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邓小平:开启中国信息革命征程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17日17:11 新华网

  一个消息救活了一个地区的产业。

  1984年2月,创办不到三年的《经济参考报》收到了安徽省阜阳市委书记陈复东的一封来信,信中反映当地粉丝大量积压,希望能够得到社会各界的帮助。2月16日,《经济参考报》刊登了这封来信。出乎报社编辑和陈复东的意料,来自全国的粉丝定单就此源源不断地飞向阜阳,两亿斤粉丝在一个月内销售一空。

读冠军背后的故事 用UC免费发450条短信
大型休闲游戏燃烧战车 盛夏靓丽风景线

  在信息匮乏的年代,一条信息起到的作用如此之大,超乎人们的想像。如今,我们已经生活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信息已经渗透到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每个角落。邓小平同志关于信息建设的论段、决策和思想,开启了中国信息化的大门,推动了中国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为中国信息化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信息资源开发是信息化建设的核心

  1984年9月的一天,一个印有“中共中央办公厅”字样的大信封,送进了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新华社大院,《经济参考报》的编辑们围在一起,欣喜地看着总编辑李琴将一幅手书缓慢展开,上面是两行苍劲有力的大字:“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落款“邓小平”。狭小的办公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小平同志的题词虽然只有12个字,但不仅指明了《经济参考报》乃至整个经济新闻报道的方向,而且指明了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方向。这个题词连同他作出的其他有关我国信息化的论断和思想,深刻地影响着我国信息化事业的发展,对当前和今后我国信息化建设仍然具有重大意义。

  7个月以后,《经济参考报》刊登了邓小平的题词:“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

  新华社信息中心副主任梁相斌长期从事信息管理和研究工作,他向记者介绍说,20世纪80年代初,世界信息技术经历了迅速发展的时期,人们用“第三次浪潮”预言人类将进入信息时代,人们用知识爆炸来形容大量新知识的涌现,信息对各国的综合国力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方面信息传播的手段正在发生着变化,国际互联网的雏形已经形成;另一方面大量信息资源被开发出来,开始运用到西方社会的各个领域。

  当时,我国刚刚打开国门,国内多数人对国外情况懵懂无知。信息传播的介质极其落后,手摇电话、有线广播、半导体收音机、为数不多的电视机、有限的几种报纸杂志,构成了人们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生活在当今社会里的人很难想像当时为打一个电话要跑数十里地的情形。这种信息传播介质的贫乏使我国多数人基本处于信息盲区。另一方面,信息的内容更为贫乏。电台、电视台的频道数量屈指可数,报纸、书刊、杂志出版量也很少。《经济参考报》早期报道中多次出现的“一条消息救活一个企业、“一条消息帮了一个地区”、“一条消息帮助百名大学生就业”的现象,就充分说明了社会各界对扩大信息传播渠道、挖掘信息资源的实际价值和迫切需求。如果中国不能在信息技术、信息内容方面有所突破,就可能被抛在世界信息革命浪潮的后面。

  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邓小平为新华社《经济参考报》作出了“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的重要题词。这一题词体现了小平同志对新闻传媒在信息资源开发和四化建设中的重要性的高瞻远瞩。

  把信息作为一种资源来看待,有着重要的时代意义。当时中国信息业发展落后的状况,与中国建设现代化强国、与社会对信息的迫切需求十分不对称,中国必须尽快开发丰富的信息资源,满足国家发展的需要。信息作为一种资源,有着与各种物质资源一样的属性,有其特定的存在价值与使用价值;其生产、交换、流通、消费与监管有其自身的规律。而在小平同志题词之前,人们还没有将信息作为一种资源来看待。“资源”二字,揭示了信息的实质,揭示了一个庞大产业的兴起。现在中国已经认识到,信息资源与材料资源、能源资源一起,构成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三大战略资源。

  将信息资源的开发与整个四化建设联系起来,反映了小平同志对信息问题在我国现代化过程中重要性的认识。后来他不断谈到了信息问题的重要性,1985年接见外宾时他说:“中国社会过去闭塞,造成信息不通,是一个很大的弱点。”他还说:“现在不是讲信息重要吗?确实很重要。做管理工作的人没有信息,就是鼻子不通,耳目不灵。”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相继成立了国务院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了信息产业部,旨在制定战略,统一规划,科学实施,加强管理,加速信息产业发展。如今,我国信息资源开发的面貌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有1000多个信息中心,4万多个信息咨询机构,从业人员超过100万人。中国社会信息系统现已开通,设有科技、商贸、企业、教育、文化、生活、图书、政策法规等11个栏目,近百个国家级数据库。全国公开发行的报刊总数已经达到近万种,覆盖全国的电视频道达到50多套,广播频道在每个城市都在10个以上。这些数据充分表明,信息服务业不但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而且还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为成千上万的人提供了就业机会。

  “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人才培养是信息化的关键

  如今的人们很难想象没有电脑工作、生活会是什么样子。然而,在20年前的中国,见过电脑、会使用电脑的人可以说是少之又少。就是在那个绝大多数中国人不知电脑为何物的年代,小平同志作出了“计算机普及要从娃娃抓起”的号召,推动了我国计算机教育的发展,奠定了我国信息化的人才基础。记者采访了当时亲耳聆听小平同志讲这句话的时任上海市中国福利会儿童计算机活动中心指导教师的王颂赞老师。王老师向记者讲述了当时的情景:

  1984年2月16日是中国农历元宵佳节,这天上午,80岁高龄的邓小平饶有兴致地在上海展览中心观看了“电脑娃娃”们的程序设计表演。电脑屏幕上闪现出“热烈欢迎”的中、英文字样,接着又出现了一个造型生动的机器人,闪烁着大眼睛,唱着“我爱北京天安门”。不一会儿屏幕上显示有“中国制造”四个大字的火箭升腾起来……

  看着眼前这一切,邓小平笑了。他满意地点着头,亲切地询问当时操作电脑的孩子的名字和年龄,并和蔼地抚摸着这个“电脑娃娃”的头,对在场的人员说:“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做起。”

  当时为邓爷爷演示电脑的是13岁的李劲,邓爷爷的亲切接见和鼓励更是影响了李劲同学的人生之路。他全身心地投入计算机学习,16岁连跳两级进入清华大学,23岁成为中国最年轻的计算机博士,现年33岁的他已是计算机图像压缩领域的国际知名专家。

  专家们认为,计算机人才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关键,我国要在世界信息强国中占有一席之地,核心问题就是人才。小平同志关于“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的指示,连同“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题词,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指南,推动了我国现代教育的发展。从娃娃抓起培训计算机知识的号召,使很多学校开始关注计算机教育,一大批电脑人才得以脱颖而出。据统计,2000年,我国中小学开设计算机课程的学校近6万所,拥有计算机200多万台。到2002年底,大专院校拥有信息专业在校学生15万人,计算机及相关专业400个,每年毕业专业人才两万多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信息技术是信息化的基础

  20世纪80年代初,着眼于抢占未来世界综合国力竞争的最高点,美国、日本、欧洲纷纷提出了“星球大战计划”、“尤里卡计划”、“今后十年科学技术振兴政策”等长期科技发展战略规划,尤其是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提出把战略防御和进攻的战线拓展到外层空间,这一耗资2万亿美元的庞大计划将带动相关高技术的突破性进展。

  世界科技发展前沿最新战略动态,引起了中国领导人和科学家的高度重视。1986年初,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科学家王大珩与科学家阵芳允商量,决定向最高领导写一份“发展我国战略性高技术”的建议,他们商议由王大珩起草,并与另两位科学家王淦昌、杨家墀商量定稿。他们当时也许没有意识到,一份改变中国高科技研究进程的报告,就这样诞生了。

  四位科学家署名的建议于1986年3月2日送到了中央最高领导层。出乎他们意料,3月5日,邓小平同志就作出了批示:“此事宜速作决断,不可拖延。”按照小平同志批示精神,国务院立即组织专家对几位科学家的报告进行周密论证,于1986年11月18日出台了我国“高技术发展计划纲要”,即“863计划”。后来,小平同志又亲自为“863”计划题词:“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

  “863计划”内容广泛,其中最多的项目,就是与信息革命、信息技术有关的高科技领域。信息产业部信息技术研究所所长童有好是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研究者和见证人,他向记者介绍了有关情况。

  童有好说,在整个“863”计划投资的100亿元中,信息技术相关项目的投资约占投资总额的2/3。“863计划”直接推动了我国信息技术硬件产业的发展。1993年以前可以说是我国信息业发展的奠基时期。在这个时期以前,我国在通讯、电子、大规模集成电路等关键产业相关技术方面的研究几乎一片空白。正是由于小平同志和科学家们对世界科技动态的清醒认识,启动了“863计划”等一系列高科技项目,我国信息技术才没有被世界信息技术革命的浪潮抛到后面,在有的领域甚至还掌握了世界领先水平。

  小平同志在许多不同的重要场合多次指出科学技术的重要性。1988年9月5日,邓小平在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时说:“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992年,邓小平在视察南方时指出:“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我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如果说启动“863”计划是从具体工作方面直接推动我国高科技和信息技术发展的话,那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则从理论高度阐明了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一论断的提出,将我国的科技发展带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小平同志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信息化改变着中国人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我是福建农民,长期种植芦荟,品质优良,不含运费,每吨售价1200元,有意者联系我。”

  “本人在北京,现急求购芦荟干粉,有货者望速与联系。”

  上面的供求信息,不是出现在报纸杂志的广告页面上,而是出现在“中国芦荟网”的用户论坛上。一位芦荟种植者对记者说,“网络的出现,完全改变了我们种芦荟以前凭感觉的状况,现在生意比以前好做多了。”

  “中国甘蔗网”、“中国玉米网”、“中国小麦网”等信息网络的出现,正在改变中国数亿农民世代相传的粮食种植方式和交换方式,并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他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据来自信息产业部的消息,2003年,我国信息产业(不含新闻媒体等信息服务业)完成增加值709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成为国民经济的龙头产业;电话用户总数达到5.32亿户,居世界首位;互联网用户数已达7950万,居世界第二位;电子信息产品出口1410亿美元,接近我国外贸出口总额的1/3。

  在这些数据的背后,是信息化对我们这个古老国度的深刻影响。在生活领域,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获得地球上任何一个角落的信息,掌握世界发展的最新动态,与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人进行文字语音甚至视频交流;娱乐、购物、交流、甚至办公都可以在家里进行;在政府政务方面,各级政府已经广泛通过网络直接向社会提供服务,以前很难获得的政务信息,现在已经直接通过网络向社会公布;在企业,信息网络已经可以对企业的资金、物资、人员流动进行适时监控,企业间交易从谈判、签约到付款,都可以在网上进行,支撑企业决策的各种信息资源空前丰富;在国防领域,高科技条件下的信息战,已经成为全军科技练兵的主要内容和目标。社会运转效率大大提高,降低了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对物质资源的消耗。搭乘信息化的时代快车,中国正乘风破浪,加速驶向全面小康社会的灿烂前程。(记者王海征林玉 黄庭满)(来源:经济参考报)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千张即时奥运图片报道
UC音频直播奥运赛事
奥运场馆瘦身风波
北航招生丑闻
机动车负全责遭质疑
北京地铁美食全攻略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购房租房经历征文
余秋雨绝唱:借我一生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