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呼吁:中国心理咨询业势在必行 问题颇多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13日16:09 新华网 | |||||||||
新华网北京8月13日电(记者郝亚琳吴晶)每100个中国人中,至少有3个人需要接受心理咨询和治疗。这与中国心理咨询业面临的问题一样,绝不是危言耸听。 在此间举行的第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上,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张侃博士呼吁:心理咨询在中国势在必行,但必须及时加以整顿并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和行业标准。
创建于1999年的华夏心理网是一家以心理咨询师培训和推广心理健康知识为主题的网站。其董事长苏晓明介绍,近一年半来,通过华夏网报名参加心理咨询师培训的人数已达2万人,网站日均浏览量超过2000人次。虽然心理咨询业发展迅猛,但其中问题亟待规范,张侃说。 据了解,中国各地的心理咨询培训市场鱼龙混杂,很多以营利为目的。虽然有关部门分别开设了心理咨询师培训项目,但缺乏统一和权威认证。 在中国,心理咨询师在官方职业分类中属“技师”类别,类同于按摩师、理发师等。而在发达国家,一个心理分析师必须经历10年以上极为严格的职业培训才能取得从业资格,从业人员中近九成拥有博士学位。 张侃强调,心理治疗和医学治疗不一样。心理治疗如果处理不好,会对个人和社会造成更大的危害。 他介绍说,目前的培训对象主要有医务人员和对心理学有一定兴趣的人。然而前者“爱病不爱人”的思维定式使他们在学习心理咨询的过程中,要经历很长、甚至很痛苦的思想转变;后者则由于缺乏足够的专业素养和经验,不能成为高质量的心理咨询师。此外,中国尚未建立一个全国性的规章制度,仅有10年前由中国心理学会制定的《中国心理学家行为规范》和《中国心理学家从事心理测量和心理咨询行为规范》。 张侃建议,中国应建立符合科学规范的行业标准;建立规范的回访和监督体制,以保证行业标准的实施和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建立对从业人员定期培训制度;提高全社会对心理咨询的认识,以监督和促使从业人员提高自己的水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