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念,在“小平小道”延伸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22日04:47 中国青年报 | |||||||||
据新华社南昌电 “文革”初期,邓小平被“打倒”并被送到江西南昌市郊的新建县拖拉机修配厂劳动。从1969年10月至1973年2月,他在这里度过了3年多的艰难岁月。 在邓小平百年诞辰之际,记者来到原来的新建县拖拉机修配厂,寻访当年和他一起工
陶端缙是邓小平工作车间的“排长”,虽然如今他已经67岁,但回忆起第一次在厂里见到邓小平的情景,仍历历在目。 1969年10月下旬的一个上午,邓小平第一次来到工厂,穿一件蓝色中山装,一双解放鞋,衣服洗得有点褪色,泛出白色。“他刚进厂门的时候,先四处看了看。”老陶猜测,邓小平可能是担心厂里和北京一样,到处贴满了大字报。 不过,由于新建县拖拉机厂革委会主任罗朋碰巧是邓小平20多年前在太行山的老部下,他和工人们早在几天前,就把“打倒刘邓”的标语和大字报全部清洗了,还组织全厂来了一次卫生大扫除,并专门腾出了一间房子,供邓小平劳动休息时使用。 “邓小平给人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对工作的一丝不苟和认真负责。”老陶回忆,从早上8点半到中午11点半,邓小平每天在厂里工作3小时,准时无误,风雨无阻。 工厂最初安排给邓小平的是洗零件的轻活。但由于洗零件需要经常蹲下站起,这对60多岁的邓小平来说比较困难,他为此腰特别受累,期间身体非常不适。后来又换了描图纸的活,可邓小平眼睛又无法适应。老陶几经征询邓小平本人意见,最终帮他选了个钳工的活。 邓小平做起来有板有眼,“像个老把式”。从此,全厂所有拖车的轮胎螺丝都由邓小平完成。这活,一做就是3年多。 老陶一直记得,邓小平每天进车间门的第一句话就是“同志们好”,下班时也总是笑着说“明天见”。他做事时也从不麻烦别人,天冷不求火盆取暖,天热也不要电风扇。天冷天热邓小平总是一身汗,有空他就自己扇扇。 邓小平的低调、平和赢得了大家的尊重。他不提要求,人们主动为他着想,为他做事:现已广为人知的“小平小道”,是当年陶端缙和车间的40多名工人以及厂领导花了一天时间修整出来的。这条田埂小路让邓小平夫妇步行上下班的时间由原来的40多分钟减少到20多分钟。 时隔多年,几经变迁的新建县拖拉机厂已经更名为南昌麻棉纺织厂。目前,这家300人的工厂因为邓小平的传奇经历,成为中外来客凭吊这位改革者的去处。迄今,已有包括外国友人、海外华侨和国内游客在内的20多万人参观了邓小平在人生低潮时落脚的这家工厂、他走过的小路、曾经养鸡、种菜和辛苦生活过的旧宅。 工厂所在的新建县望城镇省庄村,改革开放前“口粮只够吃半年”,现在以发达的商业、运输业、手工业和建筑业而闻名,已经实现人年均纯收入3800元,全村525个家庭基本上都有房产和超过15万元的存款。省庄村党支部书记原方平说:“我们感谢邓小平,是他给我们带来了富裕的生活。” 每年清明,不少新建人都要到厂里追忆邓小平在这里和人们一起工作的日子。陶端缙说:“我们这一代人非常尊崇他,我也希望我们受益的下一代人永远纪念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