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工业污水何以如此暗流汹涌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18日09:06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过去,这条沟里流的泉水特别清,我们吃水、洗衣、浇地都从里面取。现在不要说吃,浇地都不长庄稼。”在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三闸镇庚名村,31岁的村民陈彪新望着8月的日头,无可奈何地向记者这样抱怨。

  陈彪新说的水沟,是我国第二大内流河黑河支流的支流。正是这条小河,承载从张掖市甘州区方向的来水,流经三闸镇,在陈彪新家附近注入山丹河,再由山丹河汇入黑河。

读冠军背后的故事 用UC免费发450条短信
大型休闲游戏燃烧战车 盛夏靓丽风景线

  记者注意到,眼前的这条小河里,流淌的是深褐色且泛着白沫的肮脏之水。污水之源

  和陈彪新同住一社的梁老汉认定,是城里工厂排出的水把河弄脏的。

  今年8月上旬,记者前往张掖市多家工厂进行明察暗访,发现工业污水排放触目惊心。所到之处,几乎每家企业都有大量严重污染的工业废水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放。记者要采访的污水处理设施,总是无一例外地“在检修”或“因故停产”。

  张掖市造纸厂是当地最大的造纸企业,按照负责人对记者的说法“已经停产两个多月”。然而,车间仍然放着大量纸浆,污水处理系统也正在运行。

  这位负责人解释说,纸浆“湿漉漉”的原因是“这地方容易回潮”。至于停产的时间,不同的人则有不同的说法———从“一周”、“两个多月”到“半年”。排水渠此时清流荡漾,记者却发现水渠尽头已被封堵。有知情人透露,两天前流淌的还是污水,现在盛满的是自来水。

  在光宇造纸厂,副厂长祁海林带领记者察看生产线及黑液、废水的处理装置。据称,每年产生的80万吨黑液中,一半拌着煤灰烧掉,另一半未经任何处理倾倒在北山坡。“巧”的是,专门烧黑液的锅炉“前天开始检修”。不过,一位工人悄悄告诉记者,“锅炉很长时间没烧了”。

  在工厂的后面,有一个不大的废水处理池。看着仍很污浊的水,随行的环保人员确认“显然没有达标”。一天以后,污水突然变成了清水。记者仔细察看发现,一个水管正悄悄往水池注自来水。

  市区东北角是污染企业比较集中的一个地区,记者发现一条黏稠黑臭的污水沟,工业废水正绵延数公里流向荒滩和沙枣林。就是这条污水沟,连接了好几家企业和多处隐蔽的污水直排口。张掖市有色金属公司的董事长李军承认,这一带的造纸厂、选矿厂、冶炼厂、化工厂、淀粉厂都通过这条沟直排工业废水。污水之害

  只要看一眼市区东北角昼夜流淌的污水沟,人们都会清晰地感受到工业废水对环境造成的戕害。

  凡是废水流经之地,寸草不生,庄稼地则后撤数十米。一大片高大的沙枣林成了废水最终滞留地,也简直成了一个恐怖地带———黏而臭的废水在缓慢流动,原本松软的土壤变得死硬,沙枣树成片死亡……

  正在撂荒地放羊的甘州区三闸镇东泉村张大娘告诉记者,过去这里全是庄稼,现在连野草也不长了。去年,她的母羊就因为喝了污水而流产。

  废水使50多公里外的三闸镇庚名村的小河变得臭不可闻,还使其汇入的山丹河污浊不堪。今年上半年的检测数据显示,山丹河呈劣五类水质,11项指标三次测定值超标率均为100%,与去年同期相比呈恶化态势,主要污染物浓度明显增高。

  山丹河再往下流,就汇入了我国第二大内流河黑河。黑河发源于祁连山北麓,在河西走廊的戈壁滩上养育了著名的张掖绿洲,自古粮丰草盛,被誉为“金张掖”。出张掖,入内蒙古,黑河又孕育了额济纳荒漠绿洲,最后归于居延海。因此,810公里长的黑河堪称生命之河。

  但是,记者在山丹河汇入黑河的河口看到,这里一清一浊,黑河原来的河水和山丹河水泾渭分明地延伸出去很远。张掖市环境检测站新近的一份报告说:“由于城市污水及城区东北郊工业企业大量废水未经有效处理排放,加重山丹河断面的污染,严重影响了黑河干流水质。”

  流出祁连山时,黑河为一类水质。

  流出张掖时,黑河变为三类水质。深层问题

  污染如此之重,为什么解决不了?

  2003年,环保部门曾向产生污水的张掖市有色金属公司铜冶炼厂发出黄牌警告,要求限期治理,不达标不许开工。但是,负责人李军承认,在排放并没有根本改善的情况下,这家工厂的实际做法是“停停开开、开开停停”。

  事实上,更多的污染企业虽有治理设备,却只是做做样子,检查时运行,不检查时就成了摆设。

  显然,这些污染企业逃避了监管,或者说政府的监管对这些企业没有到位。

  对发展经济和环境保护关系的认识不同,这是导致问题产生的深层因素。

  张掖市有色金属公司将铜冶炼厂租赁给私人经营,却未能对没有达到环保要求的租赁者采取停产措施。负责人李军说:“如果非要一次到位(投资治理),人家就不来投资。”

  在解释没有关停污染首害造纸企业时,有关方面称“当地麦草丰富,需要转化,几家造纸厂解决了好几百人的就业,还能上缴税收”。

  一旦经济与环保发生尖锐冲突时,选择的往往是经济效益,最终牺牲的往往是环境。

  与此同时,体制因素也在制约着环保部门的公正执法。不难理解,当地方政府或地方领导非要坚持“先上车后补票”、“先发展后规范”时,作为下属的环保部门又能怎样去保证自己的监督?

  “我保环保,谁来保我?”这是一位环保人员的困惑。

  困惑的背后是无奈,和大自然忍受肮脏之水一样的无奈。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千张即时奥运图片报道
UC音频直播奥运赛事
奥运场馆瘦身风波
北航招生丑闻
机动车负全责遭质疑
北京地铁美食全攻略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购房租房经历征文
余秋雨绝唱:借我一生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