息、表达途径的局限,他们很难影响政府机关的判断与决策,因此,“专家意见”尤其是反对派的意见就显得极为重要,专家的反对意见不仅能够完善设计方案,还能纠正决策者有可能出现的各种失误。从文化角度上看,专家们敢于“唱反调”,也是作为知识分子所必须持有的姿态与立场。当然,专家们在“唱反调”的时候不能出于门户之见和一己私心,而应该体现出良知与勇气。 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建筑?北京需要什么样的标志性建筑?对于这些宏大命题,不可能很快形成共识,但不可否认的是,“巨蛋”和“鸟巢”等建筑方案的出现,极大释放了被长期压抑的建筑个性,满足了国人的文化雄心,因而,这些由国际建筑大师设计的方案成为现实也是历史的必然。但愿“奥运瘦身”以及由此引发的对建筑实验的反思,不要让城市设计又走回到“千楼一面”的老路上去。作者:蔡方华 相关专题:北京奥运场馆“瘦身”行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