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盱眙龙虾节明年还要不要办?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17日15:36 《长三角》专刊 | ||||||||
近些年,龙虾给江苏盱眙县带来了太多太多:财富、名气、人气、资金、项目,等等。 然而,令盱眙人没有想到的是,龙虾也给他们带来了“麻烦”:前不久,有媒体对盱眙的“中国龙虾节”提出质疑:一个欠发达地区,花150多万元办一个龙虾节,值不值?为此,盱眙专门开了一个会,明确表示:虚心接受舆论的批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不争论,不争辩;认真反思及改善工作中的不足,以便把明年的龙虾节办得更好,让各方更加满意
县委书记王友富,这段时间仍在到处“卖”他的“不争先干”论——不争先干看结果,不看过程看成果,不听非议看效果。 那么,这牵扯进是是非非的龙虾,究竟给盱眙带来了什么? “醒得早”的结果? 说不清到底是龙虾经济催生了龙虾节,还是龙虾节带火了龙虾经济。 说来奇怪,当年人们的生活水平比现在差多了,却没有多少人愿吃这“虫”。盱眙的农民抓到龙虾,也多是碎其身,沤作肥。 惟独盱眙的近邻南京人例外。盱眙离南京100余公里。应该说,是“勇敢”的南京人先影响了盱眙人。盱眙逐渐有人敢吃龙虾了。不仅敢吃,而且,还有创造,“十三香龙虾”,就是盱眙人的创造。所谓“十三香”,就是以十三味中草药和辛辣料烹制龙虾,味道奇特。 2000年,盱眙人小试“龙虾节”,当时,还不敢冠以“中国”。借地利之势,以新奇的吃法、“绿色”的龙虾等为卖点,进一步激活了南京人的龙虾情节。“节日”期间,加工好的盱眙“十三香龙虾”拿到南京的几家宾馆外卖,购买者一边怨贵,一边还心甘情愿地冒着酷暑排队购买。 小试成功以后,2001年,盱眙隆重推出“中国龙虾节”,至今,已连续举办了4届。从盱眙到南京,到上海,浙江……越搞越大,竟然一路顺风。 盱眙的龙虾经济究竟有多火?盛夏季节,到苏浙沪一走尽可了然。尽管天气炎热,但火红的、既烫且辣的龙虾,似已成“红色风暴”之势。在南京城内的近4万家大小饭店中,近四成饭店烧制“十三香龙虾”,据说,一天能吃掉几十吨;上海也有百余家“盱眙龙虾”店开张;浙江金华更甚,还形成了“盱眙龙虾”美食一条街……“盱眙龙虾”餐馆品牌店、会员店、连锁店,在长三角地区遍地开花,甚至也进了北方。 盱眙小龙虾不仅盘活了整个龙虾经济,就连县城也有了“高档副产品”——此前,不少人误把“盱眙(xu yi)”念成“于台”。不是大家没文化,而是这两字确实生僻,这县的名字更很少听到。随着盱眙龙虾的普及,如今,很少再有人会把两字念错了。有人说,认识这两字,是“听会的、吃会的”。 现在,即使是其他产地的小龙虾,也愿意标榜自己是“盱眙龙虾”。对此,一些地方只能望盱眙小龙虾而叹:面对同样的资源,有人重视,有的不重视;有的“醒得早,起得迟”,有人“醒得早、起得也早”。 欠发达地区的崛起新路? 盱眙很穷。人均GDP的水平不到江苏人均水平的一半,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全省低近14,与苏南最强的县(市)相比,财政收入不及人家的110……这也正是有人质疑贫困县花百万元办节究竟值不值的重要依据所在。 但是,不少人仍然认为,值! 王友富曾用“五缺两多”归纳起盱眙的“长”与“短”、“贫”与“富”。“五短”是:缺项目、缺资金、缺技术、缺管理经验、缺人才,“两多”则是:农副产品多、劳动力多。“五缺两多”是盱眙“从本地实际出发”的纵坐标。时空距离6个小时内均可到达的宁、沪、浙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就是有项目、有资金、有人才、有管理经验、有技术,缺少农副产品、缺少劳动力的“五有两缺”,这是盱眙所处的“市场区位”的横坐标。盱眙就是要找准这一纵一横坐标的最佳结合点,引进宁、沪、浙“五有”,送去盱眙的“两多”。 也正是在这种纵横坐标下,盱眙把“龙虾节”以及龙虾经济看得格外重。 根据记者多年的独立观察,盱眙龙虾节的积极效果,还是很明显的。它对改变这个欠发达地区的经济状况、提高农民的收入等,功不可没。 这首先表现在盱眙经济的提升。几年来,通过盱眙、南京、上海和浙江四地联动,每年举办一次中国龙虾节,实施“引进来”和“送出去”战略,形成了盱眙经济中的“4个80%”:80%以上的农副产品销往南京、上海、浙江;80%以上的劳务输出的流向也是上述这三个地方;80%以上的招商引资项目,来自上述三地;80%以上游客也来自上述三地。 其次,是使群众真正获得了实惠。现在,盱眙有6万多农民从事捕虾、贩虾、烧制龙虾到开龙虾店、加工调料、培训龙虾烧制大师等,年销售额及营业额在2亿元以上,本不起眼的龙虾,已经成为盱眙农民增收致富的一个重要来源。“龙虾节”造就出了杨四阳、叶安国、许建中等一批“龙虾大腕”级的老板,常州一家饭店邀请杨四阳作“十三香龙虾”烹饪技术的现场传授,对方一次付给杨四阳的技术转让费就达6万元。为奖励参赛的厨师,盱眙曾制作了100块成本为几百元的金牌,私下竟被炒到了上万元一块。今年以来,盱眙已出口龙虾仁600多吨(约3.5千克龙虾产出0.5千克龙虾仁),创汇约240万美元。在各地建立了盱眙十三香龙虾制作大师和服务员基地,输出各类人员2600多人。 更重要的是,盘活了全县发展。随着盱眙把龙虾节“闹”到南京、上海和浙江,龙虾节实际上为盱眙承接长三角产业的梯次转移搭建了一个平台。 这是一组数据:2002年龙虾节上,48个项目签约,合同引资3.29亿元;去年,引进472个项目,实际到位资金17亿元;今年龙虾节,盱眙又引进86个项目,合同引资额达20亿元。 盱眙人是用“第一虾”钓出了自己的“第一山”、“第一泉”和“第一陵”,连缀出旅游、生态和文化等一串串的亮点和卖点。今年龙虾节期间,盱眙到上海“卖”景色时承诺,对上海的客人,盱眙的所有景点,门票只象征性地收1元钱。诸如此类的“聪明”举动,给盱眙带来了人气。2000年,盱眙接待游客30万人;2002年上升到了80万人次,去年,尽管受到非典和洪涝灾害的影响,仍然接待了68万人次,预计今年游客人数将超过80万人次。 项目多了,资金多了,游客多了,财气也在上升。 这些年,盱眙经济发展迅速,经济总量规模、财政收入、人均储蓄存款、农民人均纯收入等指标,在江苏省内位次不断提升,尤其是财政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指标在省内的位次大幅上升,3年内,财政收入上升了8位,农民人均收入上升了11位。去年,盱眙工业增加值首次超过了农业,实现了历史的突破,经济总量在苏北各县(市)的位次继续提升。盱眙已成为苏北地区县域经济“争先进位”的典型。 “龙虾节有这样的效果,明年怎么可能不搞呢?”采访中,盱眙的主要领导对记者说。 会“因小失大”吗? 不过,盱眙龙虾节也面临着“怎么办好”的现实。比如,如何使龙虾节更讲求实效? 现在,一提办“节”,很有些让人烦。多半是,企业掏钱,政府唱戏,劳民伤财。所以,不少地方毅然取消了名目繁多的各种“节”。然而,凡事都不能绝对,“节”也如此。客观地说,盱眙龙虾节的积极效果,还是很明显的。 有产出,当然就需要必要的投入。但是,有没有可能用更低的成本,引进同样多或更多的资金和项目呢?据了解,一些“节”的成本大头,常常是晚会上的“大腕儿歌星”,这些歌星的出场费,少的几万元,多的几十万元。办“节”,是不是一定要举行大型的文艺活动?如果一定要,能不能不请歌星?难道真的无“腕儿”、缺“星”,就无法成戏?现在,艺术人才并不稀缺,不行,找点“中歌星”和“小歌星”行不行呢? 虽然是形式,虽然是“小节”,但是,因小有时也会失大。 不要简单否定“节” 江苏省委副秘书长、政策研究室主任王雪非:从某种意义上说,县域经济实质上就是特色经济。有特色,才有效益,才能出竞争力。以“特”制胜,是县域经济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走出新路的一个现实选择。 最近,国家工商局已明确把“中国龙虾”的商标注册权授予盱眙。小小龙虾,已成为盱眙对外交流的“形象大使”、招商引资的“金字招牌”、致富百姓的“龙虾经济”、撬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点”。 江苏省农林厅厅长刘立仁:龙虾到处都有,为什么盱眙把它做成了一个品牌,而且是一个很响的品牌?盱眙人凭着一种精神,硬是把一个节庆活动办成了美食节、文化、贸易、旅游、民俗、论坛于一体的品牌盛会,从苏北的盱眙县,办到了南京、上海、金华、慈溪等大中城市;硬是把这种原产北美、遍布安徽、浙江、山东等10多个省市的不登大雅之堂的龙虾,“吆喝”成了盛宴大餐;硬是把名不见经传的龙虾,打造成了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农民发家的致富产业。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宋林飞教授:我在农村县乡工作过9年,深知把一个本来不起眼的龙虾竟然产业化到如此程度,并且还有力地拉动了一些相关产业,确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盱眙从举办龙虾节到发展特色经济,走上了一条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道路,在这条富有特色的改变农村落后县域经济面貌的道路上,盱眙人已经开了一个好头。 江苏省政协原秘书长、农村问题专家吴镕:一个县,就是一个战略单位,又是一个战术单位。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具有城乡紧密、利于城乡互动的特点,壮大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切入点。而推出一县一业,打出一个响亮的知名品牌,发展特色经济,在产业块状积聚的基础上推进县域城镇化进程,这是推动一个县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盱眙在这方面是一个范例。 南京大学党委书记、经济学家洪银兴教授:经济学上有一种提法叫“注意力经济”,也叫“眼球经济”,盱眙创办中国龙虾节,就属于这一范畴。盱眙的中国龙虾节办得很成功,产生了很大节庆效应,效果不容忽视。 盱眙通过利用境内的自身优势——龙虾,创办中国龙虾节,打开了封闭的农村,改变了农民陈旧的观念,并增强了自信心,同时也极大地释放了那些没有得到很好开发的致富源泉。这在宏观上,也起到了促进盱眙“走出去、引进来”的作用。 江苏省委党校副校长孙学玉教授:盱眙从一个默默无闻的贫困小县,迅速成为华东地区知名的“龙虾县”,其经验,值得欠发达地区吸收和借鉴。 “节”的困惑 盱眙龙虾节该不该办,这是于无数“节庆质疑”的争论中,近期在社会上引起关注的最新案例。仅在互联网相关论坛上,质疑盱眙与为盱眙申辩的声音,激烈异常,旗鼓相当。各自阵营里,都拥有重量级人物与媒体加盟。 我们无意在此为盱眙龙虾节作个简单的“该不该办”的结论。但是,盱眙龙虾节引起广泛关注的原因,与当下愈演愈盛的各地节庆热有直接关系。在这种“热”中,一些地方不切实际、攀比作秀、好大喜功、劳民伤财,正使“节庆”自身的出发点与归宿点变味走调,甚至事与愿违。 这些现象,如今正令人担忧地扩散与加剧着。 首先,是办节出现了“一窝蜂”。 撤县建市要庆,遇五逢十要贺;桃花是节,黄酒是节,领带是节;展销会要办,博览会要搞,甚至连民俗文化的招牌也被借用过来,成为诸多节庆的制造元素。国内到底有多少个地方节庆,没人说得清楚,不过这里倒有一个参照,浙江省前年曾统计过,该省平均每3天就有一个节。 其次,也是更严重的,是节庆开销越来越大。现在办节,似乎都遵循一个套路:没有领导出场、明星助阵、晚会压轴,这节便不成其为节。领导级别越高越好,在职的请不到就请退下来的;明星越红越好,就连主持人,本地、本省的还不够级别,要北上首都、南下香港去请,才叫“够档次”。名人名星出场费,林林总总一算,上百万甚至千万元。当一座城市从财政到企事业单位到个人都可能为此晚会作出巨大“贡献”时,受益者,除了那些热衷于走穴的演艺人员和大牌主持人之外,就是那些趁节庆活动“广交朋友”的地方领导了。 节到底该不该办?节究竟该怎么办?这是需要探讨的问题。 为吸引外资,繁荣地方经济,在符合市场规律的前提下举办一些节庆活动无可厚非,甚至,办好了,不仅可给当地带来可观的收益,也会提高城市知名度,对发展旅游、招商引资、促进就业都有积极作用。这方面的成功例子,有,而且不只一个。 现在的问题是:热衷办节的个中原因令人担忧。追求轰动效应、不切实际地跟风与攀比现象,正成为不少地方官员热衷办节的“重要动因”之一。一些地方官员坦言,若邻县办节,自己不办,显得“能力不够”,上下不满。还有些官员私下透露,借助节庆,可以使之成为领导政绩的展示台,更容易接触各级领导。于是,“政府搭台,经贸唱戏”,实质上已经演变成了“纳税人、企业掏钱,政府唱戏”的悲剧。 这样的节,不该! 地方办节,需要结合当地实际作具体分析,进行科学测评。比如,对本地节庆价值本身的评估,对投入与产出的比较,对眼前投入与长期利益的权衡,还有经济实力、甚至当地百姓的欢迎程度。浙江省委、省政府不久前作出决定,以浙江省名义举办的节由原来的10个减为2个,县级及县以下组织的节庆不得擅自邀请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就是希望引导地方政府从热衷“一节即名”转到安心于平时发展经济、文化、安全、环保等实事。这非但不是对节的否定,恰恰相反,是确保其品牌与成功几率。 而要成功办好一个节,更需要本着节俭、务实、有特色、讲实效的原则,科学安排设置活动内容,同时,导入监督机制,确保在具体运作中做到规范、有效。否则,还是可能会“把好事办砸”。 类似的教训,值得汲取。《长三角》专刊 记者 顾兆农 吴焰 相关专题:长三角专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