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蒙塔日,伟人从这里“起跑” 寻访邓小平法国勤工俭学足迹(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20日09:00 汉网
  20世纪20年代,邓小平在哈金森工厂勤工俭学时的留影。(资料照片)

  记者余熙

  一个响亮的名字,令哈金森工厂拥有荣光

  这是一间高阔却又残旧的厂房,其内空空荡荡,悄然无声,间或有一两只受惊的鸽子,从透亮的天花板下钻出,扑翅掠过业已龟裂的墙头……黑糊糊的车间内,只有那纵横的钢梁和斑驳的漆皮,还能闪露些许昔日的辉煌。

  这间厂房,位于法国蒙塔日市附近夏莱特小镇最大的企业———哈金森橡胶制品公司的厂区右侧。它始建于19世纪,曾经是这家工厂最主要的制鞋车间。20世纪下半叶,它因太过陈旧而被闲置。

  前后3个世纪的跨度,令这间容颜苍老的厂房,背负着深深的历史印痕。置身于“寸土寸金”之地的这间旧厂房,为何没有被拆毁重建?原来,不仅是因为它的设计者乃举世闻名的巴黎埃菲尔铁塔之父古斯塔夫·埃菲尔先生,更因为80多年前,来自中国的一位世纪伟人邓小平曾经在这里做过工。

  邓小平1920年9月11日至1926年1月,曾经在法国勤工俭学。他本人生前回忆道:“我在法国的五年零两个月期间,前后做工约四年左右(其余一年左右在党团机关工作)。”

  81年后的2004年7月15日,在居住于蒙塔日市的法国著名对华友好人士雷蒙·普罗夏松先生的陪同下,本报记者专程来到哈金森工厂,踏寻邓小平在这里留下的历史足迹。在这间黝黑空旷的大厂房,由普罗夏松先生请来的两位年逾七旬的该厂退休工人让·吉拉波乌斯基先生和米歇尔·马丁先生,向记者诉说了邓小平当年在这个车间做工的情形:

  “邓小平曾经于1922年2月13日至10月17日第一次在这家工厂工作过8个月,他当时被分配到制鞋车间,生产高筒雨靴。当时每日工作10小时,星期六工作半天。学徒工每小时工资一法郎,熟练后就实行计件工资。邓小平一天可以生产出20多双雨靴,大约可挣得工资十五六个法郎……”

  法国友人介绍说,邓小平在哈金森工厂打工期间,晚上住宿的地方,是在离工厂5分钟路程的一个小树林里,那里有个简陋的工棚,内有40多个铺位。据当时和邓小平一起打工的郑超麟生前回忆:“晚饭后至睡觉时间有2小时至3小时可以利用。此时木棚里很热闹,大家在一起闲谈、开玩笑。有个四川孩子,矮矮的,胖胖的,每日这个时候总是跳跳蹦蹦,走到这一角同人说笑话,又走到那一角找人开玩笑……”

  乐观、开朗、活泼的性格。身处艰苦环境中的青年邓小平的形象,呼之欲出。

  两位白发老人接着说:“因为邓小平在这里工作过的原因,厂房被法国政府定为历史文物建筑,法律规定不允许随意拆除。”

  “邓小平”,一个响亮的名字,令这座厂房拥有荣光!

  哈金森制鞋工厂所在的蒙塔日市,隶属于法国中部的卢瓦雷省,位于巴黎南面百十公里左右,是一座被璀璨的鲜花所簇拥的美丽城市。今年7月,正值“中国文化年”在法国圆满闭幕,应蒙塔日市市长等邀请,记者前往该市举办了主题为“东方哲学”的个人水彩画展览。在蒙塔日市开展文化交流活动的20多天里,记者屡屡听到法国友人谈起邓小平早年在这座城市勤工俭学的往事。

  今天的哈金森工厂,已经是一座跨国的、拥有高度现代化生产能力的工业橡胶企业。走进厂区,处处窗明几净,鲜花绽放。工人们在车间里紧张地忙碌着。

  在哈金森干了一辈子的白发老人让·吉拉波乌斯基先生和米歇尔·马丁先生,对邓小平早年在此的打工生涯耳熟能详。他们争相告诉记者:

  “哈金森橡胶厂的第一任厂主是一个英裔美国人,19世纪中叶他在法国和欧洲其他国家建了一些工厂。当时这座哈金森工厂是欧洲唯一的橡胶厂。20世纪初,经由设于巴黎的法国法中友协介绍,曾经有200多名中国勤工俭学的留学生前来这里做工,主要生产橡胶套鞋。1922年,哈金森工厂拥有1000多名工人,其中来自中国的勤工俭学的留学生就有30多人,其中包括邓小平。”

  1923年2月2日,已满18岁的邓小平重新回到哈金森工厂,在制鞋车间做了一个多月的工后,于3月7日离开了哈金森工厂。老板对这位小伙子的突然离去不高兴,在他的工卡上注明:“辞职不干,不再雇用!”

  这是81年前的1923年3月7日,留在法国哈金森制鞋工厂人事部第5370号“工卡”上的附注。

  74年后的1997年,第一次访华的法国总统希拉克,将这份“工卡”的原件作为珍贵礼物,赠送给了中国政府。

  根据中共党史记载,邓小平1923年3月的这次离去,是因为他于1922年6月参加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次年改名为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他离开哈金森工厂后,便成为了一位职业革命家。

  蒙塔日,写进中国革命史的法国小城

  漫步街头,你很难想像,人口仅有10万的法国小城蒙塔日市,在中国当代革命史上,竟然被不可忽略地书写上了浓重的一笔。

  原来,20世纪20年代的蒙塔日市,是中国先进留学生的聚集之地,也是旅欧中国学生中共产主义组织的发源地之一。18岁的邓小平,就是在蒙塔日市走上革命道路并成为一名共青团员的。中国老一辈革命家蔡畅、李富春、向警予、李维汉、张昆弟、汪泽楷、罗学瓒、郑超麟、李慰农、尹宽等人,20世纪20年代均在这座城市学习和工作过。王若飞和他的舅父黄齐生老先生,也于1922年6月9日开始,来到蒙塔日市的哈金森工厂打工。王若飞就是在这家工厂与邓小平相识的。

  1920年7月,蔡和森、蔡畅、李维汉、向警予、张昆弟、罗学瓒等新民学会会员,在蒙塔日市聚会,探讨改造中国与世界的目标和道路,并由此成立了“蒙塔日派”。“二·二八”运动以后,以蔡和森为首的“蒙塔日派”和以赵世炎为首的“劳动学会派”合作,共同探讨马克思主义。1921年2月,周恩来来到法国。他和陈毅、王若飞,以及先期到达法国的中国革命者共同发起,于1922年6月成立了旅欧青年中的共产主义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次年2月17日至19日,“少共”改名为“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创刊《少年》。

  1926年1月7日,邓小平和战友乘上北去的列车,前往“十月革命”的故乡苏联。上车之际,他们接到法国警方的驱逐令。

  法国的蒙塔日市,从邓小平这份珍贵的“工卡”发轫,并以百年老厂哈金森那根醒目的烟囱为标志,遂与中国现代革命史结下不解之缘。蒙塔日市,这个在法国地图上并不起眼的小小地名,愈来愈成为不少中国人关注的地区。饶有兴味的是,这家哈金森工厂,与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武汉市,也有特殊的“缘分”。

  原来,哈金森工厂现已发展为一家国际知名的跨国公司,其9000多名职工,分布在全世界84个合资工厂里。而经济飞速发展的中国,早已理所当然地被纳入该公司的视线。1995年,该公司在武汉经济开发区内,与中方的东风公司合资兴建了一家汽车橡胶制品公司。“东风”和“哈金森”两家各取名中的一字,“武汉东森汽车橡胶制品有限公司”应运而生。

  “我很喜欢武汉,这个城市的建设发展很快,也很现代!”正在向我解说的米歇尔·马丁先生,曾经从1997年起被总公司派到武汉市的这家合资公司担任“顾问工程师”达4年之久。迄今,他仍对武汉情有独钟。

  在普罗夏松先生的帮助下,记者于7月18日下午又采访到了哈金森总公司副董事长勒依·克里斯蒂安先生。这位公司负责人一见到记者,就高兴地说:“我从1994年起,每年都要去武汉两次以上。今年10月我又要去武汉。我是你们武汉人的老朋友了!”

  克里斯蒂安非常高兴我能够到哈金森寻访邓小平的遗迹。他说:“邓小平在哈金森的工作经历,是我们哈金森全体员工,也是蒙塔日市人民的骄傲!我们都知道,没有邓小平,我们就无法进入中国做生意。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驱!”

  这位副董事长还告诉了我一件轶事:蒙塔日市前任市长是法共党员。1982年,这位市长参加法国共产党代表团访问中国时,受到邓小平的亲切接见。当邓小平得知他是蒙塔日市的市长时,连忙问他是否认识一位早年在哈金森工厂的、名叫ROSSE的女士?邓小平说,ROSSE女士对中国留学生十分关照,业余时间还教他跳过华尔兹。市长回到蒙塔日市后曾经四处打听过此人,后遗憾地得知她已经去世。

  这天整个下午,记者和普罗夏松、克里斯蒂安等七八位法国朋友,聚集在对华友好人士克罗德·阿里先生的家中,大家边喝着杜松子酒,边谈起邓小平对中国和世界的伟大贡献。

  20世纪20年代,邓小平在哈金森工厂打工的车间。(资料照片)

  “工卡”及制鞋工具,珍贵文物的由来

  楦头、割刀、铁钳、改锥……

  邓小平20世纪20年代在蒙塔日市使用过的做鞋的全套工具,以及邓小平曾经使用过的书桌等实物,目前均悉数陈列在北京的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这里同时还保存着1000多件来自法国的、有关中国早期革命家勤工俭学活动的珍贵文物。

  这些文物还分别于20世纪90年代在蒙塔日市博物馆和北京的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展览过。它们主要为20世纪20年代在法国蒙塔日市的、在夏莱特小镇哈金森制鞋工厂的,以及在附近其他有中国留学生活动地方的各种实物,如制鞋工厂当年生产时使用的钳子、锥子,做鞋用的楦头、割刀,还有当时学校用的课桌、书包,以及一批重要的文献资料。

  这些珍贵的实物展品,帮助观众形象了解到当年在法国勤工俭学的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是如何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进行革命活动的。展品的形象力量,感染和吸引了所有目击者。

  这批珍贵文物是如何征集得到的呢?这就不能不提到71岁的普罗夏松。

  在蒙塔日市出生并长期生活的对华友好人士、曾任欧洲玻璃制造业协会主席的退休商人雷蒙·普罗夏松,是在帮助中国政府征集这批革命文物的全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的法国友人。他怀着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帮助中国使馆克服重重困难,并争取到蒙塔日市市长吕布拉的支持,终于征集到这些丰富的实物展品。

  1994年,展览在中国开幕之时,吕布拉市长和普罗夏松夫妇等为帮助中国政府征集文物作出了重要贡献的法国朋友,被中国政府邀请到北京出席展览开幕式,并到上海和西安等地参观访问。

  普罗夏松先生为自己的家乡能够成为中国革命家的“摇篮”而自豪,一种兴奋感和责任感,促使他十分乐意地、多年如一日地无偿帮助中国政府进行文物征集活动。他主动担任中国政府派出的文物征集人员的向导。他说:“我要说服蒙塔日市的市民,把我们的城市向中国人全方位地开放!”

  他带领过多批中国官员访问当年向警予曾经上过学的蒙塔日市女子中学,以及其他许多地方。他发动自己的好友———蒙塔日市历史资料馆的馆长杜莫特女士,向中国官员全面开放该馆,中国人可以在馆中任意查找有关史料。

  他还积极帮助中国专家到处寻找有关文物。在一位老年木匠那里,他找到一件1920年中国留学生使用过的课桌,又在当地一家古董店,找到1920年至1925年间中国留学生用过的课本。甚至连自己曾祖父和祖父留下的当年的钢笔,也作为那个年代的纪念物,捐赠给了中国政府……

  这批革命文物中最有价值的,就是邓小平在蒙塔日市附近夏莱特小镇上老字号的哈金森制鞋工厂做工的物品。普罗夏松为搜集它们作出了不懈努力。

  他带领中国大使馆的外交官,爬进一处旧屋的阁楼,在满是灰尘的旧家具中翻找,终于得到邓小平当年勤工俭学时用过的小木桌。当他得知一位曾与邓小平同期在该厂打工的耄耋老人杜福还健在,并且搜集了不少与哈金森制鞋工厂有关的制鞋工具、特别是包括邓小平使用过的全套工具后,立即动员杜福向中国捐献。同样对华友好的杜福老人非常高兴地向中国政府悉数捐出自己收藏的邓小平20世纪20年代用过的所有工具:楦头、割刀、铁钳、改锥等共15件。他说:“能够把这些物品捐给中国人民,我很自豪!”

  杜福老人的慷慨和热情,令中国大使馆的外交官非常感动,他们希望回报老人一件称心的礼品。老人笑着说:“我只想要一顶中国式的帽子,因为我喜欢搜集帽子!”热心的中国外交官二话没说,立即满足了他的要求。

  如今,这些珍贵的革命文物,在中国北京的革命军事博物馆内,打动着千千万万观众的心灵。

  今年7月16日傍晚,在普罗夏松的安排下,已故杜福先生的遗孀由她儿子陪同,特地来到记者的水彩画展览现场,与记者共话友情。当忆及老人生前怀念邓小平的情结时,杜福夫人流下了热泪。记者特地将自己的法文版著作《中法文化之约》签名赠送给这位耄耋女士以表敬意。这部书里,记述了杜福老人生前帮助中国政府在蒙塔日市搜集邓小平革命文物的内容。

  不仅如此,普罗夏松还在四处打听,又找到一位88岁的老人费加尼,他是一位知名学者,对早年在法国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活动有很多的学术研究成果,也搜集到很多实物资料。费加尼住在第戎,他希望在晚年将自己终身搜集到的、关于邓小平等中国早期革命家在蒙塔日市、特别是在哈金森制鞋工厂活动的珍贵资料,捐献给它们的“老家”———蒙塔日市历史资料馆。普罗夏松闻讯后喜出望外,立即找到费加尼老人,向他提出接收全部资料,并悉数转捐给中国革命博物馆的建议。中国外交官在普罗夏松的陪同下,专程拜访了费加尼老人,代表中国政府向他真诚致谢。

  “费加尼先生搜集这批文物非常细致。他如同蚂蚁搬家一般,多年如一日地到处奔波,终于收藏到许多极其珍贵的中国共产党早期在法国活动的史料。”普罗夏松评价道。

  普罗夏松还向记者介绍了邓小平在哈金森工厂做工的“工卡”被发现的过程。他说,来法国征集有关资料文物的中国专家,有一天突然想到,查找当年哈金森制鞋工厂的历史档案,或许能够得到一些什么?“法国的档案非常完备,从大革命时期以来的资料,基本上都可以查找到。”普罗夏松带领他们刨根问底,终于在存放于巴黎的哈金森制鞋工厂历史档案中,查找到邓小平当年的“工卡”。这件已经成为“国礼”的珍贵文物,是对研究邓小平生平、研究中国现代革命史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实证资料。

  今日法国蒙塔日市哈金森工厂。图中厂房和烟囱,均系邓小平当年打工时已有的建筑。记者余熙摄

  (来源:长江日报)
天堂II初章 战乱魅影 用UC免费发450条短信
大型休闲游戏燃烧战车 盛夏靓丽风景线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千张即时奥运图片报道
UC音频直播奥运赛事
奥运场馆瘦身风波
北航招生丑闻
机动车负全责遭质疑
北京地铁美食全攻略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购房租房经历征文
余秋雨绝唱:借我一生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