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时评:"旧体制"造就了"新范进"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19日08:20 新桂网 | |||||||||
“范进中举”的故事,想必是妇孺皆知。范进为了参加科举,“活到老、学到老、考到老”,但中了举人后就疯掉了。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当然是为了“学而优则仕”,为了改变他那穷酸的身份,他想翻身!近日,笔者读到一则新闻,从中隐约看出了一些“范进”的影子。 一名叫曹湘凡的湖南男子,36岁,今年是他第十次参加高考了。他的青春是在考场上
范进自20岁开始应考秀才,考了30多年才中了个举人。而湖南这名男子,从1987年第一次参加高考,也声称要为了考上大学拼上二三十年。科举制与高考制,竟然造就了如此相似的人物,值得让人揣摩。 可能有人会说,范进是迂腐的,为了改变身份他完全可以另谋出路,比如去做生意,发大财。这个问题,同样可以套用在湖南这名有“考试瘾”的男子身上。他真的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完全不必依赖高考这条路径。但我想,范进参加科举和曹湘凡参考高考的真正诉求,并不完全是改变他们的命运———而是套在他们头上的那个“农民”的名号。范进是个穷书生,相当于也是农民家庭出身;曹湘凡也是个家境贫寒的农民。他们都想来个“鲤鱼跳龙门”,改变“农民”的身份。 自唐代以来,科举制为穷人们实现了“朝为读书郎,暮登天子堂”的神话,为社会底层提供了一条制度框架内上升的通道——而且基本上是惟一的通道。为了改变那穷酸的身份,哪怕被人讥笑为迂腐,范进也要来个“考到老”的决心。因为只有改变了身份,那些势利眼才不会看不起自己,自己才会在社会上谋求更大的利益。而曹湘凡犯上了“考试瘾”,我想也与这种心态有关。 目前城乡差别并没有消除,那明摆着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就使“农民”改变身份难乎其难。由于身份不同,待遇当然不一样:农民进城务工需要办暂住证,农民的小孩进城读书需要择校费,农民缺少必要的社会保障……甚至,“农民”一词也被一些所谓“高贵的城里人”看成了贬义词。大家没有看到,某些人对他人不满时,就大吼一声“你他妈的‘农民’”吗?所以,为了改变“农民”的身份,一些不服气的农民当然要拼一拼,而参加高考,是代价较小的改变身份的一种方式。 在解放初期,农民的孩子为了改变身份,只有当兵和上大学这两条路径。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路径虽然多了,但“城里人”还是比“乡下人”能享受到更多的“国民待遇”。虽然,有些地方尝试着改变这种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但改的也仅仅是个名称,农民只享受到了名誉上的平等,而没有在“国民待遇”上多分一杯羹。 在目前教育资源短缺,教育公平并未很好落实的情况下,“鲤鱼跳龙门”也并非易事。曹湘凡这名“新范进”的诞生,与其说是他太过于执拗,不如说是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之痛。 北京 庞皎明 作者:庞皎明 (来源:新桂网-南国早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