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一旦我们成为“人质”……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21日15:48 燕赵晚报

  “当你成为人质时”,这是一个特定的假设,也是一个很有可能成为事实的假设。这不是有意渲染某种气氛,而是一种居安思危、有准备地应对可能降临到我们头上的突发性事件的态度。

  女性和孩子最易成为“人质”

手机聚焦中国军团战况 用UC免费发450条短信
大型休闲游戏燃烧战车 盛夏靓丽风景线

  张开林劫持人质案、长春劫持人质案以及北京劫持人质案等案件的一个共同点是,作案者都将孩子和女性作为绑架对象。

  “绑架案中的‘人质’之所以多是女性和未成年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是相对的弱者,犯罪分子实施犯罪行为更容易得逞。”河北省预防犯罪研究所副所长、预防犯罪研究专家刘玉群说。

  刘玉群说,在谋财型绑架案中,除未成年人、女性等弱者外,一些有特殊身份或从事特殊职业比如银行职员等人群,也是犯罪分子易选择的实施犯罪行为的对象,因此这些群体也应格外警惕。

  千万别向劫持者挑衅

  “如果你成为劫持者的人质,你首先要做的就是想尽一切办法保全自己的生命。”河北省未成年犯管教所研究室副主任刘向宏谈到被害人的处境时说。

  “没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因此,尽可能地满足劫持者的要求,绝对不是在纵容犯罪,也不说明你怯懦。”刘向宏提醒说,“相比于生命的价值,财产等利益在此时都是非常次要的。想尽办法麻痹对方的神经,使其放松警惕都是保全生命的好的选择。用‘被害人学’的说法,这叫紧急避险原则。”

  “当然,这时你还要注意劫持者的语言和神态。如果可能的话,你可以与其聊天,比如家庭情况等。你的谈话或许就会触及他的某根敏感神经,使对方的思维发生变化,你们的交流甚至还能唤回其未泯的良知,这时他对你伤害的可能性就会更小。”刘向宏说。

  刘玉群认为,千万不可用挑衅性语言刺激对方,这样会使你的处境非常不利,甚至会危及你的生命。辽宁海城曾发生一起绑架案,歹徒最终将人质杀害。事后审讯得知,被害人被劫持后,曾一度使用“你能把我怎么着,以后小心我找人收拾你”等刺激性语言,结果激怒了歹徒。

  想尽一切办法逃离魔爪

  一味地满足劫持者的要求,而不去考虑逃脱的可能,或者寻找逃脱的机会,也是不可取的。在保全自己生命的同时,尽可能地寻找机会逃离魔爪是一种主动的选择。

  “当然,这要求被害人的心理素质非常过硬才行。在张开林劫持人质案中,人质之一的任姓男孩趁歹徒不注意挣脱了腿上的绑绳(本报8月19日报道),小男孩的这种求生意识就很强。不过,要根据情况而定,不能做无谓的牺牲。前些日子,石市两名胜利从苏丹反政府军手中逃脱的小伙子就很机智,他们做得很好,关键是两人的求生本能强,心理素质也很好。”刘向宏说。

  “邪不压正,如果你有机会或者有能力挣脱,不要轻易妥协,要想尽一切办法逃脱。湖南曾发生过一起15岁少年劫持4名高中生的案件,当时这4名人质完全可以逃离,但他们没有。”刘向宏进一步说道,“即便你逃不掉,也要尽可能地为警方创造制服歹徒的机会,比如,你可以转个身,使歹徒直接面对警方,而使自己处于有利的位置等。”

  保持冷静的心态,进而随机应变,是逃脱魔爪的重要前提。

  刘向宏特别提到,加强未成年人或者女性甚至我们每一个人的自我保护和安全防范意识的培养,避免成为被害人才是最为关键的。

  什么是被害人学?

  被害人学属于犯罪学、社会学以及心理学相结合的一门新型边缘学科。该学科的目的是通过研究在各种犯罪行为中被害人的特征,提出一些较为科学的个性自我矫正方法或心理行为的自我训练方式,以预防和避免自己成为犯罪行为的侵害对象。

  被害人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形成于上个世纪中期,在发达国家,有50多年历史。在国内,也有30多年的研究历史。

  北京新版学生守则不再鼓励勇于牺牲

  去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北京市教育局主持制定的中小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正式出台。“敢于斗争”在新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被删掉,“见义勇为”也从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消失。“主动报告”、“遇有侵害要善于斗争,学会‘自救自护’”等有效保护青少年生命安全的内容则首次出现。专家认为,这次改动是对《未成年人保护法》落实的具体体现,也是我国在教育制度方面以人为本、尊重生命这一主题的最具体表现。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千张即时奥运图片报道
UC音频直播奥运赛事
奥运场馆瘦身风波
北航招生丑闻
机动车负全责遭质疑
北京地铁美食全攻略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购房租房经历征文
新浪连载:70派私人史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