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里程碑:从2.5平方公里到全岛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21日06:03 东南早报

  永远的春天百年小平纪念特辑

  邓小平结束厦门考察后不久,中央做出决定,让原本只有湖里2.5平方公里作

  为特区的厦门演变为现在厦门全岛为特区。这是厦门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手机聚焦中国军团战况 用UC免费发450条短信
大型休闲游戏燃烧战车 盛夏靓丽风景线

  邓小平视察厦门时说

  栽得梧桐树,引得金凤凰嘛,要努力改善我们的投资环境。最好能吸引外资参加基础建设。

  发展经济特区,一定要基础设施先行。

  忽视教育的领导者,是缺乏远见的、不成熟的领导者,就领导不了现代化建设。各级领导要像抓好经济工作那样抓好教育工作。

  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快些更好些。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在广东,我吃的是匠心,在厦门吃的是实在。

  我们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开放政策,有个指导思想要明确,就是不是收,而是放。

  厦门特区地方划得太小,要把整个厦门岛搞成特区。这样就能吸收大批华侨资金、港台资金,许多外国人也会来投资。这样就能把周围地区带动起来,使整个福建省的经济活跃起来。厦门特区如果一下子建不成自由港,可以先实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这在国际上是有先例的。只要资金可以自由出入,外商、华侨就会来投资。

  9日一大早,邓小平同志就说:“到特区去看看。”9时,他和随行人员来到特区管委会。在湖里新建成的特区政府办公楼下,邓小平下了车,环顾四周,看了看,厂房林立,道路畅通,很多工人正在兴建新的工程。眼前的景象如此壮观,老人家频频点头。

  随后,小平同志步入办公大楼底层大厅,走在旁边的原厦门市副市长江平伸出手想搀扶他,他笑着说:“不用,我自己可以走上去。”说着就轻快地登上二楼。走进二楼的特区管委会会议室内,只见墙上挂着特区的规划图,时任厦门市长兼厦门经济特区管委会主任的邹尔均,向小平同志汇报特区三年建设的情况。和项南一样,邹尔均也提出把厦门特区范围扩大到全岛并实行自由港的请求。

  邹尔均向小平同志汇报说,由于厦门一直地处前线,基础设施落后,2.5平方公里的特区就要推掉9座山头;尽管如此,比深圳晚起步一年的厦门还是在短短三年时间内完成了780万土石方的平整工作,建成了40多万平米的厂房。为了增强印象,邹尔均又请小平同志来到楼顶:“您看,我们一眼就望穿了,特区太小了。”

  刚刚在楼下看过热闹冲天的建设场面,现在又登楼一看,虽然楼层不高,但放眼望去,湖里特区已是一览无余,除了厂房,还是厂房,空地所剩无几。小平同志听完汇报后点点头,微笑着鼓掌。

  回到会议室,大家请小平同志讲话,小平同志点燃一枝烟,不紧不慢地说,“说好不讲了。”这时,邹尔均把小平同志从座位上扶起来,适时地请他为厦门经济特区题词,邓小平同志爽快地答应了。

  在厦门题什么词呢?只见他右手提笔蘸墨,面对宣纸,全神贯注,便从容挥毫:“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快些更好些。”题词后面还有落款和时间。题毕,在场的人不约而同地热烈鼓掌,而小平同志却迟迟没有将笔放下,还是对着宣纸上的题词沉思了好久。

  2月24日,邓小平就召集当时的中央领导同志谈话。

  邓小平的这次谈话提及厦门的大约占了四分之一左右。邓小平在这次谈话中提到,厦门经济特区范围太小,建议扩大到厦门全岛,厦门经济特区的范围扩大后,可以把周围地区带动起来,使整个福建的经济活跃起来。

  此后,厦门特区从湖里2.5平方公里扩大到全岛。 专访/原厦门市市长邹尔均回忆邓小平厦门行

  伟人掌舵特区扬帆

  曾亲自陪同邓小平视察厦门、现已离休的原厦门市长邹尔均,近日向本社记者深情追忆起二十年前邓小平第一次南巡视察厦门的情景,还是那样的激情澎湃,感慨万千。

  邹尔均说,一九八四年春天,小平首次南巡,二月七日,小平由广东乘火车来到厦门。八日,老人家在福建省和厦门市领导陪同下,乘坐“鹭江”号游艇,游览厦门鹭江两岸的海上风光。

  当时兼任厦门经济特区管委会主任的邹尔均,向小平汇报厦门经济特区建设情况。邹尔均回忆说,他向小平汇报了特区三年建设的情况和特区未来规划、发展的构想;并向小平提出了两个请求:第一,特区范围太小(仅湖里两点五平方公里),希望扩大到全岛;第二,厦门管理方便,希望办成自由港。

  邓小平对于这两个请求,未置可否,只是慈祥地点头微笑。

  汇报之后,邹尔均请老人家为特区题词,老人家满口答应:“可以”。这边,邹尔均刚把老人家从座位上扶起来,那边已在书桌上铺好宣纸,老人家健步来到书桌边,欣然挥毫,一挥而就:“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快些更好些。”

  小平回京后不久,与中央政治局常委谈到此行视察三个经济特区的情况时表示,“厦门认为特区太小了,要求扩大到全岛,我看可以;他们要求办自由港,我看可以让他们试一试,这么一个城市,失败了也不要紧,何况不会失败。”

  三月十八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在会见日本客人时,郑重向外界宣布:中央决定,厦门经济特区将由两点五平方公里扩大到厦门全岛。(中新/文卫视网/图)

  观点/厦大郭哲民教授如是说

  特区之“特”要与时俱进

  厦门为什么成为经济特区?具备了什么条件?厦门大学经济学院郭哲民教授为我们解开了疑惑。

  郭教授认为,建立经济特区一般都会考虑地理条件,如深圳毗邻香港,珠海靠近澳门,汕头是因为东南亚国家潮州人多,而厦门则面对金门、台湾。

  另外,成为经济特区,还要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厦门历史上是对外贸易口岸。

  郭教授分析说,经济特区有一些重要特征:政策上优惠、建设资金以外资为主、产品以外销为主以及以市场经济为主。

  郭教授说,由于在管辖范围内,划出一块地方,执行特殊政策、具备良好的基础设施服务以及创造良好投资环境,这样有利于吸引外资。

  郭教授认为,特区之“特”不光是关税优惠,还包括企业所得税优惠(税率和减免期限)、土地使用优惠、出入境优惠等方面。国家给经济特区这些优惠政策是为了扶持承担特殊任务的经济特区发展。随着经济特区的发展,特区的政策也要与时俱进,有取消,有保留,有增加,这是正常的,原封不动才是奇怪的。

  郭教授说,特区取消的优惠政策除国家给的关税优惠外,还有省给的财政包干、外汇分成等;保留的优惠政策有企业所得税15%及减免税的期限;增加的有赋予经济特区的立法权以及深圳、厦门副省级经济管理权限。特区之“特”的调整变化,并不意味着经济特区功能的消失,而是表明经济特区发展机制上的变化。

  特区20年

  昂起龙头

  20年来,厦门城市建设以年均近3平方公里的速度向海沧、杏林、集美、同安呈扇面扩展。

  随着厦门市“以港立市”战略的实施,厦门港已经由地方小港发展成为一个以外贸运输和临海工业为主,将成为祖国大陆对台“三通”的重要口岸之一。目前,全港共有生产性泊位80个,已建立了拥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多个港口海运网络。融入世界

  1980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值仅有1.4亿美元,位居全国中下游。到了去年,厦门对外贸易总额首次突破了100亿美元大关,其中出口值高达58亿美元。目前,厦门已将上千种商品打入了世界170多个国家和地区。

  从1983年2月在湖里工业区创办厦门第一家外资企业开始,厦门日益成为全球外商投资的一片热土。到今年11月底,厦门已经吸引了来自46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投资项目5302个,合同外资额186亿美元,世界500强跨国公司已有30多家在厦投资兴办企业,投资总额12.3亿美元;厦门还和世界各国加强了交流交往,已同外国的8个城市结为“友好城市”。走向富裕

  收入:2000年厦门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81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030元,分别比1980年增长25.65倍和18.2倍。

  消费:2000年全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9047.07元,比1980年增长了20倍,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14.52平方米,比1980年增加了8平方米以上。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千张即时奥运图片报道
UC音频直播奥运赛事
奥运场馆瘦身风波
北航招生丑闻
机动车负全责遭质疑
北京地铁美食全攻略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购房租房经历征文
新浪连载:70派私人史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