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道路观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20日11:48 《小康》 | ||||||||
《小康》记者 李远夫 文 由于道路交通建设滞后,以及长时间的各种原因的沉积,制约了一地的社会经济全面发展,从而也使得当地的政治生态具有某种独特性。这一点,本刊记者在历次采访中都深有体会,故而本期集中对此作一报道。事实上,对于交通(主要是河流和道路)与政治的关系,有专门的政治地理学科进行研究。而我们在此呈献给读者的,则是21世纪初中国部分地区
自古以来,筹(捐)资修路之举一直是地方官员(乡绅)炫耀声名的最佳选择,而民众往往因为感其恩德为之竖立“功德碑”。从历代的史书和方志里,可以读到大量有关这方面的记述。 时至今日,“官本位”流风所及,仍有少数官员把修路作为政绩工程。更甚者,竟有把辖区道路的曲直,看成自己仕途的某种象征:路直则官达,路曲,则“曲径通幽”耳。 记者曾赴山东某地采访,看到一条路莫名其妙拐了几个弯,来往车辆都觉不便。与当地司机谈及,被告知:这是按某主政官员的意思特地建造的。据说这位官员认为,自己现在走着“弯道”,以后在仕途上可能会顺一点。 —对道路的迷信竟至于如此! 有位同事还给记者讲了一个趣事:同事上大学的时候,有一个同学成绩不怎么样,每次考得不好时,都会说:“我刚上大学那一年,我们村当中修了一条大路,我应该鸿运高照啊!”在他看来,村里修路最重要的似乎不是为交通方便,而是专门佑护他大学期间乃至今后飞黄腾达的。 中国人对待道路的心态,真是复杂。仅从政治或者迷信这一两个角度去观察,恐怕难以获得全面的认知。 在近代,西方曾经认为,中国的道路交通状况落后,颇能反映出中国人封闭的心态,所谓“阡陌交通,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美国传教士明恩溥在1899年出版的《中国乡村生活》中写道:由于中国人居住得地方收缩得比较小,因此,他们的许多事情都是在街道上做的。甚至在城市里那些比较狭窄的过道上,也到处挤满了走来走去的小商贩和自由的手艺人......极大地阻碍了正常地通行。街道愈宽,这种利用愈多......在中国,“公路”不是那种由皇帝来维持秩序的路,而是那种得为皇帝行走维持秩序的路。 这样的观察可谓细致入微,而且100多年后读之尚不觉陌生,因为现在的情形还是有些类似。 相关专题:《求是》-《小康》杂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