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家中追忆世纪伟人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20日08:17 每日新报

  子女与工作人员讲述邓小平生活中鲜为人知的故事

  时间: 2004年 8月 11日,一个溽热散去清风徐来的早晨。

  地点:北京景山后街,米粮库胡同深处,一座青砖灰瓦、绿阴满庭的院落。邓小平晚年在这里度过了整整20个春秋。在这位世纪伟人百年诞辰将至之时,邓林、邓朴方、邓榕姊
天堂II初章 战乱魅影 用UC免费发450条短信
大型休闲游戏燃烧战车 盛夏靓丽风景线
弟妹3人,睹物思人,触景生情,在这里向记者讲述了父亲生活中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邓榕:这莲花池里原来养了不少小金鱼。老爷子每次散步走到这儿,拍拍手,鱼就全游过来了。搬到这儿来后,老爷子一住就是20年,直到辞世前住进医院的最后几天。

  邓林:我们1952年刚来北京时,没房子,在北京饭店住了一个月,后来在西直门南草场住了几个月,然后又搬到地安门后面的吉安所右巷,聂帅的房子旁边。一直住到1957年,后来爸爸每天要到中南海上班,很不方便,就搬进了中南海庆云堂3号院,不用坐车,可以走着上班了。

  邓林:我们在中南海,一直住到 1966年把我们这些子女赶出来,爸爸在那儿又待了两年多, 1969年 10月到了江西。1973年2月从江西再回北京的时候,先住在花园村,后来才搬到宽街。再往后曾经在东交民巷8号住过一阵,以后又住过西山25号楼,几经辗转,最后到了现在的家。

  邓林:我们搬家的原因都是政治方面的,是随着父亲的政治命运的改变而不断地搬来搬去。我们搬家、收东西、装箱子的经验特丰富。因为“文革”中经常是限时搬家,不管多少东西,两小时之内必须搬完,不搬也得搬,所以练就一身硬功夫。

  邓榕:我算了一下,在“文化大革命”中间,我们来来回回搬了十几次家。

  邓榕:中南海里早年也不能种花种草,都是种庄稼和蔬菜,大白菜,还有玉米。因为花花草草是小资产阶级情调。为什么说我们老人家特别呢,就是人家种庄稼的时候,他就要在家里种花种草。

  邓榕:父亲是特沉默寡言的一个人,不多言不多语的,但看见花他就上去闻一闻,特享受的样子。

  邓朴方:春暖花开,老爷子爱到外面去,到玉泉山或是到中南海里面看花,一定要找一个花开得比较好的地方。

  邓榕:是花草树木,他都喜欢,不是单喜欢哪一种花,偏爱哪一种树。他吃东西也不挑食,但喜欢换着吃,只是不爱吃那些海鲜。

  邓朴方:好吃的,他能吃出好。好酒,他也喜欢。黄酒、茅台、葡萄酒,什么都喝。不喜欢 XO,不喜欢喝有香料的白酒。

  邓榕:喝碗稀饭,吃点咸菜,他也觉得特满意。他总说,稀饭是好吃的东西,你们不懂。他最爱喝的粥是绿豆粥。他不是一个认定一样东西就不变的人,我觉得他这人就是喜欢丰富多彩。

  “老爷子总是说:等我退休了以后,要享受一个真正平民的生活,上街去买东西,逛逛商店。只不过,他到哪里都被围得里三层外三层,后来就不想再出去‘扰民’了。”

  邓榕:有一次到上海他真去逛商店,临要到商店的时候,说我要买点东西,可身上没钱。当时一车的人身上都没带钱,就吴邦国同志带了十块钱,掏出来借给了他。老爷子拿着这十块钱,在上海第一百货商店给孩子们买了铅笔橡皮,回去后才把钱还给了邦国。

  邓林:他就做了那么一回老百姓,周围还围了一大帮子人。回来我们问他:“老爷子你今天逛了商店,看见什么了?”他说:“就看见人了,以后再不去了,扰民。”

  邓榕:最多就是去钓鱼台,还有就是中南海。再远的地方,他就不愿意去了。他一贯不愿意扰民,比如去黄山不让封山,到四川看武侯祠,他也不让封闭。中央警卫局的孙勇他们就忠实执行老人家的指示,警卫员都穿着便衣。去了以后,群众发现了就被围起来了,人山人海,结果出不来了。后来好不容易上了车,围的人太多,车子开不动。群众围着车子鼓掌,场面很感人。可是老人家说,你看我们一到哪儿,就是扰民。

  生活秘书作过精确测量,院子里的环形路一共长188米,邓小平每天沿着这条路散步。既是锻炼身体,也是思考问题。散步的习惯他保持了几十年,风雨无阻,从不间断。甚至在政治环境最恶劣的时刻也是如此。著名的“邓小平小道”就是他谪居江西时,在没有路的地方一天天一步步走出来的。

  邓榕:早年的时候,老爷子散步都是走 20多圈,后来年纪比较大了以后,一开始规定 18圈,最后15圈,10圈。他都自己数着,走路极其认真。他散步不是说慢慢悠悠地散心,而是用自己最快的速度健步走,当作一种体育锻炼。当然,他在散步的时候也在思考问题。

  邓朴方:在江西的小路也有两条。一条是去工厂上班在田埂上走的路,还有一条是在院子里散步、思考的时候,围着我们住的小楼走。他这个人特别严格,每天走固定的路线,院子里砂石地上他走的地方就白了,把小石头都走开了。

  (聊到这儿,小平生前的保健护士王海珍来了,也加入谈话。邓家的工作人员,干得时间都很长,有的老人从50年代起就一直跟着,很多情况,比家属子女知道得还多。他们同样算得上是小平的亲人了。)

  王海珍:首长绕圈数得确实准,有时我们跟着,走着走着就分心了,自己把圈数给忘了,但是首长肯定会记得。走到门口够了圈数他就不走了。我才知道自己数错了,赶紧去给他开门。

  邓榕:他也爱游泳,但从不在游泳池游。他说,心情不一样,我要游就在海里游,大海多辽阔。他游泳非常好,一下海就是两小时。一直到80年代都是这样,从海边一直游到深处,在拦鲨网那儿来回游两个小时,然后再游回来上岸。深水浮力更大浪更小,水也干净,最舒服了。如果是浪特别大的时候,他就拉着游泳圈,让工作人员把他拉到深水区,然后自己在深水游。

  曾经听到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新华社摄影记者有一次在北戴河想给他拍张办公照,老人家勉强摆了个坐在办公桌前办公的样子,说:“我从来不这样办公。”

  邓榕:有这事。老爷子平时喜欢坐屋角的卧榻或沙发,腿放在脚凳上批文件,旁边茶几上放着茶杯、眼镜、放大镜。孙子、孙女爬在地板上玩剪纸、堆积木,各得其乐,互不干扰。他做每一件事都很专心,是他的特点。工作的时候,效率特别高。当年美国记者华莱士问他说你一天工作多长时间,他回答说我一天工作两个小时,华莱士还以为自己听错了。实际上爸爸讲的工作时间就是他看文件的时间,不包括谈话、开会。他平常还有很多时间是思考,有的时候在看电视,其实根本没看进去,多半都是想他的事。不过,办公时间两个小时还是说明一个问题,就是他的效率特别高。

  邓朴方:我出国访问见过很多大使,他们都跟我说特别愿意陪老爷子见外宾。因为老人家讲出话来,不用整理就是一篇文章。另外呢他讲话头脑特别清晰,有逻辑,有条理,所以在场的翻译都愿意陪他见外宾。

  邓朴方:我们陪老爷子打桥牌多一点,他打得很好。打台球他选择对手还是比较严格的,不愿意跟打不好的人玩,要找打得好的。

  邓榕:他的记忆力惊人。他的数学计算能力,心算、口算能力极强。经济数字几乎过目不忘,打桥牌也是,特别会算牌。

  小平生前用过的书房,是一间42平方米的房间,镶着实木地板。办公桌、书橱和沙发都被正在国家博物馆展出的《世纪伟人邓小平》展览借去了。空荡荡的书房只剩下暂时放在地上的半屋书。有《列宁全集》,也有《毛泽东选集》,还有整套的线装《二十四史》。这些书籍都是小平生前翻阅过的,他的子女们翻起来小心翼翼,视若珍宝。邓林拿起一本厚厚的《辞海》,是中华书局1947年的版本,已经翻得很旧了,折损的硬纸壳书皮是用订书钉固定住的。邓榕给记者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集》,是1957年8月出版的,定价 4元 5角 5分,已经磨损了。

  邓榕:家里这些书每次搬家都带着,包括去江西,宝贝得要命。除了中国历史书,他还喜欢外国的人物传记。老爷子爱看地图,还爱看字典辞典。他睡前经常看武侠小说作消遣。他说,武侠小说最大的好处就是看了记不住,下次还可以再看,根本不过脑子。

  小平同志告别这个院子已经7年了,邓家兄弟姊妹5家三代至今仍团聚在这里。每逢小平的忌日,母亲卓琳就带着孩子们在院子里遍撒花瓣。按小平同志的心愿,他的稿费,捐赠了教育和科技事业;他的遗体,捐献医学事业;他的角膜,捐给需要光明的病人;他的骨灰,回归大海。留给亲人的,惟有满院子无处不在的记忆。

  邓榕:这种怀念的思绪是每天每日,随时随地伴随我们。这种怀念是浓浓的,化解不开的。以前他除了开会出去以外,工作、生活都在这里。我们跟父亲的关系非常亲密,他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紧密联系在一起。如果问我们生活中有哪一部分能够剥离出来跟父亲没关,我们可以告诉你,没有,不可能。

  邓榕:老爷子身边的工作人员,像她们这些护士,来我们家的时候护校刚毕业,小姑娘以后谈恋爱,结婚,生孩子,生完孩子把孩子都抱我们家来。我们家都把她们当自己家里人一样。我们这个院就是个大家庭,不光是我们子女多,亲戚多,工作人员都在这儿,都是这个大家庭的成员。

  王海珍:我生孩子的时候,卓秘书(邓办工作人员对卓琳同志的习惯称呼)还去我们家,我根本没想到。因为当时是夏天,天气特别热,我爱人连上衣都没有穿,一开门看是卓秘书,赶紧往屋里跑去穿衣服。让我特别感动,因为那次是刚生完孩子,也就3天左右。卓秘书拿着鸡蛋、醪糟,她是云南人,云南人都讲究由娘家人来给姑娘送醪糟,醪糟下奶,所以她给我带了一桶醪糟,还有10斤鸡蛋,代表首长一块看我,还给我孩子送了一身衣服,现在我还留着。

  据新华社北京 8月 14日电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千张即时奥运图片报道
UC音频直播奥运赛事
奥运场馆瘦身风波
北航招生丑闻
机动车负全责遭质疑
北京地铁美食全攻略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购房租房经历征文
余秋雨绝唱:借我一生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