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千角灯五十年后重现芳容(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27日15:06 金羊网-羊城晚报 | |||||||||||
失传近半个世纪,历经两位年过八十民间老艺人半年重制 本报东莞讯 记者司琪、实习生胡昕涛、通讯员祁志刚摄影报道:失传近半个世纪的古传民间工艺———千角灯,昨日在东莞市举办的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大型书画展开幕式上重现芳容。据了解,该市为保存这一濒临失传的民间工艺专诚力邀了两位年过八十的民间艺人,历经半年进行重制工作。 千角灯被誉为东莞民间艺术品的“一绝”,是一盏缀有“千只角、千盏灯”的大灯。千角灯造型雍容华丽,最具传奇色彩的是灯上悬挂的24条据说传自宋代皇室皇姑手制的灯带。传说宋朝时,皇帝的妹妹逃到东莞躲避战乱,并嫁给一赵姓男子过上了平民生活。平乱之后,皇帝张榜寻找皇姑,这位皇姑就让其丈夫拿着自己随身佩戴的一条绸带去见皇帝。凭着这条绸带皇帝兄妹相认了,因此这条绸带被称为皇姑带。后来这位皇姑根据记忆中皇室宫灯的样子,指导当地艺人制作千角灯。 千角灯做工非常考究,每10年制作一次,每次制作需耗时10月之久。只有东莞赵氏宗祠才悬挂。最后一只千角灯毁于“文革”。 老艺人抱病重制千角灯 为使这一艺术精粹重现光彩,今年2月东莞市组织曾制作过千角灯的两位八旬老艺人重新制作“千角灯”。秘密动工半年、千角灯初现雏形后,日前莞城区正式举行了千角灯制作进场仪式。 记者走进千角灯制作现场,首先见到的是悬挂在大厅中央硕大的千角灯灯顶,云幡上八条彩龙展身欲飞,千角灯的骨架则分开几部分摆在大厅,几位中年妇女正在骨架上扎上棉线。千角灯的制作者———张佛、尹全两位分别已87岁和84岁的老人,在旁不时加以指点。 张、尹两位师傅都出身莞城“扎作”世家。他们是现在东莞硕果仅存的两位掌握千角灯制作工艺并参加过千角灯制作的艺人。张佛老人告诉记者,制作千角灯工艺繁复,而自己年事已高,且又病痛缠身,之所以出来制作“千角灯”,就是希望为东莞保存一份濒临失传的民间绝艺。 新灯更大更美更先进 据张佛老人介绍,扎千角灯是没有图纸也没有具体要求的,全凭扎作师傅的技艺和记忆制作而成。所以千角灯每次扎成都不太一样。 据莞城工艺厂黎厂长介绍,此次重制千角灯,灯带可谓重中之重。千角灯的24条灯带条条大小长度不一,用于垂吊灯身。灯带从上往下分为八格,每一格双面都绘有图画。而新灯的灯带图案将由原来的“二十四孝”图改为反映宋朝题材的山水、花卉、人物等的图画。为此,莞城区政府组织了市、区书画协会的精英书画家们共同描绘24条灯带的192幅宋朝民俗画。 以前的千角灯高和宽都大约在两米多,此次新制的千角灯高4.5米、宽3.5米,尺寸大大增加,更为高大,更有气势。骨架也由竹篾改为铁丝制作,整体结构更为紧凑、牢固。 以前的千角灯使用油灯,一只千角灯有一千只油灯,每次熄灯、给油灯加油都由专人负责,稍有不慎,整盏千角灯就可能被烧毁。而且油灯容量有限,每加一次油,只可点三个多小时。而新的千角灯改油灯为电灯,并由电工根据千角灯特点专门设计变压小灯泡。 (侯颖/编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