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 PC再掀回暖潮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17日16:49 南风窗 | |||||||||
本刊特约记者 种 昂 发自济南 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IT业曾涌起过一股狂热的PC“冲动”,众多IT和家电厂商不约而同地拥进电脑市场 。然而,同质化的产品和急功近利的心态非但未能使进入者分得利润,反而感受到了一轮轮价格火拼带来的切肤之痛。在“卖 7台电脑还不如卖一件女人内衣赚钱”的疲惫和无奈中,众多厂商最终心灰意冷,四散而去。
近日,PC市场再次呈现出繁荣的迹象。在联想公布仍旧把PC作为主业后,浪潮、海信、TCL等一大批淡出者又 纷纷卷土重来,吹响了新一轮进军PC的号角。此举不禁让人产生疑问,曾经的“淡出者”欲从早已“一潭死水”的PC市场 获得什么?当初使多数入局者深陷泥沼的PC如今能否承载新的市场期望? “淡出者”使出“回马枪” 2004年7月23日,浪潮电脑在总部济南召开新闻发布会。会上,黄刚把印有“浪潮商用电脑事业部总经理”的 新名片递到记者手中。此前,黄刚一直是浪潮PC产品总经理。从产品经理到事业部经理,一张名片的改变反映出浪潮集团对 PC业务作出了战略调整。 黄刚告诉记者,设立独立的PC事业部,表明浪潮集团对电脑市场的重视,今年边缘化的PC将重新作为集团的三大 主业之一,市场攻势也将全面启动。2003年浪潮电脑的产量为50.7万台,2004年全年产量计划增长50%,3年 内浪潮争取进入商用电脑三大首选品牌,整体市场排名跻身前五位,在细分市场成为领先者。 每次谈起浪潮PC东山再起,黄刚总是心情复杂,因为他知道PC在浪潮集团内可谓几经起伏。 浪潮电脑曾是中国最早的计算机品牌之一,早在1983年浪潮就研制出第一台微机0520。1990年的时候, 国内PC销量过万台的只有浪潮和长城,就连联想在当时也去浪潮取“经”。据浪潮董事长孙丕恕回忆:“那时,一台PC卖 5万元,可以赚一两万。”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90年代末期浪潮电脑开始全面进入竞争残酷、利润微薄的家用市场。 由于家用PC与浪潮服务器、软件等一贯的深层次研发理念并不相符,一开始就成为了一个异类。虽然广告费投入达 数千万,但浪潮对PC家用市场的运作并不熟悉。据一名业内人士回忆,外观古板、功能不全、市场推广不力、价格上又没有 明显优势成为了浪潮家用电脑销售受阻的主要原因。 在产品滞销的同时,一轮轮价格火拼逼迫着浪潮不得不一再跳水。2001年经受不住价格大战的浪潮PC开始出现 了大面积亏损,库存严重积压。由于资金无法及时回流,浪潮PC的资金链条开始断裂。在看不到任何前景的情况下,董事长 孙丕恕在战略调整中被迫放弃了家用市场,硕果仅存的商用电脑也被排除在主业之外,从此浪潮偃旗息鼓,退出PC的主战场 。这对于PC情结很重的浪潮来说,无异于壮士断臂。 在整个市场生存环境恶劣化的过程中,浪潮电脑的淡出只是PC行业集体溃败的一个案例。海尔、海信、TCL等一 大批PC厂商纷纷出现巨额亏损,相继被迫逃离。海尔集团的财务数据显示,自1998年正式进军PC,3年来在电脑业务 上已亏损了9000多万人民币,最终生产环节被彻底取消。海信电脑在巨亏1767万元之后,2002年6月从电脑制造 业抽身而去。甚至连行业老大联想也开始涉足多元化来提高整体利润率。 一名业内专家分析道,当初之所以大量PC厂商一度逃离,还是归因于其非理性投资。当众多IT和家电厂商看到丰 厚的市场利润时,以同质化的产品和急功近利的心态一哄而上造成了市场非理性繁荣。而当竞争激化后,进入者由于承受不住 价格火拼四散离去,整个PC市场又呈现出过度萧条的假象。 进入2004年,值得玩味的是,当初同一时期进入并淡出的老面孔如今又再次出现在PC市场上。由于众多厂商蜂 拥而至,PC市场呈现出整体回暖的迹象:一直稳坐国内PC第一把交椅的联想公开宣称,PC仍将作为联想的主业来深耕; 清华紫光亦以初期投入5000万的资本大张旗鼓挥杀进来;长城电脑重新调整了PC业务,放言要重返市场三甲;海信电脑 也挖来了以周险峰为首的数名方正科技的PC元老,发布“龙虎计划”,扬言“3年突破50亿”;紧接着,海尔与台湾3家 厂商结成合作伙伴,为海尔代工笔记本电脑…… 继网站死而复生后,PC市场又一次掀起了热潮。 为何复耕PC荒地 PC市场曾因竞争惨烈、利润微薄被业内人士公认为近乎是“荒地”。尽管今年以来市场开始回暖,但值得注意的是 ,有关数据显示,PC市场的活跃并非源自市场环境的改观。 据赛迪顾问发布的2004年第一季度中国PC市场报告显示,2004年第一季度,中国PC市场销售量为368 .6万台,比去年同期增长25.0%;市场销售额为233.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6.0%。其中,台式PC形势更为 严峻,其销售量比前一年同期增长23%,但销售额增长率却不及1%。销售额增长率远低于销售量,意味着PC降价的趋势 仍在延续,而每一次降价都是对厂家利润的挤压。众多厂商为何在PC市场环境并不改观、甚至是继续恶化的情况下,不约而 同地再次拥入?他们究竟希望得到什么? 对于电脑市场的这股回暖潮流,联想商用台式机电脑事业部常务副总经理刘旦分析道,PC的生命周期是3~5年, 因而乐观地估计,2004年会有一个PC更新换代的高峰。而且中国个人电脑普及率不足10%,远未达到饱和的程度,3 年内持续20%以上的增长不成问题。 以赛迪顾问的数据推算,近20%的增长一年能给PC厂家带来近200万台的增量市场。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P C是任何厂商无法回避的产品,实属必争之地。因为整个IT业归根结底都是建筑在PC的发展之上,3C融合也是以PC为 中心。所以,PC的发展前景巨大是众多厂商纷纷拥入的根本原因。另外,庞大的市场规模意味着电脑仍然会给厂商带来巨大 的现金流。这对于许多PC厂商来说,至关重要。 黄刚告诉记者,在PC重归主业之前,浪潮内部开展了一次“PC能给浪潮带来什么”的大讨论。黄认为,浪潮以服 务器和软件为主打,但始终缺少一个大规模项目来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集团旗下有多家上市公司,现金流对于企业的良性发 展非常关键。2003年PC业务就贡献了20多亿的资金,这恰恰是许多高端和利润大的产品所做不到的。从某种意义上说 ,PC担负着浪潮集团探索规模化产品运作模式的重任。 黄刚还特别指出,PC市场经过多年的非理性发展,由标准化带来产品与市场的同质化以及用户需求差异化之间的矛 盾已经成为市场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此次拥入PC的厂家,都在寻找摆脱无差异竞争的路径。日前,联想在放弃一直亏损的 IT服务业务后表明其欲凭借规模制胜的思路;海尔、TCL、海信等家电厂商则是借助PC最终实现“3C融合”;而浪潮 和同方等则是希望借助PC在教育、金融、政府采购等商用领域满足客户的增值应用。 可以说,再次进入PC市场的厂商可谓“各有所图”。目标的差异决定了市场行为。由于PC市场的总体回暖并非集 中于通用层面的同质化竞争,有区别的市场细分将会有效避免此前价格火拼的混战现象。 PC市场会否重蹈覆辙 任何一项业务,如果不能赢利,最终都会被砍掉。但是,在竞争日益激烈、行业利润逐渐萎缩的PC市场,并不是每 一个入局者都能如愿以偿。与许多企业争相拥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部分企业正在被淘汰出局。近日中关村爆出了国合、创合 、恒生、科电、阳光等十几家电脑公司淡出中关村的消息。 “利润日趋微薄,价格战难解难分”,在一片唱衰PC的声调中,蜂拥而至的海尔、浪潮以及每一个入局者能否赢利 依然是急需跨越的障碍。一般来说,PC只有达到8%的毛利才能保本。但在PC开始进入成熟期后,对于既无规模又无市场 细分的品牌想要持平也绝非易事。 一种观点认为,未来充分竞争的PC市场上赢利只有两种模式:其一是规模取胜,在PC的通用层面凭借规模增强产 业链的议价能力,从而不断降低成本赢得利润,比如联想;其二是依靠市场细分,通过满足部分客户群体的增值应用,提供更 有针对性的产品与方案,来获取高于一般市场的利润回报,海尔、海信、浪潮和同方都企图进入这一阵营。 对此,有专家分析,经过长期同质化竞争和价格的火拼混战,PC市场一直处于畸形发展。一方面,在通用市场层面 ,产品同质化导致了市场环境的恶化;另一方面,大量基于跨行业和细分领域的特殊需求却得不到满足,市场处于真空状态。 而往往这部分的利润空间也要比通用的家用市场大得多。 据悉,目前国内厂商中联想因规模效益和品牌附加值,其PC的平均毛利在13%~14%,商用PC毛利则要达到 15%多。而黄刚称浪潮商用PC的毛利保持在10%。紫光台式电脑事业部总经理姬浩认为:“不赚钱是一个公司行为,只 有不赚钱的公司,没有不赚钱的行业。比如戴尔、惠普,它们不仅赚钱,而且利润是个天文数字,资本收益率也非常高。之所 以许多企业亏损,还是因为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赢利模式。” 随着既无规模又无市场细分的中小品牌被逐渐淘汰,可以预见的是,PC市场将逐渐澄清与分层。今后除非PC生产 达到相当规模,否则只有凭借市场细分,众多参与者才有共同赢利的可能。而当PC的每个细分市场都有人涉足,消费者各种 功能需求都可以被满足时,一轮轮价格混战才会真正消失,PC市场才能进入真正的繁荣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