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旧城保护调查之人物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17日02:15 新京报 | |||||||||
引言 丁艾从小生活在胡同里,张家奶奶做了菜饼子,李家阿姨打了豆汁,只要是大人们见着胡同里的孩子,都会拉进门吃点东西。所以丁艾常常玩了一圈,回到家肚子就饱了。可是如今,胡同拆去了很多,一天天变得冷清和落寞。
白希光说,她正在动员更多的私房主像她一样,加入“四合院旅游”项目,既向外界宣传了四合院,又可以不断维护好四合院。就在今年,黄振沄得知自己所住的花市地区即将拆迁的消息。 据了解,旧城中很多的私宅产权得不到保护,其实,“不用政府一分钱,我们自己修房子”的口号在10多年前就有人喊了。 “黄家大院”将成追忆 有老北京人发出疑问,“没有胡同四合院,北京还叫北京吗”丁艾站在梯子上向前院望去,她说,本来前院的几间房也是她家的,但是现在有人要拆了它,还砌了这堵墙,把原本的四合院一分为二。本报记者李冬摄 普渡寺西巷3号 我们自己修房子 人物1 丁艾:在胡同里已经生活了三十多年,可是这几天,丁艾却坐不住了,因为她将有可能失去祖屋的大半部分。 “如果把人都搬走了,旧城也就没有了生气和神韵,人才是城市和屋子的灵魂。”丁艾说。 在当年的南池子拆迁中,丁艾家是为数不多的保留下来的四合院之一。 丁艾说,她想一直住在这里。因为这个院子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在爷爷手里建成的,是一个典型的三进四合院。 可是这几天,丁艾却坐不住了,因为她将有可能失去祖屋的大半部分。 姐妹十年要回后罩房7月23日,记者来到丁艾家的时候,这个三进四合院的院子中,筑起一道砖墙,墙的这面,是丁艾一家住的北房和后罩房。墙的另一面是南房、东房、西房和整个的庭院。 从丁艾的叙述中,记者得知,这个有着31间半的四合院,在1959年,政府将南房、东房和西房经租,共住进来了四户人家。文革时,后罩房又被标租。丁家四姐妹和父母只剩下北房居住。 后来,丁艾谈了男朋友,可是因为家有私房得不到福利分房,男朋友就陪着丁艾一次次地去找标租房住户的单位,请单位为这些房客分房,好让他们腾出房间让丁艾结婚。后来,丁艾的妹妹们也要结婚了,就照着姐姐的样去找房客的单位,一遍遍,一次次,跑了十年,整个后罩房终于归还给丁艾家。 丁艾就索性将后罩房和北房连在一起,铺了地板砖,安装了抽水马桶和电热水器,享受起了现代的胡同生活。 前院已经卖给别人今年3月,东城区房管局下属的房产经营中心拿来一纸协议要丁艾签,原来东城房产经营中心已将前院卖给了另一家人。 “这是我家的祖产,为什么不经我同意就卖给了别人呢?”丁艾说自己想不通,“万一新买主要把房子拆掉改建小洋楼,我是不是也没权力制止呢?” 东城区房管局一位负责同志明了地说,经租房已被国家赎买,属于国有财产,房产经营中心有权出售或转让。 一直在为保护四合院做斗争的华新民女士说,四合院保护不用政府太多的投资,房产主会像爱自己孩子一样爱自己的房子。 其实,“不用政府一分钱,我们自己修房子”的口号在10多年前就有人喊了。 九道湾社区 开发四合院旅游 人物2 白希光:50多岁的白希光希望自己的家加入“四合院旅游”项目,既向外界宣传了四合院,又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实惠,不断维护好四合院。 白希光家的院落稍小一些,只有南房、西房和北房。 院中的核桃树已有60多年的树龄,结满了核桃,树下摆着几个方凳和一张圆形的小桌,养的几只鸽子盘旋在屋顶上,充满了老北京的生活气息。 见到记者时,白希光头一句话就说,她前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北京的平房都拆了,北京再也没有胡同了,她在梦里就哭了。 她一遍遍地问记者,“没有了胡同,没有了四合院,北京还叫北京吗?”恢复进门的福字影壁白希光的房子,也曾经住满了标租户。1997年,最后一户房客在一场官司之后,搬出了白家。白希光说“终于可以在家自由呼吸了”。 房客都搬走后,白希光开始按照自己的意愿收拾房子。进门的福字影壁恢复了,影壁后的鱼池也弄上了,北房重新装修,西厢房的门窗也换新了,抽水马桶也装上了。 白希光说,只要把老百姓的房子还给老百姓,老百姓是有极大的智慧修缮和保护好四合院的,谁不爱自家的房子呢?修缮四合院其实根本不用政府花钱。 前年12月底,白希光一家的户口被冻结,面临拆迁,白希光又是夜夜睡不着觉,幸好,后来被证明是一场虚惊。 想纳入“四合院旅游”在白希光正在装修的西厢房中,白希光告诉记者,自己正在与一家旅行社洽谈,将她家纳入“四合院旅游”的项目之一。如果洽谈成功,旅行社会安排一定的外国游客入住她家,体验真正的北京胡同生活。而她,也可以以此维持生活,维护好房子。 “一年四季都在我的院子里,冬天的雪、春天的小鸟、夏天的绿树、秋天的果,都在我的院子里,躺在床上就可以看见天空,这样的生活环境多美,为什么总要破坏掉呢?”白希光感慨。 白希光说,她正在动员更多的私房主像她一样,加入这个“四合院旅游”项目,既向外界宣传了四合院,又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实惠,不断维护好四合院。 花市中三条26号 土地使用证在房子却快没了 人物3 黄振沄:住在花市中三条26号已经有60多年了,他家曾经是典型的亭廊式四合院。可是,花市地区即将拆迁。 黄振沄这个477平方米的院子,是父亲1945年买来的房产,据黄振沄回忆,这里过去是“皇宫里旗杆董家的房子”。 最初搬进这里时,黄振沄刚刚3岁,在当时他的记忆里,这个有着三套院的宅子无比巨大,影壁、廊子加上院里的花花草草占据了他童年回忆的一大部分。 街道开会都来“黄家大院” “据说这院子是清朝乾隆年间建起来的房子,整个花市中三条,就属这院子最大。”他还记得,解放后不久,每次街道开会,大多数都愿意到他们的院子里来,开阔的“黄家大院”是黄振沄的一大自豪。 黄振沄说,他家是典型的亭廊式四合院,长廊几乎连接起院里所有的房间。 后来,院子的一部分被收归公产,再以后,这个院子就和很多曾经精致、宽敞的四合院一样,变成破破烂烂、拥挤不堪的大杂院。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政策落实之后,黄振沄家里的兄弟姐妹又重新拥有了房子的产权。经过财产分割,黄振沄拥有其中的一间北房,房屋面积有20平方米左右。 坚持到最后房子还是没了 2003年10月22日,黄振沄拿到了一张属于自己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有土地使用证”,上面确定了黄振沄29.87平方米的房屋使用权面积,最重要的是,在使用权类型一栏,填上了“私用”两个字,这两个字后来成为黄振沄全力维护自己房屋财产权的依据。 就在今年,黄振沄得知了自己所住的花市地区即将拆迁的消息,之后不久,有人来和黄振沄商议房屋的补偿问题。 由于他没有和有关单位达成协议,最终他也没有在拆迁协议上签字。可是坚持到最后的结果:房子还是没了。 直到现在,黄振沄手里还拿着自己的土地使用证,但他也不知道,这个土地使用证对他究竟有什么作用。 相关背景 普渡寺西巷3号 在当年的南池子拆迁中,丁艾家是为数不多的保留下来的四合院之一。如今这个院子的大部分可能要卖给别人。 花市中三条26号 黄振沄原来477平方米的院子,经过财产分割,剩下了20平方米左右的一间北房。 九道湾社区 白希光在这里拥有一个院落,是北京少有的既领到房屋产权证又领到土地使用证的私房主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