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直升机停机坪尚无法用 空中救援等“救援”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24日03:39 北京晨报 | |||||||||
昨天,北京友谊医院的新门急诊大楼正式启用,除了各种先进的医疗设施外,建在该楼顶部的停机坪格外吸引人们的目光。但记者从民航华北局了解到,目前北京市内兴建的多处直升机停机坪均有待民航部门审批,尚不能投入实际使用。民航部门表示,北京作为首都有其特殊之处,直升机进出市区还需进一步商榷。 现状:有坪无证
据了解,正在审批中的直升机停机坪包括北京友谊医院、北京医院和北京市公安局刑侦科技楼三处。这三个地点均位于北京市区四环以内。其中,友谊医院的直升机停机坪建在该院即将启用的9层门急诊大楼顶部,停机坪为钢结构,有升降梯与屋面相连。北京医院的停机坪则设在医院正在重新翻盖的北楼上方,预计整栋大楼将在明年全部完工。 民航华北局机场管理处负责人朱春雷告诉记者,目前这三处地点的直升机停机坪都还处于审批阶段,均未获得民航管理部门的《机场使用许可证》,尚不能投入实际使用。据他介绍,停机坪的施工和使用首先要得到北京市有关部门的批准,民航部门的主要工作是从设计和施工上对停机坪进行技术把关,投入使用后还将对停机坪实行安全监管。此外,停机坪使用时直升机的起降活动范围还需要获得空军航管部门的批准。只有三者俱备才能取得《机场使用许可证》,允许直升机起降。 瓶颈:空中管制 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由于是首都,北京市区内的空中交通管制比较特殊,三环以内一直属于禁飞区,直升机进出市区执行救护、消防等任务的可能性较小。此前,位于和平门附近的北京急救中心内设有一个小型的停机坪,但因存在一些技术问题,没有向民航部门报批,也从未投入实际使用。而友谊医院、北京医院的位置均在市中心附近,其中北京医院更建在长安街沿线,未来起降直升机的可行性很小。采访中,北京医院工作人员也直言,未来停机坪能否使用实在是个未知数。 “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的角度看,开展直升机救护等立体服务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目前国内许多大城市已经尝试开展直升机救护。2002年1月,首例商运直升机救护在武汉启用,一位脑溢血病人在急救直升机运送下由宜都转送武汉同济医院。今年7月,上海也进行了急救直升机在市区内接送病人的演习。“但是北京的情况比较特殊,直升机进出市区还需要进一步商榷。如果在2008年之前没有相关的新措施出台,现有的市区内停机坪只能成为‘摆设’。” 契机:北京奥运 “希望2008年北京奥运会可以促进北京开展空中救护。”北京急救中心主任赵永春对记者详细讲述了未来北京的立体救护网建设。在他的设想中,在2008年奥运会之前,北京一定要具备空中救援功能。这也是北京申办奥运会时提出的医疗救护承诺之一。 赵永春告诉记者,北京空中救护的主要地区将以密云、延庆、大兴等北京远郊区县为主。一般来说,直升机的工作半径可达到300公里,这个距离的飞行时间只有两个小时。如果遇到紧急情况,直升机可随时出动将专业的救护人员送往出事现场,对伤病员进行止血、包扎、固定等紧急医疗处理;也可利用直升机将危重病人运送至市区禁飞区边缘,也就是三环或是四环路附近,再和地面救护车进行交接,由救护车承担地面护送任务,将病人送至最近的抢救机构。和市内取消空中管制的设想相比,这应该是一个较为可行的空中救护方案。 赵永春透露,现在已有多家航运公司正在与急救中心进行接洽,但是具体的操作方案还未确定。“购买直升机的费用太昂贵,不是急救中心可以负担的。”赵永春说,目前的方案是在政府的协调下一次性购入直升机,然后由专业的通用航空公司负责日常的维护。除了紧急救护,飞机还可以承担警用、森林防灾等多种用途,以此来解决飞机日常养护的经费。 未来:人人上险 “如果北京开展空中救护,我保证我们的直升机可以在一个小时内起飞,赶赴救援现场。”北京首都通用航空有限责任公司一直在尝试与北京急救中心合作开展北京的空中救援服务,公司总经理覃有幸说到这一点时充满信心:“现在北京交通广播和我们合作,利用直升机播报北京四环路通行路况,空中医疗救援虽然复杂一些,但北京绝对具备这个能力。” “其实飞机并不是问题,”覃有幸说,目前国际上多采用美国的BELL206L4直升机进行空中急救,这种飞机的售价大约是1500万元人民币,舱内可以放置一副担架和两名医务人员。如果需要,首都通用航空公司可以先行购进两架。 “关键是要解决飞行区域联网和航空救援险的问题,”覃有幸表示,北京的空中管制比较特殊,在允许范围内开展空中救援的最佳区域应该定在四环以外,但是一定要在四环路周边设立若干个直升机的临时起降点,形成救援网络,保证在最短时间内将患者送至最近的医院。此外,以目前的成本投入计算,一次飞行的收费将在每小时8000元到15000元不等,“如此高昂的服务价格决定了空中救援不可能将个人作为服务对象。”覃有幸建议,中国开展空中救援应该首先借鉴国外的模式,发展航空救援保险。“每个人每年50元左右的航空救援险可以确保空中救援有人‘买单’。”只有这样,才能让空中救援为大众服务。晨报记者刘墨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