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大海要水喝条件基本具备 海水淡化可产业化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01日10:45 东方网-文汇报 |
文/本报实习生管玄 从去年开始,北京、上海、天津、浙江等地频频叫“渴”,水荒正在成为我国继电荒之后面临的又一大难题。 目前,我国城市缺水总量达60亿立方米。特别是人口占全国的40%以上,社会总产值占全国的60%的我国沿海地带和海岛地区,缺水数量占到全国缺水总量的1/3以上,水资源紧张已成为制约这些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据专家预测,沿海城市的用水量年增长率在1998-2007年间为4.5%-6.5%,在2010-2015年将是1998年的2倍,缺水状况将进一步恶化。 技术具备产业化条件 杭州水处理技术开发中心工程师朱淑飞说,解决淡水紧缺问题有很多途径:地表水资源较丰富地区,可建蓄水工程;地表水资源贫乏地区,可实施跨流域调水;此外还有废水利用、治理水污染、节约用水等等。然而,这些措施无法从根本上增加淡水资源的总量,淡水紧缺的问题依然十分严峻。这时候,海水淡化技术的优势便凸显出来了,它不受气候影响、供水稳定、水质佳。 我国著名膜法海水淡化专家、国家海洋局杭州水处理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副主任兼总工谭永文说,在海水淡化方面,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此项先进技术的国家之一,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他说,我国海水资源开发利用技术已基本具备了产业化条件。 淡化水成本降至5元/吨 有人认为海水淡化成本太高,其实这是个误解。朱淑飞告诉笔者。目前海水淡化的吨成本已降至5元左右,而且包括设备折旧与投资回报。人们之所以会形成海水淡化成本高的误解,是因为与计划体制下形成的自来水价相比较所造成的。像美国,通过市场化的操作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我们可以考虑将海水淡化纳入国家供水体系,实行补贴,另一方面,也可以将它们一起放开,让市场来做裁判。 像嵊泗这样有人居住的海岛全国有433个,人口达到452.7万人,这些岛的面积占了海岛总面积的98%以上。如果这些严重缺水地区依靠外地运水,原水成本将达20-25元左右,另外还需3-3.5元的水处理成本。 水质可媲美纯净水 水处理专家、目前已加盟杭州司迈特水处理公司的美籍华人诸惠昌在谈到海水淡化的优势时说,我国是个海洋大国,海岸线总长为32647公里,其中浙江等沿海地区拥有极为丰富的海水资源。一旦这些地区大规模利用海水淡化,其经济、环境、资源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目前海水淡化水的水质已达到瓶装饮用纯净水标准,可在沿海地区形成纯净水产业;同时也可以使沿海地区减少对地下水的开采,从而有效防治因地下水超量开采而造成的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还可以通过综合开发利用,提高能源利用率,从海水中提取钾、溴、镁等化学资源。 (本报杭州8月31日专电) 水市场争夺初现端倪 海水淡化装置年销售额逾百亿美元 1981年,我国在西沙建设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电渗析海水淡化示范工程。1982年,浙江舟山市嵊泗县建成24吨/日电渗析海水淡化试验站,并且在1997年、2000年又先后建成500吨和1000吨的两个示范工程。目前正在修建的第三座装置投产后,海水淡化供水将占城区的74%。在这些重大产业化项目的影响下,海水淡化技术得到了迅速推广。目前,我国已建成投产和在建的较大规模海水淡化装置有14座,总产水能力29950立方米/天。朱淑飞告诉笔者,“我们正在试制反渗透法所需的膜,争取摆脱对国外膜依赖。” 尽管如此,我国真正利用起海水淡化的多是一些示范工程,而且主要集中在浙江、山东少数几个地区,推广面太小。而海水淡化的国际市场,每年正以30%的幅度增长,海水淡化装置的年销售额超过100亿美元,预计未来20年将有近700亿美元的商机。 20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由于水资源匮乏而加快了海水淡化的产业化。目前,无论是中东的产油国还是西方的发达国家,都建有相当规模的海水淡化厂。据统计,全世界已有125个国家采用淡水装置,其总生产量为每天3240万立方米淡水,为上亿人口提供了生活用水。 专家们认为,我们一方面要加大科技攻关,进一步降低海水淡化的成本。另一方面,有关方面应当从政策和资金等方面进行扶植和引导,例如鼓励将海水淡化、冷却、制盐、化学资源利用紧密结合、综合开发,让海水淡化形成规模,促进海水资源开发利用有一个更大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