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提倡贫困生谢绝“超额资助”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16日12:24 法制晚报 | |||||||||
一条在全国都很热的“弟弟放弃北大欲复读,让姐姐先上大学”新闻,这几天感动了无数读者。 《城市晚报》8月12日关于此事的最新报道又让我感动了一次:全国各地热心读者以及海外华人纷纷表示要资助刘晓强上学时,这位贫困的学子却选择了谢绝。他说,在母校作出考上北大奖励2万元的决定之后,上学的前期费用已经够了,今后可以通过勤工俭学来维持
贫困学子的入学问题,每年都要牵动无数人的心。 但同时,也有一股不良风气正在贫困生中蔓延:有的人开始习惯于得到他人的“帮助”,而没有像刘晓强一样选择自立。7月底的时候,中国扶贫基金会负责人透露的一条消息,曾让很多人目瞪口呆:捐助者更多关注名校的贫困大学生,导致名校一些贫困生有很多人愿意出资捐助,少数贫困生开始“挑肥拣瘦”,把捐助额度小的捐助方给炒了。 有一个现实必须注意,真正能得到捐助的往往是考上名校的贫困生或是家庭背景特殊的学生。媒体一经报道,他们能得到的捐助,往往已经多余上学所需的费用。而更多的贫困生,没有这样幸运,他们只能选择默默哭泣。能像刘晓强那样,说我上学的最低费用已经够了请捐助其他贫困生的人,社会上是少之又少。去年8月《华商晨报》报道过这么一则新闻:阜新市一特困大学生考上了研究生后到媒体求助,家境拮据的“事迹”被报道后,光阜新市委就组织干部捐款1.8万多元,而在此之前已有数人捐给了几笔数目可观的钱。上学早已绰绰有余,但这位贫困生表示剩下的钱除了还债外,还要给父母好好看病。这位贫困生大学期间就没有出去打工或者做家教,主要依靠救济生活,还把多余的钱也接受了。 我并没有半点反对给贫困生捐款的意思,相反很提倡这种美德。只是,我们的帮助要用更恰当的方法,物质与精神帮助并重。在给予一个贫困生最基本的学费、生活费保障之后,捐助者更应该给予他们“自力更生”的精神,也有理由把钱捐出来资助更多的贫困生。 刘晓强用自己的谢绝“超额资助”的行动,给人上了生动的一课。 作者:叶边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