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孤岛化”加剧农民工“边缘化”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16日10:47 新京报 | |||||||||
作者:王春光 8月14日《新京报》报道了农民工“孤岛化”的问题。对此,我想谈一点看法。 如果向城市居民提一个问题:您对农民工的生活究竟了解多少?我相信,绝大多数人难以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如果问农民工:您是否了解城市居民的生活?我想,他们也知
迄今为止,我们对农民工的生活特别是精神生活关注不多,了解不深。农民工作为城市社会的边缘化群体,不仅仅是因为工资低、工作环境差、基本权益得不到保证、子女进不了城市学校等,而且因为生活处于“孤岛”状态,远离城市居民,远离城市生活。如此“孤岛化”的生活一方面是农民工边缘化的表现之一,另一方面又反过来进一步加剧了农民工的边缘化。 农民工的“孤岛化”生活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第一、缺少公共生活空间。尽管城市公共生活空间不断拓宽,咖啡屋、酒吧、网吧、各种会所、各种特色公园,乃至不断改进的街景等,但农民工大多都享受不到。他们蜷缩在低矮的棚屋、矮房子里,屋里没有像样的洗浴设施、厕所等,周围也没有像样的公共厕所,连基本的排水管道都没有。尽管城市的高楼大厦、美丽街景是靠他们的艰苦劳动建起来的,但他们却享受不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有个农民工告诉我说,他在北京打工5年多了,但没去过北京的任何风景区。他们就这样生活在被城市遗忘的角落。 第二,缺少对城市文明的了解渠道。农民工既没时间也没经济条件去了解城市文明。他们一天工作10多个小时,除了吃饭、干活、睡觉,没有自己可以支配的闲暇时间去看电影、报纸、电视等,即使有闲暇时间,也没经济条件。大多数农民工不仅看不起电影,甚至也看不起电视。几十个农民工围着街头商店门口的一台电视机专注地看,成了不少城市的街头一景。在农民工生活区,几乎见不到电视机,当夜幕降临后,他们只好三五成群地聊天,以打发孤寂的夜晚。 第三,与城市居民缺少交往,形成封闭的群体生活。这并不是他们自愿的,而是找不到愿意与其交往的城市居民,只好无奈地生活在内群体中间。 第四,过着性别失衡甚至“单一化”的生活。尽管最近几年携家带口进城的农民工在增加,但绝大多数农民工还是孤身一人,经常是几十个清一色的男(或女)农民工生活在一起,已婚的人不能过正常的性生活,到了谈婚论嫁年龄的未婚者找不到对象。他们成了漂流到城市这个生活海洋的“孤岛”上,过着鲁滨孙和“星期五”式生活的边缘人。 如此“孤岛化”的生活,给农民工带来许多严重的心理问题:孤独、自闭、精神失常、自杀、相互残杀、同性恋等。当我们关心农民工的权益问题、农民工子女上学难问题、农民工拖欠工资问题时,却往往忽视了农民工的“孤岛化”生活以及随之而来的各种心理疾病问题。然而,“孤岛化”生活已加剧了农民工的边缘化,更凸显了农民工生存状况的恶化。全方位解决农民工面临的困境,已经成了摆在全社会面前的非常急迫的任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