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卷风突袭上海带来的思考:今天我们如何防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18日10:47 解放日报 | |||||||||
龙卷风突袭申城! 应急预案紧急启动,抢险措施忙而不乱,5小时内,受影响的7个区用电全部恢复! 前天,面对肆虐的龙卷风,上海各级有关部门从容应对,在最短时间内消除了灾害对城市带来的影响,向上海人民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这得益于全市应急网络的建立,得
然而龙卷风带给我们的思考远没有结束。假如这场突袭的龙卷风刮得更猛些,假如龙卷风对上海的影响再大些,上海还能应对自如吗?天有不测风云。如果下次高温、台风以及更为严重的突发灾害再次侵袭,我们又将如何面对? 让预案更优化 立足长远做好减灾工作,一直是历届上海市委、市政府领导心头的一件大事。滨江临海,以水兴市,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造就了上海,但也不时带来台风、暴雨、高潮、高温等自然灾害。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2002年,上海将可能影响和侵袭市域的灾害事故划分为19类25项,并整合“测、报、防、抗、救、援”6方面减灾系统,编制应急预案,织就一个覆盖全市、随时启动的减灾网络。 然而,预案的设置毕竟还属“纸上谈兵”,灵不灵验,有待于实践的检验。可测性极弱的灾害性气候,为我们提供了优化各类预案的绝佳机会。往往预案中一个小小的优化措施,将对灾害性气候的及时、准确预报产生深远影响。 此次龙卷风袭击过后,各级部门应及时总结得失成败,不断增强各自领域的战斗力。受龙卷风袭击,电力部门按照预案紧急拉电25万千瓦,实施紧急错避峰供电并组织抢修,确保了电网的安全。但如果龙卷风影响的范围更广,程度更大,还能在短时内恢复供电吗?因为停电,一些路段交通灯“罢工”,交警紧急出动充当“红绿灯”维护交通。如果交通灯“罢工”的路段更多些,相应的警力人力又如何组织?一些没有自备电的商家在黑暗中用1个多小时疏散人群,但假如火灾突至,这样的速度还行不行? 各部门更应不断总结,增强全市整体应急网络的战斗力。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每一次灾害,对我们这个城市的整体防灾系统都是一次宝贵的磨合时机。此番停电使电力部门意识到,必须将已有的电力预案纳入整个城市应急反应体系中再作考量,通过多方协调统筹,形成联动机制,从而发挥集聚效应。我们期待,面对更为复杂的灾害气候,相应部门的配合会更协调,更完美。 硬件应更完善 与上海相仿,日本的许多城市也是海洋性气候,雨水很多,但遭遇再大的雨,城市也很少出现积水现象,更不容易发生水灾,这主要得益于日本城市发达的下水道系统。有关统计数字表明,日本全国共埋设地下管道34万公里,近20年来增加了4倍。 发达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防灾设施的建设投入大,使用几率小,但仍应坚持高起点规划,让各类设施经得起突发灾害事件的考验。 因为停电,电梯困人事故屡屡发生,商厦、大卖场一片漆黑……虽然这些“麻烦”———被化解,但我们不妨设问:如果城市硬件设施建设更完善,这些是否可以避免?专家指出,本市一些宾馆、饭店、写字楼及高层住宅应安装应急发电系统。而事实也证明,面对突然断电,已安装了应急发电系统的商厦、高档写字楼、医院等显得从容多了,更避免了电梯困人等事故的发生。硬件设施完善了,城市管理者也轻松许多。 城市硬件设施建设,还应为发展留有余地。前天,本市装机容量最大的一台90万千瓦发电机组在试运行中发生故障停运,上海电网瞬间失电近一成。由于在迎峰度夏期间上海的电力缺口在200万千瓦以上,全部机组包括试运行机组都满负荷发电,没有备用机组可以成为“替补队员”,因此一旦发生情况便没有回旋余地,而发达国家因为有备用发电机组,就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实施电网扩容并为今后发展预留空间,显然是当务之急。 硬件设施在设计、建设上还可以更巧妙些,最好能做到“一专多能”。一些国家的做法就很有创意。例如,有的国家规定占地1公顷以上的城市公园都要建成“防灾公园”,一座不起眼的假山,“腹内”却密布着地下紧急自来水管、电线等设施;游人休憩的公园广场,竟是保障应急交通的直升机停机坪;绿化带中间的水池兼具蓄水槽功能,收集雨水供消防之用,阻止火势蔓延。据悉,在震惊世界的阪神大地震发生后,神户市1200多处大小公园对阻止地震所带来的二次灾害———火势蔓延起到了神奇作用,其效力比人工灭火高出一倍。这对上海公园绿地建设启示良多。 措施应更人性化 面对较大规模停电所带来的不便,我们欣喜地看到,大街小巷市民守望相助,共度难关。小区内,社区工作人员挨家挨户分发蜡烛;楼道中,邻里间相互搀扶上下楼梯;绿地里,老夫妻牵手漫步,默默等待“光明”重现……市民的理解和配合,激发我们自问:灾害发生后,各项措施如何做得好些、再好些? 以人为本的技术、物质支持,让预警、救援措施更人性化。当灾害来临之前,我们可以完善手机短信群发、媒体滚动信息发布等手段,在更大范围、更短时间内告知市民;当灾害来临,人们经救援远离事发地点之后,我们还应该利用先进的集散手段,让蜡烛、被褥、帐篷、即食和速食食品等包含着人间温情的应急物资迅即分送到位。 灾害事故对人的精神刺激也不该忽视,相互取暖、相互帮助的人文关怀应该成为精神层面的措施。此次停电,在专业人员不足的情况下,不少居委会以及社区志愿者深入街道邻里,积极宣传,安抚民心,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假如这些志愿者经过专门训练,效果必定更佳。 在提倡人性化方面,我们还应积极倡导市民加强自我保护和自我救助意识。通过宣传教育,让市民学习和掌握在紧急情况下的逃生技能,以最大限度减少不必要的损失。本报记者张奕 宋鹏霞 徐瑞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