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宪章”能治学术腐败吗?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28日03:13 河南报业网-大河报 | |||||||||
教育部26日发布了《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规范、学术引文规范、学术成果规范、学术评价规范和学术批评规范都作了明确的规定。以学术打假著称学界的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杨玉圣说:“这是中国学术界第一部‘学术宪章’。”可它真的能治好眼下愈演愈烈的学术腐败吗?(据本报昨日A02版) 编者:在人们的心目中,做学问以及学术论文都是挺神圣的东西。然而,抄袭、剽窃
剑如虹(网友):完全是利益驱动作怪。晋级要论文,评比要论文,要想每个人都写出很多有见地的论文是不可能的,于是,抄袭便成了达到目的的捷径。另外,一些学术刊物也是为经济利益驱动,不管文章质量和来源,只要作者掏“版面费”就给刊登。 代修鹏(记者):学术腐败是现代学术领域评价制度不规范催生的产物,导师为了上报科研项目,没有时间,就用研究生的论文凑数;研究生想毕业,必须有一定的论文而不是一定的科研成果,这其实是缺乏考核论文质量的标准和依据。 惊蛰雪(网友):对当事人处理太“温柔”,也是一个原因。对抄袭、剽窃以及作假者必须遵照著作权法等法规让其付出经济、名誉、职务等代价,然而,现实情况是违法的成本很低。 编者:有了“学术宪章”,那些奉行“拿来主义”的伪学者怕是日子不好过了。 关中刀客(网友):恐怕没有那么简单。到目前为止,包括《民法通则》、《著作权法》在内,我国有150多部法律、法规、规章中提到“剽窃”一词,却无任何立法规范为中文作品剽窃行为定义。北大外语学院认定副教授黄宗英在中文出版物中剽窃国外英文作品的根据,竟是《美国语文学会研究论文写作指南》对剽窃的定义! 编者:我们注意到,“学术宪章”是由教育部频发的,针对的也是高校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员。 舒圣祥(公务员):这一方面反映出高校是学术腐败的重灾区,同时也显露出这个“学术宪章”的局限性。高校的学术腐败有“药”可治了,其他专业研究机构的学术腐败谁来管呢? 成彪(编辑):“学术宪章”的局限何止于此?单说这部《规范》只有基本规范、学术引文规范、学术成果规范、学术评价规范和学术批评规范,没有任何违反规范的罚则,这样不完整、不完善的“宪章”。对于伪学者来说很怕会沦为一纸空文。 编者:那么它能有效地治理学术腐败吗? 城市落叶(网友):仔细研读《规范》,觉得其主导思想还是落在了以道德谴责来规范学术界这个点上,没有上升到法律约束的高度。这显然与我国日益健全的法治社会不相适应。 慕毅飞(公务员):我怕“学术宪章”依然会被“学术泡沫”淹没掉。因为,当一个大学、一个教授的考核,依据不是真学实才,而是论文的数量,特别是这样的考核影响着学校的生存与教授的前途时,要靠一个“学术宪章”来消除“学术腐败”,难! 王军荣(市民):说白了,这个《规范》只对好人有“规范”作用,这里所说的“好人”是指本来就很“规范”的人。而对违规者体现不出“规”的刚性,自然起不了“范”的作用。 编者:大家有什么具体的建议? 唐伟(大学生):有关部门在制定学术规范的同时,更应设立专门机构,接受学界内部的投诉,组织专家鉴定,并公布调查结果,而不是将投诉信交给被投诉者所在的学术机构,让其自行了断;更不是等大众传媒炒热了再挺身而出,王顾左右而言他。 黎明(银行职员):天下文章一大抄,抄来抄去没大脑——这是炒我中华民族的“鱿鱼”啊!《规范》好定,难在监测、执行上。需要学术打假,用公示制度、舆论监督、制度化制裁等方式加大学术腐败的风险,更需要从本源上“免腐”,以“学术本位”、“学术人本位”取代学术界的“官本位”。 编者:这也就是说,按照要求,各高校还需要制定具体的细则。 城市落叶:这个非常重要。只有高校制定出了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实施办法,《规范》才有意义。 唐伟:法律规定得再好,还是有人犯罪。《规范》只能起到调节和指导的作用,切不可高估其作用;但没有它又不行,因为它可使我们得到正确的指导,并不断调整学术秩序! 编者:谢谢大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