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郑州灿烂3600年专题 > 正文

秦汉人物系列之张良(下)--“谋圣”之谜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24日08:26 郑州晚报

  晚报记者游晓鹏

  一部秦末农民战争史,成就英雄无数。樊侩之勇猛,刘邦之猾狭,韩信之忍辱,萧何之识才,张良之智谋,这些英雄凭着各异的才能,都在史书上留下了最清晰的一面,但在流传两千年的巷闻野史之中,又有各种各样的传说竞相环绕,使他们的面孔重旧变得模糊。这其中,谋圣张良是比较突出的一个。在张良曾经活动过的河南、安徽、江苏等地,关于他
手机聚焦中国军团战况 用UC免费发450条短信
大型休闲游戏燃烧战车 盛夏靓丽风景线
扶汉救危的故事、他与楚霸王的恩恩怨怨,以及最后修道成仙的传说流传有太多,因此我们看到了大度、多谋、柔弱的张良,也看到了仇恨、执迷、刚勇的张良,有时甚至相互矛盾。司马迁距离张良不过半个世纪,真实就已经被蒙上了一层纱,以致不得不惊叹拾履得书、屡救刘邦于绝境这些事究竟是天助还是人为,在两千年后的今天,更多的东西都无法考证,我们还是权且把这些没有谜底的传奇看作是每一个伟大人物周身都必定附有的光环,静静地欣赏吧。

  一双鞋换本《太公兵法》

  近代人以行业为类别,评出了中国古代的十四位圣人。张良的名字赫然列于其中,被冠为“谋圣”,与文圣孔丘、武圣关羽、诗圣杜甫等人并列,令人肃然起敬。烧栈道瞒项羽、“约法三章”、修栈道渡陈仓、立太子平韩信,到最后又从汉宫的信任危机中及时抽身,张良的每一着棋都想在常人的五六步之后,其足智多谋令人叹服,但是这谋究竟是从哪里学来的呢?

  《史记·留侯世家》里的一个故事似乎可以解释:张良刺杀秦始皇失败后,逃到了下邳。一天,他路过郊外的一座小桥,一位须发花白、衣衫褴褛的老头挡住了前面。老头抬脚把自己的鞋取下来扔到了桥下,对张良说:“小子,下去把鞋给我拾上来!”张良受此挑衅,很想揍他,但见他是一位老人,便忍了下来,跑到桥下把老头的鞋捡了上来。老头却不罢休,命令张良再替他穿上,张良一忍再忍,跪在地上给老头穿鞋。穿好后,老头大笑而去,张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目不转睛地盯着他。不一会儿,老头又回来了,对他说:“你小子还可以教育,五天以后天将亮时来这见我。”张良很奇怪,但对老头却有种陌名的尊敬,就跪下来答应了。五天以后天刚亮张良就到了桥边,老人却已早到,他生气地说:“跟老人家相约反而落在后面,这是为什么?下次早点来!”再过了五天,刚刚鸡叫张良就到了,但还是晚了一步。老头如此这般又教训了他一顿,但又给了一次机会。最后一次,张良半夜就动身,终于赶在了老头的前面。老头很高兴,拿出一本书给张良,说“读了它可以成为王者的老师。十年之后必有王者兴起,十三年后你小子可以到济北来见我,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说完就走了,也再没见过他。张良等到天明打开书简来看,原来是一部关于兵法的天书,便仔细地研读起来。后来,他跟随刘邦路过济北的时候,果然在谷城山下见到了黄石。

  这位老人就是黄石公,据说是位得道的神仙,而那本天书也传是西周姜子牙所著的《太公兵法》。张良屈尊拾一双鞋,却得遇如此非比寻常之人与书,十足幸运,但这样的故事却怎么听怎么觉得玄乎,因为神仙毕竟是不存在的。司马迁自己也不大信,说这样的事“可怪矣”。后来据人考证,《太公兵法》是战国以后人所托著,文辞浅近,也根本不是什么天书。谋圣之谋的来历,依旧是扑朔迷离。

  故国与天下孰轻孰重?

  有人说,贯穿张良一生的明线是推秦扶汉,暗线则是为国复仇,并且明线的走向也不过是为暗线所服务。事实上,张良一直牢记韩被灭之耻,立志报“韩仇”,一生的活动也基本符合这两条明暗“基本路线”。但他的一些重大的行为,却又在这“两线”圈定的范围之外,有的甚至可以看作是背道而驰。

  公元前208年六月,项梁在薛城拥立楚怀王。张良跟随刘邦到了山东,见到项梁的头一句话就是,为何不把韩国公子韩成封为韩王,以便多交些朋友呢?项梁于是把韩成封为韩王,恢复韩国。此后,张良还一度以韩国申徒的身份,领兵争夺韩国故地。在他心里,一定有过恢复故国的坚定念头,不然复仇是为了什么?但在公元前204年,刘邦被项羽围困于荥阳,听信谋士郦食其之言,准备分封包括韩国在内的六国之后解围时,却被张良以八大理由批驳。其中的第八条说:“今复六国,立韩、魏、燕、赵、齐、楚之后,天下游士各归事其主,……陛下与谁取天下?”可以看出,张良似乎不仅仅是解一时之围而反对分封。此时,大仇尚未报的他为什么又不想韩国复生了呢?

  无独有偶,楚汉之争中,韩信攻取了齐地,想做假齐王(代理齐王),张良直接建议刘邦将他封作齐王。平定天下论功行赏时,张良说自己“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仇强秦”,却再没有提过在韩国立王之事;选择封地,他没有选在朝思暮想的新郑故国,而是在与刘邦有过完全是一场偶遇的留县。这使得不少人都怀疑,这究竟是不是一个为复国仇奔波10多年的赤诚爱国者所为?即便大仇得报,张良难道一点都不留恋故土与故国吗?

  从拾履授书的故事看,张良是一个很能隐忍的人。也许,他一直把自己的想法隐藏在了内心深处,那里是否有过矛盾和斗争,有多激烈,并无人知晓。在现代社会的一部复仇悲剧电影《英雄》中,刺客残剑以“天下”二字为重而放弃行刺秦始皇的情节给出了我们一些启示:或许,身世曲折的张良也是出于此心,在“韩仇”得报的一刹那,为天下苍生着想,而归顺了“大一统”的趋势?

  三人杰唯我善始善终

  《史记》记载,刘邦平定天下之后,曾经得意洋洋地讲:“我之所以有今天,得益于三个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的萧何,战必胜、攻必取的韩信。这三位都是人杰,为我所用,所以得了天下。”张良、萧何与韩信,在汉初分别被封为留侯、酂侯淮阴侯,被委以重任。但过了没几年,刘邦就不再信任这些旧臣。西汉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吕后和萧何诱韩信至长乐宫的钟室以谋反罪名杀之诛灭三族;两年后,相国萧何获罪下狱。唯有留侯张良,一生平平稳稳,最后善始善终,这是为什么呢?

  《史记》记载,张良跟随刘邦平息叛乱,又劝刘邦立萧何为相国,经常与刘邦商讨大大小小大的国事,不可谓不处于权力的中心,张良的才能又不逊于韩信、萧何。但刘邦找机会把韩信、彭越、英布、臧布、张傲这些功臣杀的杀,撵的撵,关的关,却一直没有对张良下手。张良如何能取得小心眼疑心又重的刘邦的信任的呢?在韩信被杀之前,哀叹“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乱国破,谋臣亡”的时候,张良肯定也感到了一种无形而巨大的压力,照这样下去,迟早会有轮我受剐的一天。从此,他借口体弱多病,逐渐从官场中抽身,学习“辟谷”、“轻身”之术,抛弃人间世事,不食人间烟火。

  在正史中,似乎正是这段经历使汉家天子放弃了对张良的剿杀。但刘邦不是没见识过张良的智谋与花招,能因为这就完全信任他吗?在野史中有人认为,张良能善终一个女人起了很大作用,这就是刘邦的老婆吕后。刘邦死后,吕后先后掌握汉朝大权十六年,是中国历史上三大女性统治者(吕后,武则天,慈禧太后)的第一个,是非常有手腕的一个女人。有段时间,刘邦始终想改立戚夫人的儿子如意为太子,吕后急得团团转,却没有法子。后来,她想到了张良,就去求救。张良起初不愿意卷入帝王的家事,但吕后一而再地恳求,他就说:“当今天下有四位大贤人,皇上想见却见不到,太子若能请他们为上宾,皇上看见了肯定会对太子刮目相看。”这条建议为保住儿子的王位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吕后因此对张良十分感激,并且深信其才德。张良淡出朝廷之后,吕后听说张良“不食人间烟火”,还逼着张良进食。因此,她能帮助刘邦杀掉韩信,自然也能阻刘邦护住张良。但究竟是张良自己激流勇退还是吕后的感激帮助了他,很难说。

  一夜生出三千张良墓

  在当今天下,很多地方都有张良墓或张良祠,比如张良的故国辖内的河南兰考,他活动过的山东济宁微山西麓、留城附近的徐州沛县、陕西汉中、湖南张家界的青岩山等等地方也有。这些墓地,哪个都能引出一番细致的考据与传说,似乎都不该有假。这是非常奇怪的事情,张良又不是皇帝,怎么能在各地有那么多墓呢?

  在南方有这样一个传说,张良从官场退隐之后,就到深山密林中去修行学道,最后不知老死在何处。执掌大权的吕后听说后,不知是不放心,还是可惜张良的才德,就命令手下官员非要寻找到他的墓冢不可。谁知诏令一下,一夜之间,天下到处都发现有张良墓。吕后派人数了数,总共有三千多座,也不知道哪个是真,哪个是假,也就只好作罢。

  张良的生年史上没有记载,但死期却有,《留侯世家》中写:“后八年卒(公元前186年),谥为文成侯。”既然有明确死期,应该也有明确的死地,但考究起来,河南兰考是张良托病隐居的东昏县所在,死后葬于此很正常;徐州沛县在张良的封地留城附近,留侯葬在封地附近也合情合理;古书《陵墓志》记载:“汉留侯张良墓,在青岩山。良得黄石公书后,从赤松子游。邑中天门、青岩各山,多存遗迹。”张家界青岩山风景秀美,晚年可能游与此地的他死后葬在当地,也不是不可能。这遍布各地的张良墓,都有它的道理,并且存在也不是一天两天了。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没有人能说得清。在生前有着种种传奇的经历,死后又用这么多证据凿凿的陵墓布置了最后一个谜局,他的一生,可谓是谜的一生。

  相关专题:郑州灿烂3600年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千张即时奥运图片报道
窦文涛侃奥运(视频)
奥运场馆瘦身风波
高校招生现丑闻
机动车负全责遭质疑
北京地铁美食全攻略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出国办护照完全攻略
新浪连载:70派私人史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