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化清扫山东遇难局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01日18:12 南风窗 | |||||||||
特约记者 种 昂 发自青岛 近日,山东省和青岛市的重点招商项目——投资额100亿元的青岛大炼油经过12年申批终于全部获得许可。然而,在人们欢喜的同时,一场“项目获准到底是福是祸”的大讨论,也在青岛市民中散播开来。7月27日晚,400多名市民代表出现在青岛电视台的《市民议事厅》节目,就此项目面对面地向山东省委副书记、青岛市委书记杜世成及有关官员发起提问
之所以青岛大炼油项目备受关注,不仅因为投资巨大,更因为该项目主要投资方中石化提出的整顿地方炼油企业的苛刻要求,将给地方炼油企业带来非市场竞争层面的冲击。杜世成表示:“这是一个很尖锐的问题,也是我担心的一件事。” 百亿大炼油落户青岛 100亿元的投资,200亿的产出,30亿的利税,在描述青岛大炼油项目时,杜世成曾这样说道。 记者从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在青岛召开的工作会议上了解到,《青岛大炼油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日前获得国家有关部门批复。此前劳动安全卫生评价报告与环境影响报告,已分别通过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和环保总局的批复。作为山东省最大的以生产合成塑料、合成橡胶为主的大型石化中心,这个立项超过10年的项目终于使青岛的石化梦成真。 根据既定协议,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作为青岛大炼油项目的投资主体,占85%的股份,山东省和青岛市分别占股权的10%和5%。原山东省副省长、现青岛大炼油工程建设领导小组顾问王裕晏告诉记者,青岛开发区(黄岛)石化工业区已为大炼油项目辟出140多公顷土地。不久,项目建设将正式拉开帷幕,预计建设期达33~36个月。在今后两年左右的时间内,青岛西海岸将平地崛起一座规模宏大的炼油企业。 据了解,与世界各地同类装置相比,青岛大炼油项目将要安装的一期年加工原油能力1000万吨的炼油装置,在国内乃至世界范围内,都是目前单系列最大最先进的。每年将生产汽油、煤油各100多万吨,柴油近500万吨,石脑油近100万吨,还有液化气等其他产品近80万吨。 由于项目规模巨大,大炼油的落户曾让当地政府官员和市民兴奋不已。据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副经理、股份公司总裁王基铭介绍,该项目是中石化集团在新世纪的第一个大型炼油项目。如果能够继续实现二期炼油工程和不断进行下游项目的建设,青岛项目还将扩大到2000万吨、3000万吨甚至更多,而且还要发展乙烯、三大合成材料等化工产品。加上来此“扎堆”的大量衍生品生产企业和厂区外配套的油港、油库群、液体化工码头、电厂、供水厂、污水处理设施等,青岛西海岸将成为我国最大的石油化工基地之一。 而且石化工业产业链较长,拉动相关产业多,对下游产品的拉动效应比例将以几十倍的比率递增,带动的年销售收入和工业增加值将达数千亿元人民币。同时还将拉动港口、建筑、纺织、金融、信息、商贸、旅游、餐饮等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间接提供的就业机会将达数十万人之多。 青岛的石化梦 青岛建设“石化城”的梦想由来已久。早在12年前,山东省政府考虑到山东是经济大省,也是能源消耗大省,按全国“十五”期间平均增长速度4.5%计,山东2005年成品油消费量将达到1034万吨。只有投资建设新的炼油项目,山东经济发展才不会受到制约。加之重化工是一个国家工业化不可逾越的阶段,青岛作为一个以轻工业为主的城市,也想借大炼油项目实现向重工业的转移。由此,青岛当初便把大型炼油作为龙头项目,对外招商引资。 但谁也没想到,青岛的石化梦从立项开始就与“曲折”相伴,最终做了12年之久才得以实现。 据原山东省副省长、现青岛大炼油工程建设领导小组顾问王裕晏回忆,青岛大炼油项目起因于1990年中国和沙特政府建交,沙特政府在次年正式提出加强双方在石油领域合作的建议。当时,沙特提出在中国建设2500万吨规模的炼油厂,山东省政府极力争取。但当时我国还是一个石油出口国,很多人顾虑到炼油厂规模大,70%产品要外销,万一因缺乏国际销售渠道滞销怎么办?于是,山东方面找到了当时负责出口的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由于中石化负责外贸,他们参与这个项目对保证产品外销十分有利,因此多方开始就此进行谈判。 此后,山东方面与沙特先后进行了12次谈判。负责主谈的王裕晏介绍,山东积极性很高,在谈判的同时就开始编写科研报告和项目建议书。1995年11月,有关报告上报国务院,那时只要批准,项目就可以立即建设。但万没想到,国家有关部门认为中国的炼油能力已经过剩,不宜再建新厂。由于得不到批准,青岛大炼油项目被迫搁置。 虽然,项目没能通过国家审批,但山东省和青岛市并未放弃石化工业。为了把中石化留在青岛,当地政府可谓用心良苦。 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时候,山东曾提出要把胜利油田建设成第二个大庆,最终年产油5000~6000万吨。由于当时我国还是石油出口国,为出口便利修了青岛的黄岛码头,把管线从胜利油田一直修到黄岛。结果胜利油田的产量到了3400万吨后就上不去了,加上国内石油需求量的增长,出口从1990年代初开始减少,到1993年中国成为石油的进口国,花费4亿人民币建设起来的黄岛码头不但一度闲置,而且成了每年吞掉大量维修费用的“烫手山芋”。为了盘活存量资产,青岛方面提出利用码头反输和大规模建设油罐群的“筑巢引凤”战略。 2001年7月6日,青岛把建成的32座共计180万立方米原油储罐群及配套设施作价12.13亿元,转让给中石化。市政府的想法是,通过这笔交易不但可以盘活资产,也可以为将来重新启动大炼油项目作准备。当时,还在青岛市市长任上的杜世成在签字仪式上这样说道:“这不是普通的一次转让,更重要的是一次意义非常重大的合作,而且这仅仅是第一步,往下的链条还很长,所以我们期待着第二步、第三步、第四步以及更多的合作。” 此时,由于我国石油需求增长,石化工业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加之中石化在国内一直以南方为根据地,青岛项目的建设将加强其对华北华东市场的渗透,为其与中石油争夺北方市场增加砝码。所以中石化对此态度也很积极。 在多方一致申请下,国家有关部门终于于2002年7月正式批准立项。王裕晏每次回想起多年所费的心血总是激动不已,他告诉记者,12年来他的头发由黑渐白,工作从省政府调到省政协,再到退休,始终在为这个项目奔走。12年期间,他光跑北京就不计其数,记得2002年等待国家计委批复,他在北京整整盯了107天。令他欣慰的是,梦虽曲折,终究能圆。 中石化与地方炼油的博弈 项目获批,投建在即,但大炼油的筹建仍是一波三折。 2003年3月,美伊战争爆发后国际原油价格大幅上涨。由于原油价格增幅大于成品油,中石化炼油利润被压缩。这直接打乱了当初中石化对青岛项目回收投资的预期。紧接着,中石化向当地政府开出了苛刻的条件——如果在青岛建立1000万吨的大炼油项目,山东就应提供一个较好的市场环境,将山东省内的地方炼油项目关闭1000万吨。 中石化总经理陈同海表示:“山东的小炼油企业相对较多,在目前原油加工能力相对过剩的情况下,应当按照国务院和国家有关部门的要求,把建设大炼油项目与调整炼油结构、关停地方小炼油结合起来同步运作。”显然,中石化欲以投建大炼油项目做饵,希望借用行政的力量预先扫清市场障碍,为以后产品销售提供保障。 中石化开出的条件总共涉及省内10家炼油企业,山东政府左右为难。一方面,大炼油项目经过12年苦心争取,投建指日可待,此时拒绝中石化的条件风险太大;另一方面,政府也很难厚此薄彼,强行牺牲山东现有1000万吨炼油项目。大炼油项目迎来了新的考验。 而1998年底,国家开始清理整顿地方炼油企业的过程中,山东省共关闭了19家炼油厂,压减了393万吨的原油加工能力。经整顿,在全国最终保留的82家炼油企业中,山东占了21家,而且都已纳入国家配置计划。所以,如何平衡中石化与地方炼油企业的利益,既是当地政府棘手的难题,也成了吸引大炼油项目最终投建的关键。 2003年6月,中石化集团党组书记、总经理陈同海再次来到山东,催促当地政府尽快关闭地方炼油企业。为了项目顺利进行,同年10月山东省和中石化出台方案,决定先行关停10家炼油企业中的3家—济南石化集团、济南长城炼油厂和淄博市临淄区化工厂。 不料,关停计划一出立刻遭到了地方企业的强烈反对。据了解,此次欲关停的3家炼油企业的规模在当地较大。其中,济南石化集团始建于1958年,是国家大二型企业,固定资产2.94亿元,建成了国内最大的单套生产甲酸2万吨/年的装置;济南长城炼油厂始建于1972年,资产总额1.86亿,2000年产值曾达到2.48亿元。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化工企业老总指出,“关停地方炼油企业总要给出个理由,如果这3家企业在排污、能耗等各项指标符合国家标准,政府凭什么要去关闭这些企业呢?” 山东省炼油化工协会会长、山东省石油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爱英也表达了她的意见:“中国加入WTO是为了充分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但在国内却实行行业垄断,这显然不合时宜。山东地方企业的工艺技术与大炼油企业基本一样,只是加工能力有大有小,不存在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的问题,地方政府部门怎能强行压制?” 值得关注的是,计划关停企业中的济南石化集团和济南长城炼油厂同属中国蓝星(集团)总公司。从规模上说,蓝星集团发起设立的中国化工集团公司总资产甚至超过中海油,系中国石化工业的第三巨头。2002年蓝星被山东作为重点招商对象引入、对上述企业进行了资产重组,又先后注资上亿元进行了技术改造。作为竞争对手的中国蓝星当然不会同意中石化的要求。当地政府现在是左右为难。 据了解,山东省内21家地方炼油企业总产能合计可达1500万吨左右,这些企业大多效益较好,是地方的财政主体,并且关系着就业等诸多问题。一次性砍掉1000万吨、2/3的炼油项目,牵扯地方利益之多,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从规模上分析,在关停名单的10家企业能占到山东总产能的2/3,表明欲关停企业的实力在当地较为雄厚,中石化意欲压制山东市场的主要竞争对手的目的更为突出。 由于当地政府与中石化对3家企业关停达成了一致,中石化在安排2004年第一季度的供油计划时,没有将上述3家炼油企业列入。但面对企业的强烈反对,山东省政府又不得不反过头来对当地炼油企业进行安抚。随后,省政府向中石化集团发函表示,由于有关政策尚未落实,对于济南石化集团和长城炼油厂年内关闭的时间不做硬性要求,另外,不经省里同意,不要停止两家炼油厂的原油供应指标,以利于企业和职工稳定。 大炼油祸福未知 由于人们质疑的声音日渐扩大,关闭1000万吨炼油厂的计划被暂时搁置。但同时,山东省、青岛市已和中石化集团达成一致:“对于山东省内现存的合法炼油企业,有些将在大炼油项目建成之时,实施关闭或破产;有些要转产其他产品;其余企业暂时保留,等大炼油项目建成后,再考虑其前途。”据了解,近日召开的“青岛大炼油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上,并没有讨论如何具体解决问题,一名与会官员表示,关停并转,都按照有关政策进行。至于进程,没有确切的时间表。 暂时的搁置,只是把矛盾转移到将来。对此一名法律界人士指出,关停地方企业关键看政府能否给出适当的理由。在企业自身经营、环保等方面并无违规的情况下,关停企业明显侵害了企业的合法权益,地方企业完全可以通过行政诉讼来维护生存权利。 经过12年的多方博弈,在大炼油带给青岛美好憧憬的同时,也使人们对项目产生了疑虑,地方炼油企业更是产生了生死未卜的恐惧。而在我们的市场经济中,企业与政府应该扮演的角色,显然还不够规范和清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