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世纪小平:生活风景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22日11:24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均数 退休以后,我最终的愿望是过一个真正的平民生活。——邓小平

  像大多数普普通通的中国家庭一样,逢年过节,邓小平都喜欢和家人热热闹闹地在一起,有说有笑。

  每当这个时候,一向不爱照相的邓小平,也会像一位普普通通的老头,心甘情愿地听
手机聚焦中国军团战况 用UC免费发450条短信
大型休闲游戏燃烧战车 盛夏靓丽风景线
任儿孙们的摆布,其乐融融。

  这时,两位七八十岁的老人,好像都回到了年轻的时光。

  邓小平有过三次婚姻。

  他的第一位妻子,是他在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同学张锡瑗。

  1930年1月,邓小平回上海汇报工作,妻子正在医院准备生小孩。重逢的喜悦换来的却是永久的悲伤:张锡瑗因产褥热去世了,孩子出生不久也死了。

  他的第二个妻子是金维映。

  1933年,邓小平受到“左”倾路线的排挤打击,在他被关进“审讯室”前,金维映被迫把离婚书拿到他面前。金维映后来死在莫斯科。

  随后是剧烈的战争和不停的迁徙,在6年的时间里,邓小平无暇再组织家庭。

  1939年8月,邓小平从前线来到延安出席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老战友邓发住在一个房子里。

  邓发是个活泼而热情的人,对邓小平又很了解,他决定帮邓小平找一位意中人,她就是卓琳。

  卓琳原名浦琼英,是从北京大学到延安参加革命的女学生,当时23岁。

  卓琳不愿意嫁给邓小平。

  当时延安有个笑话,有个工农干部和一个知识分子结婚了,两人到延河边散步,女知识分子说:哎呀,你看这个月亮多漂亮!工农干部回答,有什么漂亮的,像个大饼。所以,卓琳就想找个知识分子做对象,不想找工农干部。

  邓小平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追求,他让卓琳的女朋友传话,要亲自和她谈谈。

  卓琳答应了。两人谈了两次,卓琳觉得还行,这个小个子军人有点知识,是个知识分子。

  1939年,邓小平和卓琳的婚礼是在毛泽东当时住的窑洞院子里举行的。

  那是一个简朴、热闹却规格很高的婚礼。和他们一起结婚的还有另一对夫妇孔原和许明。当时在延安的领导人有毛泽东、张闻天、李富春,能来的都来了。

  这些在战场上威风八面的将军们,这些生死相依的战友,一起来祝贺两对新人。他们还开起了玩笑,拼命给两位新郎倌灌酒,结果孔原喝醉了,新婚当天就挨了妻子的数落。邓小平也是来者不拒,一杯接一杯,却没有喝醉。不是他酒量多大,是好心的李富春和邓发暗中照顾,弄了一瓶水充酒。

  结婚后第四天,邓小平带着新婚的妻子从延安回到了太行前线。从那以后,夫妻二人相依相伴,患难与共,携手走过了58个春秋。

  战争年代,邓小平率领部队打到哪里,他们的家就安在哪里。

  1952年邓小平从西南局调到中央工作后,他们的家搬到了北京,住进了中南海怀仁堂右侧的3号院。正房有一块非常雅致的匾额,叫“含秀轩”。

  1969年,邓小平全家搬离这个院子。突如其来的“文化大革命”使一家人从此天各一方,江西新建县的一座将军楼成为了邓小平和卓琳新的家,孩子们只有逢年过节才能赶来探望父母。

  身处逆境,家庭的温暖和家人的理解,给了邓小平以很大的慰藉和支持。1973年春天,他们的家从江西搬回了北京,不久便住进了北京宽街的一所院子里。

  从1977年开始,邓小平一家又搬进了北京景山后街米粮库胡同3号。邓小平生命最后20年的时光,是在这所院子里度过的。

  绕过院子的老松树,走过挑檐下的平台,进门向左一拐,第二间就是邓小平的办公室。在他的办公桌上,至今还摆着孙子们送给他的瓷玩具。

  4个小动物,4个不同的属相,分别代表4个孙子孙女。还有一个小篮子,里面坐着7只白白胖胖的猪,5个小的代表邓小平的5个儿女,两只大的带着眼镜的代表邓小平和卓琳,组成了一个温馨、可爱的大家庭。

  在妻子的眼里,邓小平不是一个浪漫的丈夫,但却是一个深情实在的丈夫。

  在太行山的时候,邓小平在前线,卓琳在后方,只有邓小平到后方开会的时候,两人才能见上一面。于是卓琳提出了一个要求,能不能每月给我写一封信。邓小平说,好,我写一封,让秘书印几十份,每月给你寄一封。卓琳只好说:算了。

  “文化大革命”中,邓小平受到冲击。

  在谪居江西的日子里,夫妻俩一起到工厂劳动,一起在自家住的院子里挖地、种菜。

  妻子身体不好,65岁的邓小平成了家里的壮劳力,承担起了清扫、拖地、劈柴、砸煤之类的重活、累活。每天上二楼的时候,经常是妻子一手扶着栏杆,一手由丈夫拉着上楼。

  妻子时常犯病,卧床不起。每当此时,邓小平总是为她端饭送水,细心照看。

  1976年的天安门事件后,邓小平和卓琳被暂时分开了。两个人只有通过互递纸条来传递各自的信息。

  有一次,邓小平给卓琳一张纸条,什么都没写,卓琳也立即回一张白纸条。彼此心照不宣,以这种特殊的方式互报平安。

  无论是战争年代的关山阻隔,还是和平时期的柳暗花明,夫妻间的那份理解、那份真诚、那份关爱从没有改变过。邓小平爱家,孩子们恋家。在孩子眼里,邓小平是一位好父亲,好爷爷。

  邓小平曾经说,不搞争论,是我的一大发明。

  在家里,邓小平也是如此。他在家里说话不多,不当裁判,不断是非。孩子们吵架,他说:“到外边吵去。”他认为,“早晚都会过去”。

  邓小平关心子女,但从不说教。

  “文化大革命”刚刚开始时,女儿邓林曾经问他:“我们该怎么办?”他回答说:“你们自己考虑。”

  孩子们说,父亲从不给他们讲自己的经历,也不讲大道理,从来都是用自己的行动来影响他们。孩子们说九句话,他可能才说一句话。而这一句,往往凝聚了他一生的阅历和智慧,足以让孩子们思考很久。

  邓小平很少用语言表达感情。但家人的事情他都装在心里。在江西时,他们夫妇二人和继母省吃俭用,把省下来的钱作为孩子们的探亲路费和生活费。那期间,他写的信比前几十年写的加起来还要多。

  女儿回忆说,从小到大几乎没见到父亲写过信。可在那个特殊的岁月,为了大女儿的婚姻问题,为了大儿子的治病问题,为了小女儿和小儿子上学的问题,他多次写信。字里行间,总是透出一个父亲的深情。

  大儿子邓朴方到江西后,年近七旬的邓小平担负起了照顾儿子的责任,每天都给儿子洗澡,翻身,换衣服,每件事都做得认真、细致。

  在南昌的时候,工资停发了,改发生活费,当然比工资少了一大截。于是,邓小平夫妇和他们的继母三位老人就尽量节省开销。

  肉,孩子们在的时候吃,孩子们走后就尽量不吃。

  自己养鸡,好能有鸡蛋吃而不必花钱买。

  茶叶太贵,邓小平就不喝茶了。

  多年喝茅台酒的习惯改了,只喝江西非常便宜的三花酒,而且只在劳动回来的午饭时喝一小杯。

  烟,是邓小平的老朋友,一下子戒不了,就减量降档次,抽平装不带过滤嘴的,从过去的每天几十支减少到每天三四支。

  院子里有片空地,也不能浪费了,种上各种时鲜蔬菜,又可以省下一笔钱。

  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多节省点钱。省下来,给孩子们补贴一下。

  还有什么比父母心中蕴藏着的情感更为神圣呢?

  “父母的心,是爱的太阳。”如果把马克思的这段话用在邓小平身上,是不过分的。

  饭桌是全家聚会的地方和信息交流中心,一家大小十几口人,分两桌吃饭。在饭桌上,大家七嘴八舌,从国家大事到马路新闻,海阔天空,热闹非凡。

  邓小平喜欢饭桌上这种轻松、活泼、融洽的气氛,他总是边听边吃,很少插话,也绝不会表态。每顿的剩饭剩菜他都不让倒,下顿做成烩菜、烩饭,接着吃。

  邓小平还常跟孩子们说:“不会吃剩饭的是傻瓜,我们全家都不当傻瓜。”

  8月22日,是邓小平的生日。

  每年的这一天,家里的亲戚都来聚会,不请外人。

  大家一起唱生日歌,孙子们和爷爷、奶奶一起吹蜡烛,爷爷、奶奶切蛋糕,爷爷给大家发寿桃;儿女们、孙子们去给爷爷敬酒。孙子们献给爷爷的礼物都是自己动手做的,当然爷爷掏红包的事情也是少不了的。

  邓小平疼爱每一个孙子孙女,少了谁,就要问,就要找。孙子孙女们从很小的时候就每天到他的办公室,亲亲爷爷,让爷爷抱抱,有时孙子、孙女们还会在他身上爬来爬去,每当这时,他就会露出孩子般纯真的笑容,尽情享受天伦之乐。

  在繁杂的公务中,邓小平始终保持着丰富的生活情趣。他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热爱人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

  冬去春来,在他们家里,每次都是邓小平第一个感受到春天,第一个发现自家院子里的小草又绿了。

  邓小平喜欢雪,一看见大雪纷飞,他就会高兴地说:“今年的庄稼又该有个好收成了!”在院里散步,他也会饶有兴趣地看着孩子们堆雪人,打雪仗。

  到了晚年,邓小平爱看金庸的武侠小说,他说看武侠小说不用动脑子,轻松,消遣,得到休息。

  邓小平讨厌假大空的文艺作品。1978年8月19日,他在同文化部部长黄镇谈话时说:文化领域必须解决读物问题,要有书给人看,现在文化生活太贫乏了,这怎么行呢?有人就是不敢想问题,不能从“四人帮”的框框里脱出来,不敢写恋爱。

  1979年9月,浙江人民出版社翻译出版了长篇小说《飘》,在国内引起争论。

  1980年6月13日,邓小平在会见美国费城的坦布尔大学代表团时主动对他们说:你们有一本小说叫《飘》,是写南北战争的。小说写得不错。中国现在对这本书有争论,有人说这本书的观点是支持南方庄园主的。我们翻译出版了这本书。出版了也没有关系嘛,大家看一看,评论一下。

  邓小平自己的生活很有规律。

  通常他在早上6点半起床,然后在院里散步,散步的圈数是固定的。散步后进早餐,早餐很简单,多是豆浆、油饼、馒头。大约9点在书房听秘书读国内外报刊的新闻摘要。10点钟开始阅读中央送来的文件、简报。如果没有客人,中午饭在12点半左右开始。

  午饭后,邓小平要休息到3点左右。下午是会客时间,有什么领导要来谈话,一般安排在下午。如果没有别的安排,邓小平也会约上几个牌友过过桥牌的瘾。

  晚饭是在6点半,但如果哪个孩子回来晚了,邓小平就要等。

  有一次,一个孩子因为飞机晚点耽误了,邓小平和全家就一直等着,等到了夜里9点,直到孩子回家,全家人才一起吃了这顿“迟到的晚餐”。

  节假日,邓小平总是吩咐工作人员早点回家团聚,自己家里的节日聚餐就由卓琳带着孩子们动手做。

  吃饭的时候,邓小平就会记住先为妻子和女儿倒上葡萄酒:“辛苦了,节日的厨师,我来敬你们一杯。”

  抽烟,是邓小平的一大嗜好。

  在思考重大的问题时,他总爱夹着烟,一支接一支地抽;在工作的间隙,在读书看报之中,他也总爱抽烟,而且烟瘾很大。

  长征的时候,找包烟是很困难的。有天夜里,实在被烟瘾折磨得不行,睡不着觉,就半夜起来出去收罗烟叶。过了半天,他兴冲冲回来了,把同屋的战友罗荣桓也喊起来:“老罗,起来,我搞到烟叶了!”

  罗荣桓也是个老烟民,闻讯立刻穿衣起床,起来一看,原来邓小平找来的是干树叶子。干树叶子也比没有强,两人把树叶揉碎,装到烟锅里抽起来。

  1988年9月,邓小平在同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会谈时,掏出香烟问:“抽烟吗?”。

  胡萨克说:“因为高兴,你抽烟我也抽一支,我这烟是帝国主义国家生产的。”说着马上掏出打火机给邓小平。

  邓小平说:“抽烟都应该按自己的习惯。”

  会谈过程中,胡萨克又给邓小平点烟,说:“至少我也能够为你效点劳,以表示我对你的极大敬佩。”

  在腾腾升起的烟雾中,两位老人越谈越高兴,越谈越投机。

  在这次会谈中,邓小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

  家人出于对他健康的考虑,对邓小平做出了种种限制。

  1986年9月,邓小平在中南海紫光阁接受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记者迈克·华莱士采访。

  邓小平:我抽烟可以吧?

  华莱士:当然可以,我也抽一根,谢谢!

  邓小平:我这个是他们对付我,特殊制造的,过滤嘴这么长。

  华莱士:过滤嘴长啊,比烟还长。

  1989年退休以后,医护人员劝邓小平戒烟。他说:“那我试试吧。抽到85岁也抽够了。”

  从此,邓小平再没有抽过一支。烟瘾上来时,他就吃鱼皮花生。

  喝白酒也是邓小平的一大乐事。他的下酒菜常常是两碟花生米和一盘猪耳朵。

  1986年,82岁高龄的邓小平,在钓鱼台养源斋设宴款待英女王访华。

  宾主落座后,邓小平举起一杯珍藏20余年的茅台致祝词,随后一饮而尽,客人们一片惊讶。

  1989年,85岁高龄的邓小平,设宴款待了来访的美国总统乔治·布什。

  邓小平致完祝词后,举起一杯白酒一饮而尽,让布什好不惊讶。他似乎有些不相信,还侧过头来看了看邓小平的杯子,看是不是喝光了,当他确信无疑的时候,自己也举杯一饮而尽。

  到了晚年,医护人员一致反对邓小平喝白酒。他再次欣然接受,改喝加饭酒,午餐时一小杯,从不过量。

  像普通老百姓那样享受生活的乐趣,但又能够做到适可而止,这或许就是邓小平的生活辩证法。

  邓小平是个体育迷。到了晚年,他主要是从电视上看体育比赛。足球、排球。特别是世界杯足球赛或中国女排比赛的转播,他必定要看。

  有一阵中国乒乓球走了下坡路,邓小平就对家人说:“中国乒乓球打不赢,就是因为你们不看!”

  在屏幕上看比赛,邓小平也和亲临现场一样紧张。只要是中国队赢了,他就高兴,情不自禁地拍手,还对身旁的人说:“快鼓掌啊!鼓励鼓励。”

  有些比赛,像体操、跳水等项目,邓小平一边看,一边和场上的裁判一起打分。他给中国选手打的分,一般都比裁判打的分高。

  邓小平曾经说:“我生平最喜欢看足球。”

  早年在法国勤工俭学,为了看一场精彩的国际足球赛,邓小平把一件外衣当了五个法郎,买了一张最便宜的门票。

  几十年后,邓小平回忆说,五个法郎是一天的饭钱,而且他仍然记得那场球赛的冠军是乌拉圭队。

  邓小平爱看精彩的足球比赛,也十分关注中国足球的发展。

  1975年10月29日,邓小平同来访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总理施密特就谈起了足球,他说:不久前,你们不顾国际足联的限制,派了一个很好的足球队访问了我国,我们足球水平很低,主要请你们来帮助我们。

  在有意无意之间,1977年他第三次复出的时候,邓小平把自己的公开亮相选择在足球场的看台上。

  1990年的世界杯足球赛,中国转播了52场比赛,邓小平场场都看。有时候时间太晚了,他让工作人员给他录下来,第二天再看,还特意叮嘱说:早晨起来千万不要告诉他比赛结果,那样看起来就没有意思了。这大概是球迷的典型心态。

  邓小平喜欢在大海里游泳。水阔天舒,波涛起伏,方显出击水者的襟怀和刚毅本色。他愿意顶着风,迎着浪,勇往直前,游向大海深处。

  风格是思想的外衣。邓小平的执着和坚韧,不仅使他的生活情趣横生,也使中国的风景异彩纷呈。

  邓小平非常珍惜每一次下海的机会。每年去北戴河,到达的当天,他就要下海;离去的那天,他还要下海。天再冷,浪再大,他都舍不得放弃。

  每次下海,邓小平都像是完成一项既定的任务,一走进大海,就径直朝着远处的护网游去,总是沿着泳区的最大周边环游。每次游到预定的时间,非要到孩子们迎着他,陪他一起往回游,他才心满意足地和大家一起走上沙滩。

  有一次,游到半截下起了大雨,岸上摇起了小红旗,招呼大家上岸。邓小平却说:“他们摇早了,还不到时候。”

  1992年夏天,邓小平已经88岁了。根据他的身体状况,医疗小组决定不让他下海了。他就坐在岸边看着孩子们游泳。

  每天早晨起来,邓小平就问:今天天气怎么样?风力多大?海浪大不大?

  身边的人知道他的心思,经过研究,终于同意他下海了。

  护士婉转地说:“今天下海咱们表现好一点,少游一会儿,明天就还能批准咱们再游。好吗?”

  邓小平却说:“好不容易下去一趟,我才不呢!”

  这一年,邓小平一共下海8次,每次大约45分钟。这也是他一生中最后在大海中游泳。

  邓小平舍不得离开大海,那一次游完,他静静地坐着久久不肯离去。

  专题作者:陈晋特刊制作:本报要闻部责任编辑:李瑾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千张即时奥运图片报道
UC音频直播奥运赛事
奥运场馆瘦身风波
北航招生丑闻
机动车负全责遭质疑
北京地铁美食全攻略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购房租房经历征文
新浪连载:70派私人史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