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邓小平发展观的时代价值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19日07:23 荆楚网-湖北日报

  湖北省社科院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

  “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靠自己的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一代伟人邓小平的话掷地有声,言犹在耳。重温这些富有时代精神和时代价值、具有民族特色的新创造,对于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具有深远和重大的意义。

读冠军背后的故事 用UC免费发450条短信
大型休闲游戏燃烧战车 盛夏靓丽风景线

  牢记“两手抓”,坚持全面发展

  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这是邓小平始终并且一直思考的问题。1979年,邓小平就指出:“我们要在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邓小平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和把握的全面性。他认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仅应表现在物质文明方面,还应表现在精神文明方面,两个文明建设都搞上去,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党制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有效地推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发展。

  在强调“两手抓”的同时,他不忘提醒人们:“社会主义优越性最终要体现在生产力能够更好地发展上。”我国近代的历史和当今世界的现实都清楚地表明,经济落后就会非常被动,受制于人。只有经济大大发展了,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了,人民的生活才能不断改善,国家才能长治久安,腰杆子才能硬。从这个意义上说,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实现中国的现代化,本身就是最大的政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牢牢抓住发展这个主题,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但在一段时期,与物质文明建设相比,精神文明的发展相对滞后,出现了明显的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1989年,邓小平说:“今天回头来看,出现了明显的不足,一手比较硬,一手比较软。”1992年初他进一步认为,打击各种犯罪活动,扫除各种丑恶现象手软不得,否则就会葬送社会主义事业。为此他正式提出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这两只手都要硬”的命题,并作为全党的一项硬任务提出来。

  牢记“两个大局”,坚持协调发展

  邓小平说:“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我国地域辽阔,由于历史、地理、资源条件等各方面的原因,沿海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之间,在经济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经济都有很大的发展,但差距仍然存在。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和本质要求是共同富裕。而共同富裕就要求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邓小平曾明确指出:“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构想是这样提出的: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避免两极分化。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先富起来的地区多交点税,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大目标的实现,要求我们不能听任地区之间的差距无限制扩大。

  缩小地区之间差距,最重要的是缩小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差距。这是一个重大的战略问题。1988年,当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面展开以后,邓小平提出了“两个大局”的重要思想。他说:“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了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指出:“什么时候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在什么基础上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要研究。可以设想,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

  现在,提出和解决这个重大问题的条件已基本具备。实施西部大开发,是党中央根据我国现代化建设“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总揽全局、面向21世纪作出的重大决策。根据我国当前区域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中央明确提出了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的战略布局:坚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这是一个把握规律、统揽全局的重大决策。东、中、西部地区要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经济交流与合作,在区域协调发展中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发展是一个系统过程,必须协调前进。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五个统筹”,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没有西部以及落后地区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党和国家把“三农”作为发展的重中之重,大力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积极推进“走出去”战略,立足点就是促进城乡、区域、对内对外的协调发展。只有按照“五个统筹”推进改革开放,才能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体制和机制保障,才能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才能把各方面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为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牢记“三步走”战略,坚持可持续发展

  按照邓小平的构想,党的十三大将“三步走”发展战略正式表达出来: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加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邓小平制定的“三步走”发展战略,把小康水平和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两个阶段性标志,使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有了明确的内容。“三步走”发展战略不单是经济指标,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综合指标,特别是小康社会目标,包含了发展的全面内容。邓小平始终把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通盘考虑,并以此来规划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战略。同时,邓小平把实现经济发展的“三步走”战略目标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联系起来。邓小平指出,如果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生产力得到发展,就更加能够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成就,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是,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并明确提出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目标和任务。

  发展不仅应尊重经济规律,还应尊重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大国,随着向工业文明的迈进,人口、生态、环境、资源等矛盾日益突出,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无数事实显示:我国发展中的不平衡问题已成为下一步发展的瓶颈。一个值得我们注意的信息是:我国在人均GDP1000美元阶段已出现了其他国家在GDP3000美元阶段才出现的某些不可再生的资源如石油、矿产等严重短缺的现象,由此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并寻求新的破解思路。把控制人口、保护生态和环境、节约资源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资源相协调,我们才能实现发展的良性循环。绝不能“一地致富,八方遭殃”,绝不能“吃祖宗饭,砸子孙碗”。发展,就应该在自然界涵养能力和更新能力允许的范围内,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和人与自然相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这是基本国情。特别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生态环境的形势十分严峻。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与长远的根本大计。树立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我们要到本世纪中叶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基本实现现代化,也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牢记“三个有利于”,坚持以人为本

  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用什么做标准,这是一个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鲜明地提出了判断发展得失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管是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还是人民生活的改善,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变化。用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来作为衡量发展的标准,能够最大程度地调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从而确保社会主义发展的生机。因此,“三个有利于”是一个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统一的标准,这个标准理念中包含着以人为本的精神。

  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说过,未来的新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我们从事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理所当然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在中国,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标准。邓小平多次强调,我们做事情,要看人民群众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样体现了人民群众利益至上的价值取向。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更加注意“以人为本”,倡导“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执政理念。“群众利益无小事”,“凡是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这些朴实无华的话语,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哲理,不仅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而且为广大干部自觉实践,成为2003年中国社会生活的一大亮点。在抗击非典斗争中,哪里有艰险,哪里就有共产党员的身影;在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中,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共产党员的奉献。平时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干部坚持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入手,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人民群众的力量更加紧密地凝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中。

  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邓小平指出:“要抓住机会,现在就是好机会。我就担心丧失机会。不抓呀,看到的机会就丢掉了,时间一晃就过去了。”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就必须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立足中国现实,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开拓促进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新途径。新形势新任务下,只要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一定能够在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中得到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壮丽事业一定能够在党和人民的不懈斗争中取得胜利,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定能够伴随着时代的铿锵脚步成为灿烂的现实。

  (执笔:朱建中黄家顺苏涛)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千张即时奥运图片报道
UC音频直播奥运赛事
奥运场馆瘦身风波
北航招生丑闻
机动车负全责遭质疑
北京地铁美食全攻略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购房租房经历征文
余秋雨绝唱:借我一生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