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边防军驻守雪峰 封堵中阿"东突秘密通道"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23日14:53 东方网 | ||||||||||
8月15日,记者离开中国-巴基斯坦公路拐入一条土路,翻越明铁盖达坂隘口西行,从通往卡其拉古和克克吐鲁克相交的三岔路口进入阿富汗方向的谷地。从三岔口附近的边防某部驻地到克克吐鲁克路程全长73公里,即到达我边防部队最前方的驻地。而从克克吐鲁克到阿富汗边境仅有21公里。出于国防战略考虑,我边防部队早在“9·11”事件之前就修通了通往阿富汗边界的公路。正是这条公路为我军在美国对阿富汗动武之后在中阿边境地区加强边防创造了便利条件。
车过明铁盖继续西行至克克吐鲁克,克克吐鲁克有中阿边境日常防卫最前段的一支部队。正西方向是名叫木孜吉利嘎的冰谷,这是通往塔吉克斯坦的山谷,由此可达中亚政情和社情最为复杂的费尔干纳盆地,那里也是“三股势力”包括境外“东突”分裂势力比较活跃的一个地区。朝西南方向有另一平缓的宽谷“瓦罕吉尔”,意为“朝向瓦罕的山谷”,翻过去就是瓦罕走廊了。 瓦罕走廊是帕米尔高原上的一条狭长的谷地。历史上这是丝绸之路的一条重要通道。汉朝张骞出使西域、唐僧玄奘取经、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及瑞典探险家斯坦都曾途经这里。 在通往边界的20多公里的路程中,高山融雪形成的细流汇集成河,奔流而下,发出阵阵轰鸣,伴着低啸的山风在山谷回荡。在整个河谷,除了牧民的牛羊外,出现最多、最活跃的就是一对对的旱獭。看见来人一点也不慌张,还好奇地直立起来张望。 边防军驻守5400多米高的雪峰 “9·11”之后,我边防部队曾在此安营扎寨,以防止难民或阿富汗武装力量进入我国境内。但实际上原先担心的局面并没有出现。2002年入夏以前,随着阿富汗局势的缓和,我守边部队调整了部署。 阿富汗在此没有边防军。瓦罕走廊由地方少数民族部落或部族控制。近百公里以内没有固定的居住人家,只有天气转暖季节有阿富汗境内的塔吉克族牧民放牧时接近边境地区。 中阿两国的界碑还是30年前两国竖立的,水泥方柱,约有两米高,位于边界山谷的缓坡上。界碑周围地面为积雪覆盖。界碑上的文字中方一侧是“中国;1;1964”,阿方一侧则是用普什图族文字写的“阿富汗;1;1964”,标明是1964年两国埋设的两国间第一号界碑。界碑所在的一线正是两国的分水岭,从山上融化的淙淙雪水分别从这里流向两国方向。 记者在阿富汗境内步行了一段。目力所及,没有发现人工修建的道路,是一片非常安静的无人区。除了局部裸露的山体和在河床乱石中静静开放的两三种野花外,仍然是冰雪世界。在当年漫长的冬季里,封边部队爬冰卧雪,冒着零下30到40摄氏度严寒守卫在这里,其艰苦情景可想而知。记者采访的一位营长表示,封边时在海拔5400多米的中阿边境守防,尽管气候恶劣,高寒缺氧,但官兵们却表现出良好的精神面貌。中央军委和有关方面也为改善封边部队官兵的战备和生活条件给予了极大的关心和支持。 军民齐心防堵“秘密通道” 在瓦罕走廊我方一侧,记者看到,战士们在正常地训练和休整。一组骑兵正在巡逻。塔吉克族牧民正在怡然自得地放牧牛羊。离帐房近处则步行放牧,往远处则骑马代步。对于记者的到访,牧民们从远处开始就伫立招手致意。塔吉克族牧民对客人热情友好,谦恭地端茶、往帐房让座。塔吉克族人口不多,在中阿边境地区沿途几十公里我们也只见到十多户人家。当地的军民关系很好,不仅是逢年过节,平常来往就很多。 中阿边界线与其他邻国比起来是比较短的,约92公里,由于两国没有领土争端,局势相对平静,我方常年直接守卫的部队规模并不大。当地的塔吉克族牧民也是一支不在编制、永不撤离的守边部队。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县委主要负责人告诉记者,当地不论男女老少只要发现陌生人进入都会及时向附近的驻军或边防派出所、地方政府报告。所以无论是民族分裂分子还是境外敌对分子企图从这条通道潜入潜出都是很难得逞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