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体制”造就了“新范进”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19日09:49 东南快报 | |||||||||
一名叫曹湘凡的湖南男子,36岁,今年是他第十次参加高考了。他的青春是在考场上度过的。据报道,今年他高考成绩不理想,但他坚持明年继续考下去,打算为了考上一所本科学校拼到45岁。(8月18日《江南时报》) 《范进中举》的故事,想必是妇孺皆知。范进自二十岁开始应考秀才,考了三十多年才中了个举人。而曹湘凡从1987年起第一次参加高考,也声称要为考上大学拼上三十几年。
自隋朝以来,科举制为穷人们实现了“朝为读书郎,暮登天子堂”的神话,为社会底层提供了一条制度框架内上升的通道——而且基本上是唯一的通道。为了改变那穷酸的身份,即使被人讥笑为迂腐之人,范进也抱定“考到老”的决心。而曹湘凡犯上了“考试瘾”,我想也与这种心态有关。因为以他的状况,只有考上了一所本科院校,才能改变他“农民”的身份。 城乡的二元分化,造成了城市和农村的许多不平等。虽然有些地方尝试着改变这种二元的户籍制度,但大多改的也仅仅是个名称,农民只享受到了名誉上的平等,却没有在“国民待遇”上多分一杯羹。而高考这条路径,为农民的孩子提供了跳出这种不平等的可能。然而,在目前教育资源短缺,教育公平并未很好落实的情况下,“鲤鱼跃龙门”也并非易事。曹湘凡这名“新范进”的诞生,与其说是他过于执拗,不如说是我国城乡二元分化的体制之痛!(来源:北京庞皎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