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新名字引争议 “第27次变脸”无新意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31日11:24 国际先驱导报 | |||||||||
国际先驱导报驻台北记者裴闯报道 台湾当局“行政院长”游锡堃近日在出访中美洲期间,发表演说时前后用了15次“Taiwan,ROC”,不再沿用台湾当局惯用的“中华民国(Republic of China)”,引人侧目,更在此间引发强烈的争议。舆论普遍认为,这是继吕秀莲提出“台湾中华民国”以来陈水扁当局的又一个“小动作”,尽管只是一个英语名词,里面包藏的却是企图“动国号”的“大阴谋”。
台湾在野党“立委”质问,为何不说“中华民国”全名了呢?这种不伦不类的新说法,无非是要突显“台湾”,淡化“中华民国”,是一种变相改“国号”的行为。有评论指出,这是“台独”分子不敢宣布“独立”但又不甘心而使出的小动作。台湾当局前驻美代表陈锡蕃指出,“中华民国”“国号”为“宪法”所定,除非制订“新宪”,否则是不容随便更改的。主张“台独”的人既不敢制订“新宪”,又不敢宣布“台湾独立”,只会用这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遮掩手法,使用这种似通非通的英文简称,想避开制订“新宪”,达到改变“国号”的目的,真可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台独”分子则是兴高采烈,认为此举突出台湾的“主体性”,呈现“台湾的国家意识”,是当局有意“正名”的重要一步。他们希望下一步将“Taiwan,ROC”中的“,”变成“.”,也就是“台湾中华民国”;再然后就是将“,ROC”彻底拿掉,“国号”变成“ Taiwan”。 陈水扁当局则是态度暧昧。一方面,对于外界对“Taiwan”和“ROC”中间究竟用逗号、斜线还是句号的争议,当局官员宣称,最重要的不是什么标点符号,而是如何呈现“台湾国家意识”,让国际社会分辨“ROC不等同于PRC(中华人民共和国)”。 另一方面,当局“国安会”在“府院”会商后宣称,为避免“中国及在野党大做文章”,陈水扁“修宪不触及更改国号”的承诺不会改变;“国家”名称的用法只是保持高度弹性,以因应不同状况,使用不同的“国家”名称。 民进党籍的高雄市长谢长廷近日宣称,过去台湾对外的名称有26种说法,不但台湾同胞自己用法不一,“外国人”也经常搞混,只要有一个一致的说法,不论是哪一种都可以。他称,台湾是一个“小国”,“国名”只要一个就好,大家团结用一个“国名”,“外国”对台湾的印象也会深刻。不过台湾“行政院”官员称,不统一使用“国名”更有好处,可以保留更大的弹性,视不同的使用者,不同的场合,做出对台湾更有利的策略。 对于当局的这些言行,台湾舆论并不意外。有舆论指出,凸显“台湾意识”与“去中国化”,向来是民进党“执政”以来的重要政治目标和施政重点。包括:修订教科书,加强台湾历史地理的份量,把中国近代史列入世界史的一部份;地图左转九十度,台湾成了太平洋的中心;将台湾文学与中国文学并立,减少或不鼓励两岸文化交流;不采取国际通行的汉语拼音方案,避免和大陆在文字拼音上接轨;不承认大陆学历,等等。台湾电影导演、政论家王正方指出,民进党当局选在此时抛出“Taiwan,ROC”,是因为他们认为此事在岛内已到了成熟阶段,不会受到太大的阻力。 岛内舆论还指出,游锡堃此举其实是在为自己积累政治资本。《联合报》发表文章指出,在陈水扁四个最有可能的接班人“吕游苏谢”明争暗斗抢出头之际,游锡堃企图借助在“外交”战场的成功,贬抑其他3人的政治势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