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毛泽东让他研究宗教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23日17:44 时代人物周报

  1959年10月13日,毛泽东忽然把任继愈找去。见面第一句话就是,你的书我都看过。随即又问他,北大有没有人研究宗教?任继愈说除了他研究佛教外,没有其他人。

  毛主席说,500人的一个系怎么能没有人研究宗教呢?

  1964年,任继愈受命组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一呆便是二十余年,直
手机聚焦中国军团战况 用UC免费发450条短信
大型休闲游戏燃烧战车 盛夏靓丽风景线
到1987年调至北京国家图书馆任馆长至今。89岁的高龄让他不知不觉中成为中国尚存不多的“国宝”级哲学大师之一

  毛泽东让他研究宗教

  - 本报记者 韩雨亭

  国家图书馆的馆长办公室一共有两个房间,面积都在十几平米左右,馆长任继愈便在这里办公,里屋工作,外屋接待。里屋的办公桌上摆着一台电脑。他用这台电脑处理文件和查阅资料。作为国家图书馆的馆长,他只是每周一、四才到国家图书馆上班,主要是处理图书馆事务与接待来访的宾客,但只要一到中午12点左右,他便准时回家吃饭,一是因为肠胃不好,习惯了家里的饭菜;另一个便是为了细心照料身体不太好的老伴。

  受教

  二十几年前,任继愈将家从北大中关园搬到了三里河,但让他最为舍不得的不是别的,却是北大旧屋窗前的那一丛竹子。为了以示纪念,他将自己的一本随笔命名为《竹影集》,而爱妻冯钟芸则将其自选集名曰为《芸叶集》,“芸叶”、“竹影”相伴成趣,显现出他们的雅致。他在《竹影集》的自序中如此写到:“冬天,树叶脱落了,竹影斜映到窗子玻璃上,颇像水墨画。水墨画不会动,婆娑摇曳的竹影,往往能启发一点灵感,停滞的思路又活了。”任继愈说,每当看书看累了,他便抬头看看竹子,绿色满眼,不啻为一付清凉剂。怪不得有人说,任馆长既有哲人的深邃,亦有诗人的情怀。

  1916年,任继愈出生于山东平原一个小康之家,父亲是国民党一名军官,生活还算殷实。因当时的战事频繁,人们不得不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在鲁南一带,任继愈从识字到上正规小学,换过很多地方和学校。不过,他小学毕业却是在山东济南贡院墙根的“省立第一模范小学”(现更名为大明湖小学)。这所学校因师资整齐、教学认真而在山东很有名气——不过,只收男生。

  任继愈的班级老师是一名叫曹景黄的教员,教的是习字课,也正是这个人,为任继愈的古汉语阅读和运用打下了坚实基础,并对其成长产生了深远影响。他说,曹老师讲课绘声绘色、风趣幽默,善于将一些新知识、新观念传授给学生,而不是一味地读死板的圣贤书。在当时还在读“四书五经”等圣贤书的大背景下,曹老师竟然给他的学生传播一些性知识,并主张婚后的性生活要有节制。有一次,曹老师让大家以清明节植树为题写一篇文章,任继愈文中一段“吾乡多树,每植夏日,浓荫匝地——以待行人憩焉”深得曹的赞赏,认为他的“焉”字用得非常好,有文言文的语感。对于这位老师的教诲,任继愈时常挂记于心。

  任继愈的中学是在北平大学附属中学读的。在那里,他遇到了任今才、张希之等优秀国文老师,他们几乎都是从北平大学中文系或哲学系毕业的。在他们的影响下,他开始知道谁是胡适、梁启超、冯友兰……当时,北平大学附属中学的校风民主、开放、活跃,坚决杜绝“读死书,死读书”的学习之道,一位名叫鲁涤平的老师,就爱把他教授的“党义”课变成自己发表政见的讲坛,专门攻击“三民主义”。学校对学生的户籍、爱好和身份也不加限制。良好的治学精神和校园氛围,使得在这里受教育的学生,大多出类拔萃,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但遗憾的是,这所中学的寿命只维持了四年。

  转变

  1934年,任继愈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北京大学哲学系,当时考入哲学系的一共有十几个人,最后只剩下三人,任继愈便是其中之一。读了哲学以后干什么?能否谋到一份称心如意的职业?这些在任继愈的脑海里统统是大问号。毕竟,他才18岁。

  “七七事变”爆发后,北大决定南迁,正读大三的任继愈也随校南移至湖南衡山脚下的北大文学院,半年后又迁往设立在云南蒙自县的西南联合大学。任继愈参加了由学校组织的“湘黔滇旅行团”。在这个团里,同行的有当时在北大教书的李济琛、闻一多等社会知名人士,所以很有号召力,很多学生都主动报名步行去云南。经过了将近两个月的徒步旅行,行程1300多公里,终于到达了目的地。一路步行艰苦、风餐露宿,还时常遇到湘西一带的土匪,不过,土匪看他们是一群知识分子,也就罢了。

  这次旅行,彻底改变了任继愈的人生理想和态度,让他有机会看到中国农村的贫困和败落。于是,他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理想如何与眼前的农村现实发生关系。他决定穷极一生,去探究中国的传统文化与传统哲学。他说:“作为一个中国哲学史的研究者,不了解中国的农民,不懂得他们的思想感情,就不能理解中国的社会;不懂得中国的农民、中国的农村,就不可能懂得中国的历史。”

  西南联大对当时身处战乱的学子们来说,是读书惟一的理想之地了。在未到之前,任继愈一直对这个地方满怀憧憬。可当他兴冲冲赶到临时搭建起来的西南联大时,眼前的情景击碎了他的想象。没有宽敞明亮的教学楼,只有茅草屋顶的校舍,窗户没有玻璃,运动场是野草遍地的土坝……

  “我现在经常回忆起西南联大的那段时光”,任继愈说。当时学校条件虽差,但很温馨,师生共处一栋三层楼的宿舍,天天见面,朝夕相处。西南联大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一批中国名校组成,位于大后方,聚集了中国一大帮知识精英,学术气氛浓厚。课余经常举办一些学术讲座,任继愈有时间就去听。比如,冯友兰的“禅宗思想方法”,贺麟的“知行合一新论”、陈国符的“道藏源流考”等。

  任继愈说:“当时的气氛可以说是完全真正意义上的百家争鸣。后来的中国为什么一直未能再现这样的学术气氛,甚至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逆转?我想可能是小农意识在其中作祟,这种意识的直接结果就是不相信间接经验,而崇尚直接经验,当然,这就导致了后来别的国家在轰轰烈烈地发展,而我们却在大搞文化大革命,不但没发展,反而在退步。而且,西南联大还有一种民主和宽容的人文气氛,民主和宽容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在那么一个艰苦的时代里,西南联大却有着一种不同凡响的理想主义和革命热情,成为是中国当时思想状态的一个缩影。

  浓厚的学术氛围,为任继愈以后学术研究和知识结构的拓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他曾略微自得地说:张岱年先生一生都生活在“四世同堂”般的大家庭里,所以,他此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未能在抗战时,到大后方去体验生活,而我去了。

  波折

  1959年10月13日,毛泽东忽然把任继愈找去。见面第一句话就是,你的书我都看过。他接着说:“我们过去都是搞无神论,搞革命的,没有顾得上宗教这个问题,宗教问题很重要,要开展研究。”随即又问他,北大有没有人研究宗教?任继愈说除了他研究佛教外,没有其他人。毛又问,你们哲学系有多少人?任继愈答,师生加起来有500人。于是毛说,500人的系怎么能没人研究宗教呢?

  1963年12月31日,毛泽东做出批示,创建一个宗教研究机构。毛认为,国内没有一个由马克思主义者领导的研究机构,没有一本可看的刊物,不批判神学,就不能写好哲学史,也不能写好文学史和世界史。1964年,任继愈受命组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这让他兴奋异常,准备展开拳脚大干一场。

  谁想不久,文化大革命爆发。他被送到了河南信阳的“五七”干校接受“再教育”,不得不将自己从文弱书生变成拿锄头挣工分的劳动者。白皙的皮肤开始粗糙,胳膊日益粗壮有力,食量猛增。幸好,信阳当地的农民兄弟看他人比较老实,没怎么难为他,也免受了皮肉之苦。但由于经常在黑夜里劳作,任继愈有一只眼睛患上了眼疾,到现在几乎看不见东西了。他说:“我在河南信阳‘五七’干校劳动时患下了眼疾,当两个眼睛都还看的见时,我便开始学习盲文,试图通过这种方式去了解盲人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后来,幸好一只眼睛还没有坏,还能看见这个世界,盲文才没有继续学了。”

  对于这段经历,很多人都难以释怀。任继愈却说:“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什么问题都要从历史的角度去看,我知道他们是胡闹。”

  “文革”结束后,任继愈从河南信阳干校带着眼疾回到北京,世界宗教研究所逐渐恢复原有的建制。任继愈在宗教研究所一呆便是20余年,直到1987年调任国家图书馆馆长至今。

  谁说中国无宗教?

  - 本报记者 韩雨亭

  关于任继愈“儒教是宗教”的学说,其实20世纪70年代就有了争论。当时,思想界都公认“中国无宗教”,任继愈却挺身而出,试图打破这一观点。他认为,作为一个五千年的东方文明古国,其文化之所以能传承到现在,并在一定程度上得以保存和发扬,一定有它的道理和根源。这一根源,不仅是靠单纯的王朝更替延续至今,更重要的是,它拥有通畅的文化命脉与强健的生命力。经过反复研究和论证,任继愈提出了“儒教是宗教”的理论。

  时代人物周报:“儒教是宗教”的观点逐渐得到了认同。你能否重新阐述一下这个观点的内涵?

  任继愈:其实,这个观点是一个旧有的陈说,不属于我个人发明。“三教”在唐朝就有了,也并不是我规定的。唐朝每逢典礼,朝廷便召集“三教”(佛教、道教、儒教)辩论于殿上。任何一个宗教都有自己的教主,而儒教的教主就是孔子,并且有祭坛和庙宇。天坛便是儒教的祭坛,它不属于佛教,也不属于道教,而是儒教的。

  作为宗教,儒教有自己的典籍,就是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四书五经”。同时,它还有自己的教义,就是规范社会秩序与道德伦理的“忠”和“孝”。这两条是做人的根本原则,这种思想甚至影响了佛教和道教。唐宋以后,佛教和道教在吸收每一位新教徒的时候,都要重申“忠”和“孝”。否则,教徒既成不了佛,也成不了仙。

  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儒教在中国历史中,势力最大。这是因为儒教的教皇和国君是同一个人。而西方的拿破仑若想当皇帝,还需要教皇加冕才行。在中国便不存在这个问题,皇帝既代表神的旨意,又拥有世俗的权力。

  时代人物周报:为什么会产生“中国无宗教”这种观点?

  任继愈:之所以滋生了“中国无宗教”这一观点,主要是针对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而言,儒教没有这几大教突出,无论形式还是宗教的色彩都是如此。但人们却忽略了儒教也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存在,并影响了我们的行为、道德、伦理等生活的方方面面。

  时代人物周报:你如何评价“中国无宗教”延伸出的“中国无信仰”这种说法?

  任继愈:我认为这个观点是错的。形成这种观点,主要是因为中国过去将信仰神秘化了,人们一谈到信仰就反胃。在封建统治与农耕社会,各种宗教受到人们的推崇,比如“忠”和“孝”的兴盛和发展,主要是因为当时的社会形态与家庭结构造成的。后来,这种一家一户、家长负责、共同生产、共同消费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发生巨大的变化,田园式农耕社会衍生的“忠孝”观念也相应地发生了转变。“家长负责制”本身是不民主的,不需要民主,也不可能民主。现在我之所以要重提“忠”和“孝”,只是为了将它们提到一个哲学理论的研究高度加以探讨。毕竟,现在是一个旧的秩序被打乱,而新的秩序还尚未建立的时代。哲学不是孤立于社会,而是服务于社会。

  时代人物周报:在你的哲学思想与处世观念中,似乎比较强调群众智慧而非哲学家的个人意志。

  任继愈:我研究的不是所谓的精英哲学,也不是什么平民哲学,而应该是群体哲学。我不想离开群体去标新立异,一个人不可能独立做好一件事。我相信任何事情要是离开群体参与的话,都不可能获得成功。就算是那些所谓的精英哲学,也绝对离不开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人文环境。什么问题都要用历史的眼光去看,不能割断历史,更不能抱一种“历史从我写起”的姿态。这是极为愚蠢的,一切文化都有它的传承和发扬。

  时代人物周报:应该说,你是一位跨度了几个时代的人。经过了时代更替和岁月磨砺,你如何评价自己的人生?

  任继愈:我对自己的评价就是大潮之中的一颗沙砾,我不是什么英雄人物,时代塑造了我。不过,从北洋政府开始,经历了这几个时代之后,我感觉中国越来越好。而生活在当代的年轻人,应该多花时间去学历史。有了历史,就有了参照;有了参照,就有了幸福感。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千张即时奥运图片报道
窦文涛侃奥运(视频)
奥运场馆瘦身风波
高校招生现丑闻
机动车负全责遭质疑
北京地铁美食全攻略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出国办护照完全攻略
新浪连载:70派私人史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