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忆小平:“邓家老院子”的老故事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19日04:36 四川在线-四川日报

  广安协兴镇牌坊村,朴实无华的三合院,被一丛丛翠竹环抱着,共有大小房屋17间,其中最早的左厢房建于清朝同治年间,这座历经三代陆续建成的老院子,迄今已有130多年历史了。

  当地人称这座院子为“邓家老院子”。100年前邓小平同志就出生在这座农家院里,当时谁也未料到这呱呱坠地的婴儿日后会给神州大地带来无限春意。

读冠军背后的故事 用UC免费发450条短信
大型休闲游戏燃烧战车 盛夏靓丽风景线

  小平在这里生活了15个年头。望着院外四周葱郁的翠竹,聆听着这古老院落里发生的故事,我们探索着童年小平走向伟人小平的生命轨迹。

  邓小平一生中被父亲责打过三次,第一次是在北山小学读书时,首次考了第二名;第二次是小平带头爬上当地人尊为“神仙碑”的御赐神道碑;最后一次则是因为他“偷”了家里5块大洋(当时能买500斤稻谷)。

  考第二名挨打,是因他平时学习优异;爬神道碑挨打,是因他的顽皮和叛逆精神,而第三次挨打则是因他的同情心和责任感。当时盛怒的父亲把全家人喊到堂屋,还未及开口,小平就主动站了出来,并且把“家法”(棍子)递给父亲。在一顿责打之中,小平始终一声不吭,这使邓绍昌困惑不解:这娃儿平时家里给他两个铜板或一合米,他都舍不得吃用,怎么突然这次拿这么多钱?后来才知道,小平同学的妹妹病重又无钱医治,他把钱给了同学替妹妹治病。“失察”的父亲愧疚地称赞儿子做得对,同时也不解儿子为什么甘愿挨打而不道出实情,小平说,同学有难我应该帮助,而偷则应该受罚。

  故居的竹林中还掩映着一栋不太起眼的蚕房院子。少年时期的邓小平,常常到这里来帮母亲采桑养蚕。小平的母亲淡老夫人,待人热情,性格开朗、大方,周围的邻居百姓都愿意和她接近,特别是那些贫苦的农家,都乐意向她求助,淡老夫人也总是尽最大努力去帮助别人。据小平胞姐邓先烈说,小平对父亲敬而畏之;对母亲百依百顺。但父亲的正直敢言、办事公道、坚强自信、勇担责任和母亲的勤劳俭朴、乐善好施、宽宏大量、体贴入微都体现在小平身上。

  邓先烈说,弟弟天资聪颖,记性特好;虽然顽皮好动,老师教的书能认能背。每当父亲端坐正堂太师椅上抽弟弟背书和检查作业时,他都顺利过关。只要听到父亲说“有进步,要努力”时,他总是大声回答:“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然后鞠个躬,转身飞跑出大院,邀约小伙伴打“泥巴仗”去了。

  离小平故居约1公里的地方,还有座藏于茂密翠竹中的气派四合院,当地人称“翰林院子”。1909年,5岁的邓小平在此启蒙。小平的塾师邓俊德,人称“邓三先生”,清末落第举子,愤世嫉俗,崇尚康、梁。他对塾童单个教授,因材施教,谁学得快,便教得多。两年的私塾期间,先生所教的课文小平全能熟背,而且没被罚过跪和挨过手板,引来塾童的羡慕。

  两年后,7岁的小平进入协兴镇老街的“协兴北山小学堂”,说来也巧,国文教师又是“邓三先生”。他常在课堂上毫无顾忌地大讲“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公开宣传反清革命思想,要求学生学习邹容的爱国精神。

  小平的姐夫唐惠民回忆,他与小平同窗共读时,小平说,他十分赞赏邓三先生的学识,喜欢邓三先生讲的故事,诸如“梁红玉击鼓抗金”、“岳飞精忠报国”等等。而后来小平就读的广安中学堂,岳飞的《满江红》是全校师生的必唱歌曲,小平在1983年2月游杭州西湖时,面对岳飞手书的《满江红》,无限感慨地对陪游人员说:“我小时候就会唱《满江红》哩。”

  正是这种爱国主义的熏陶,使邓小平很小就投身到火热的革命斗争中。

  1911年,四川人民掀起了波澜壮阔的保路运动,并发展成为遍及全川的反清武装起义,小平父亲担任了协兴场新军训练营营长,协兴镇这个偏僻沉寂的乡村顿时沉浸在一种从未有过的激动振奋之中,7个月以后,起义失败。

  小平目睹了身边发生的这场短命革命。虽然他不清楚当时整个中国社会变动的具体过程,也不了解这种种局面形成的原委,但从父亲由亢奋到消沉、由喜悦到惆怅的变化中,多少发现一点端倪,直到几十年后,他还记得随父到军营里住过的情景,还有那如火如荼的岁月。

  1918年夏天,父亲将14岁的邓小平送进了广安县立中学堂读书。这期间,新文化运动的巨大影响,特别是在师生中广泛流传的《晨报》和《新青年》杂志,闯进了小平的视野。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广安县立中学响应全国学生爱国运动,最先成立了广安学生爱国分会,并组织了大规模的示威游行和罢课。在这些活动中,邓小平是狂热的参与者,张贴标语,呼喊口号,参加抵制日货十分积极。

  据邓小平回忆,由于参加了五四运动,对他以后共产主义理想的形成具有相当大的意义。

  不久,父亲邓绍昌从重庆回来,带来了重庆开设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的消息,他主张儿子去报考。邓绍昌做出这样一个在当时不同凡响的决定,正中小平心意,因为小平曾多次给同学讲,他想到国外去闯一闯,见见大世面,学点真本事报效国家。

  1919年9月,邓小平毅然挥泪告别家人与乡亲,踏上了县城东门口渠江码头的货船,随滚滚东去的长江水,走上了救国救民之路。

  1986年,小平在成都与阔别67载的幺舅淡以兴相见时说,“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我们都老了,儿时的美好时光仅成记忆了”。但是,发生在邓家老院子的故事,依然“山色不随春老;竹枝长向人新”。

  新华社记者金小明冯昌勇刘谨(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千张即时奥运图片报道
UC音频直播奥运赛事
奥运场馆瘦身风波
北航招生丑闻
机动车负全责遭质疑
北京地铁美食全攻略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购房租房经历征文
余秋雨绝唱:借我一生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