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现代的神奇交汇 南京小桃源浓缩优良人居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14日17:47 新华网 |
8月3日下午2:50,火辣辣的太阳照得人目眩,家住水上新村的戴女士带着孩子乐悠悠地在下关小桃源景区玩耍。“难道不嫌热吗?”颇觉不解的记者禁不住也走上了她坐着的“河心亭”———呀,好凉快!秦淮河上吹来的凉风直沁心脾,暑气立马消退许多。“我几乎每天都来这儿呢,不但凉快,还可以看风景,你瞧,我们南京多漂亮啊!”顺着她指引的方向,记者被眼前的美景折服了———波光粼粼的秦淮河水,沿着河流的曲线蜿蜒着郁郁葱葱的绿树和绿地,而这道绿色又装点出一条平坦而现代的河滨大道,最抢眼的是,大道的另一条“路边”不再是绿树和绿地,而是雄壮巍峨的明城墙,南京城的古老和现代奇妙地交汇在一起,让人有一种如梦如幻的美感。让人难以想象的是,眼前如此美景在一年多以前还是低矮破旧的棚户和违法建筑,是典型的“脏、乱、差”的缩影。有首打油诗是这样说的:“走进小桃源,如同走进解放前。低头不见路,抬头碰屋檐。”然而,只不过一年多的时间,小桃源景区集中拆迁了476户居民、8家工企单位、违章建筑4800平方米,打造了南北长2.4公里、占地面积28万平方米、水域面积13.6万平方米的滨河风光带,成为南京又一处集历史文化教育、文物保护和市民游玩、健身、休闲为一体的大型城市中心区和开放公园。而且,景区内将逐步移栽5万多株桃树,再现历史上此处遍植桃树的胜景,桃花开时将有望与东郊梅花山相媲美。 “山水城林”凸现生态南京 古老南京的魅力经常被归结为“山、水、城、林”的有机结合,而小桃源只不过是其中一个例子而已,环境整治目前已经成为南京城市建设的重点,为切实保护和改造好老城区,显著提升老城文化品位,市政府提出了“显山、露水、见城、滨江”的战略目标,并希望通过富有特色的城市空间的建设,形成“山在城中,水在林中,楼在绿中,人在景中”的生态格局,石头城、北极阁风貌区、东华门广场等,无一不是该市成功处理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关系,打造文化特色,优化人居环境的例证。通过历史文化片区的保护,南京市的整体价值得以提升,反过来更促进了南京市现代文明的发展。 河西新城奔流现代精神 当然,说到老城,就不能不说新城。位于老城区西侧的河西新城,早已是南京人买房安家的新宠,这片曾被称为“一张白纸”的地方,正在进行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里是奥体中心,这里是金陵图书馆,这里是金马俪城、世纪星园等大型居住区……”站在河西指挥部的河西新城沙盘前,建邺区委副书记刘兆富兴奋地指指点点。通过5-10年的开发,河西将建成可容纳56万人口的现代化新南京的标志区。到2005年十运会召开之前,河西新城中心区16幢标志性建筑大部分主体封顶,同步亮化,部分商业设施实现营运,建成艺兰斋美术馆、金陵图书馆、金陵江滨会议中心、明基医院及中小学、社区中心等一批公共配套设施。如果说老城改造重在凸现南京原汁原味的古老文化,那么河西新区的建设则重在体现南京极具活力的现代感,整个南京城既充满了现代气息,历史脉搏又伸手可及。 南湖小区“整”走脏乱差 8月3日下午5点,78岁的老人李文章像往常一样又散步到了南湖小区广场,他和老伴每天都要过来一两次,雷打不动的是早上5:30开始的晨练,跑跑步、打打太极拳。“这个地方好啊,政府还景于民,房子新了、亮了,道路宽了,人的心情也舒畅了。”李文章老人从1991年搬来南湖,期间有过两次搬家的机会都没舍得走。家住蓝旗街的李女士回文体西村的娘家,骑车走在建成不久的南湖路上,不知不觉地就骑过了头。李女士笑对记者说:“南湖路改造后,明显感到马路宽了,路变短了,真有点找不到家了。”建邺区政府还投入700多万元,对70多幢80年代的住宅楼实施了“平改坡”工程,使它们穿上了“新衣”,戴上了“新帽”。作为全国最著名、全省最大的居民小区,南湖小区曾以外来人员聚集,交通拥挤,环境脏乱差“闻名”,通过一年多的整合改造,整个小区已成功提档升级,政府执政为民的理念得到充分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