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拆除流浪者“心灵栅栏”:哈市社会救助工作采访实录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27日07:47 黑龙江日报

  《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自去年8月1日正式实施已经一年了,从收容遣送到社会救助,显而易见的变化是旧的收容遣送制度中那些铁栏、铁窗的拆除。然而,那道救助人员与被救助者之间的“心灵铁栏”,又是怎样“拆除”呢?带着这个问题,7月末,记者走进改制一年整的哈尔滨市救助管理站。

  温馨的“临时之家”

手机聚焦中国军团战况 用UC免费发450条短信
大奖新浪iGame免费抽 盛夏靓丽风景线

  花团锦簇,绿树掩映,一个灿烂的花园,一个恬静的家园;宿舍窗明几净,电视机、电风扇和紫外线消毒灯一应俱全。中午,在救助人员餐厅,40几名被救助人员坐在一张张洁净整齐的桌椅上,用统一的餐具吃着午饭。虽然没有大鱼大肉,但热腾腾的饭菜透着温暖。在男性、女性、儿童和病弱者四个救助区,宿舍里都安装了电铃,工作人员随叫随到,24小时全天候服务。这是哈尔滨市救助管理站先后投入了30多万元的改造经费,为前来求助的人员建起这所临时的“家”。

  “孙志刚事件让我们深深感到救助工作责任心和制度化的重要性。”哈尔滨市救助管理站一名普通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该管理站立的“规矩”在全国开了先河。他们根据国务院、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相继出台的救助管理法规,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编撰了《哈尔滨市救助管理站救助管理工作手册》,细致到规定了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救助管理站的王站长还把它们编成“救助服务三字诀”。

  一年来,哈尔滨市救助管理站共接待求助咨询4329人次,救助3854人次。从救助情况看,受助人员主要呈现四个特点:被救助的人多、流浪的人多、农村户籍的人多、青壮年人多。现在,哈尔滨市救助管理站已经形成了一个覆盖市区繁华区域、纵横交错的网络,构成一个点线联动的格局。

  为“三难”所困

  普通的救助管理、未成年人、残疾人和其他行动不便的救助对象的救助管理是目前救助管理重点。甄别难、管理难、协助接回难,是救助的三个老大难问题。其中,甄别最难。

  据统计,来救助管理站求助的真正的乞讨人员只占总数的20%。其余的求助者有来哈尔滨务不着工的、有探亲找不到人的、有旅游被偷走钱的,更有要求进站生孩子的、要求工作人员帮助找丈夫的、要求在救助管理站安度晚年的……“有一次,一个老太太身上带着600多元钱要求我们救助返乡,被工作人员拒绝后,她就在救助站门前哭闹不走,引来很多群众围观,不知情的指责我们见死不救。”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满脸无奈。

  甄别是否属于被救助范围并不那么简单。工作人员需要听取自愿前来求助者的说法,根据与他们的面谈,判断他们是否属于规定的救助对象。需救助的对象是自身无力解决食宿、无亲友投靠又不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或者农村五保供养、正在城市流浪乞讨度日者。为了核实求助者情况是否属实,工作人员还要按他们提供的地址、姓名与当地有关部门查对。

  近日,救助管理站开通救助服务110热线,设立了专门电话,开设了专门的接待区,由专人24小时负责登记、安全及健康检查、照相、询问,规范进站手续,同时公开接受社会对救助站的监督。据统计,受助人员对救助工作的满意度已达到了98%。

  相关法规仍需完善

  现在,让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感到困惑的是有些单位和群众不了解救助条件和救助工作,不论什么情况、什么人都往救助管理站送。按照哈尔滨市现行的条例,有生命危险的危重病人、精神病人、传染病人(吸毒人员)都要先送往医院治疗,待病情稳定后,符合救助条件且本人愿意接受救助的,再由救助管理站接收入站,安排返乡。一些哈尔滨市的低保人员、外籍人士、有能力回乡者,均不在救助范围。

  “对于反复求助者应该如何处理,哈尔滨市也应该出台相应的规定,避免一些人把救助站当旅馆,早上去打工、寻亲,晚上就来救助站过夜。”工作人员说。

  站长王国荣说,《管理办法》采用的是“自愿”原则。如果受助人员自愿放弃救助,要求离开救助站,救助站不得限制。记者最近在哈尔滨市流浪乞讨人员较为集中的省政府转盘道、南岗区建设街步行街、中央大街、松花江畔等地,采访了一些流浪乞讨人员,他们均表示不愿意去救助站,个别人甚至说:“住进救助站,我上哪儿要钱去?”

  救助站的收容遣送职能取消后,很多单位和地方不再重视救助站的工作,经常是在电话里答应得很好来接人,可就是不见人来。到了规定的期限,也只能让这些乞讨人员重新流入社会,这成为困扰救助站正常运行的最大障碍。那些流浪在外的儿童和青少年是流浪乞讨的特殊群体,送回家几次,他们就从家里跑出来几次。

  拒绝政府救助的“职业乞丐”已成为一个管理盲区。国家应尽快出台相关配套法律、法规,使职能部门在管理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省社会科学院社会研究所研究员赵瑞政分析认为,社会物质财富的日益丰富给乞讨者提供了“发家致富”的可能。乞讨职业化倾向的出现是一种必然。无需多少体力、每月还能有几百元的稳定收入,驱使那些流落城市街头的老弱病残者走上乞讨的道路。对于大部分街头行乞人员来说,乞讨不再是生活无着情况下不得已的“活命”手段,而是成为与打工、种地一样的“谋生”手段。那些“家外来磕头,家里盖洋楼”的乞讨“敛财”者和非法控制“童子军”获利者,损害了社会形象,属非法获利。在对其真实情况进行核实后,应由公安机关严厉打击,不属救助管理站的工作范畴。(黑龙江日报)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千张即时奥运图片报道
窦文涛侃奥运(视频)
奥运场馆瘦身风波
高校招生现丑闻
机动车负全责遭质疑
北京地铁美食全攻略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出国办护照完全攻略
新浪连载:70派私人史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