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心理干预”也是重建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21日16:03 金羊网-羊城晚报 | |||||||||
那小放 报道,台风“云娜”所到之处,满目疮痍。肆虐的台风让浙江164条生命不幸失去。云娜走了,留给人们的是急需重建的家园。基本的救灾物资已经到位,社会性的捐助还在继续。而受浙江省科协的派遣、由省心理卫生协会牵头,杭州市心理危机与干预中心派出的10名心理专家,已经全部到达了温岭市最严重的灾区现场,帮助当地的人员进行心理干预,其后
“心理干预”作为心理学术语,在以前的灾后重建中我们听到的并不多。灾后重建的“心理干预”在浙江省也是首次。因为人目睹灾难而极易产生“创伤后遗障碍”,“心理干预”就是防止当事人及相关人员产生这种心理障碍,帮助他们走出绝望、无助心态,最大限度降低社会负面影响。 美国“9·11”之后,也是马上就对经历灾难的大多数公众进行“心理干预”,尽管如此,“9·11”在部分公众心里的创伤还是没有愈合,可想灾难之于人的创伤性。从这个意义上说,灾难的救助应该包括心理救助这一项。当然并不独“9·11”,去年SARS时期,就有专家对北京小汤山的医护人员和病人进行了心理干预,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对SARS的恐惧心理。 萧伯纳有句名言:让你疲惫的不是连绵不断的群山,而是你鞋子里的一粒沙子。实际上心理干预就是在帮助我们找到这粒沙子。这粒沙子是我们经历了灾难后的心理障碍。 一个经历了唐山大地震的老人现在几乎不敢面对雷雨天气,地震在他的心里留下了无法愈合的伤疤。这是我看到的一个资料上说的。那个时候人们并不知道“心理干预”。“心理干预”救助与灾后物资救灾不同的是,前者是心理上的“救灾”,后者是物质上的“救灾”。物质救灾可以解决眼前存在的问题,而心理“救灾”则是解决长远问题。相比而言,我觉得心理上的救灾的意义更大些。 虽然此次“心理干预”10位专家对于众多的灾区群众来说无疑于“杯水车薪”,但笔者觉得这是好的开始。相信类似的“心理干预”以后会被更多的人熟知,也是政府对受灾公众的“人文关怀”。公众心理被重视的程度决定了这一时期公众生活的舒适度,经历或者即将经历“心理干预”的人应该是感觉到了生活的舒适。 (金陵/编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