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传统文化保卫者王彬:胡同是北京的文化载体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01日19:13 《人物》杂志-新浪 | |||||||||
胡同保护与城市建设的矛盾 主持人:元、明、清三个朝代延续下来将近有几千条胡同吗?
王彬:胡同说起来有一个范围,首先在旧城区的范围,现在说胡同数量忽大忽小,郊区也有一些胡同,咱们以1949年为例,包括条,包括街,包括道有三千多条,叫胡同这个名字有1千多条。80年代在2600多条街巷,胡同有1600多条。现在的胡同拆了不少。 主持人:胡同跟现代的城市建设经常会出现一些冲突,这个问题在民间的反响怎么样? 王彬:胡同毕竟是历史的遗存,跟现代的文明肯定要发生碰撞,根本不可能开汽车,现在都开汽车了,胡同肯定不适应当前的发展,这是毫无异议的。但是我们不能这么看,因为胡同是一个特殊的载体,北京之所以不同于雅典,如果没有胡同北京就缺一个很大的特色。 主持人:俄罗斯圣彼得堡建成300多年,而且在300年庆的时候,请了很多的国家的元首过来,它没有跟纽约这样的城市比较,它有自己的特色,他保持了沙皇帝具有历史文化的东西。在北京也有非常多的胡同、四合院,都是代表老北京的一种东西。在这方面政府方面有没有从更宏观的考虑来做一个保护呢? 王彬:首先是这样的,从北京市政府来搞,一开始搞了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现在又增加了15片,现在大概是40多片,这个保护区是不能动,非历史文化保护区是怎么改造的问题。说实话很多的四合院已经不是传统意义的四合院,四合院的意义是一家一户,现在是十几户,甚至是几十户住在一起,老百姓确实很痛苦,没有上下水。老百姓要求改善自己的生活环境和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这是没错的。 主持人:确实,时代在前进,人们对生活的要求也高了,这是不是意味着现代文明跟传统文化之间的冲突呢? 王彬:我的理解是这样的。这个问题考虑的时候,我们既要考虑历史的因素也要考虑现实的因素,把历史和现实的问题结合在一起,不要偏执于一方,确实老百姓要改善他们的生活,所以要区别对待,不能够简单的思维。比如说有些胡同可以改造,但是怎么改造的问题,北京毕竟是有历史文化积淀的,你的改造要跟北京的历史特色相结合。 现在很多的专家谈这个问题,你这个新的建筑物要融进北京的历史文化里面去,不要游离于北京的历史文化。我们在对待北京的城市改造,对待胡同和四合院这个问题要慎重,要考虑两个因素,历史和现实的因素,把两个因素结合在一起。唐代有一个诗人,他写过一首诗,大概意思是南方的小巷很窄,月光在天空上不能把这个小巷全部照亮。这个诗人找到了月色和小巷的关系,于是写出了很有意思的诗。我们进行城市改造的时候,也要遵循这个原则,找到他们新旧景观的最佳的结合点。如果是单纯追求新,单纯不能动都是错误的。所以我认为北京的城市改造,包括四合院要考虑历史和现实的元素,这个工作要做细,不能够笼统地说。 主持人:这跟北京的整个城市建筑,也要跟整个文化相结合。 王彬:我跟大学里学城建规划的学生讲课,说到这些特点,他们觉得很吃惊,我也很吃惊,我说你们学规划怎么不知道,他说我们确实不知道。这个问题就是普遍性的问题了,都是一个单性的东西,我学这个只管学这个,我搞规划就搞规划,不搞历史。 主持人:胡同和四合院在保护的方面,会不会结合起来,比如说像您或者跟一些城市规划的相关的人员进行讨论,坐下来好好讨论一下,然后作一个结论,现在有没有这方面的措施呢? 王彬:我最近跟砖塔胡同讨论过,现在这个事一反映,这是北京最早的胡同,根在这儿,是不是可以不拆,他说现在我们要考虑,目前这个事还在讨论之中,我说我愿意跟搞规划的人接触,我愿意把我知道的这些知识跟他进行交流,把我的知识告诉他,希望他能够在这个规划的时候,考虑历史的元素,不要简单把这个胡同拆掉。 实际上胡同也好,文化也好,做好了不是一个负担,文化本身是发展力,它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生产力,文化做好了也是一个生产力,关键是你怎么做,不要简单采取推土机的办法,想得细一点,复杂一点。举个例子,巴黎,我们现在看到的不是历史的巴黎,而是19世纪的巴黎,巴黎有一段时间也要搞城市建设,后来看不成,它就单避了一个地方,新旧分开了。巴黎的建筑师遇到的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哪怕是残墙他也要留。 主持人:这让我想到一个问题,旧的东西,传统的文化东西在,建新的文明,以传统的文化为主,用新的文明让它变得更加的突出? 王彬:对。比如说我住在一个非常好的新的楼里,我可能买很多的老家具,比如中国传统的太师椅、条案等等,这是新旧结合的东西,不能说住在新式楼里面不能用太师椅和条案。新旧是可以兼容的,就是你怎么做的问题。现在好多的问题做的不太理想。比如说有各地方盖一个很高的楼,后面是不能动的四合院,这个是恰恰把双方的矛盾都暴露出来了,一个好几十米高的楼,一个几米高的平房不能动,依我的看就把这个平房移倒算了,我们遇到的是这个问题。 主持人:四合院和胡同实际上是一个点,等于城市的规划是一个面,这种点跟面之间会产生很大的冲突的? 王彬:我最近提出一个新的理论,叫微观地理学。微观地理,城市中这么一个区域,比如说北京城交道口这个区域,这个区域里面的建筑物,边缘线等等,城市规划首先要考虑微观地理,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规划,我们过去是完全不考虑微观地理,不考虑这个地方的具体情况,大笔一挥红线以内,红线以外。所以搞规划一定要知道微观地理,一定要研究微观地理,如果没有微观地理作基础,这种规划往往是失败的。 主持人:这种情况下城市的扩建,让胡同拆建应该说是一种破坏。现在有一种胡同游,这一方面会不会对胡同造成一定的影响呢? 王彬:胡同游本身是一件好事,尤其是外国的游客通过胡同游来宣传北京的文化,给北京增添了一点人气。我遇到一个拉三轮的人跟台湾的小姐介绍,什么叫四合院,有车库的院子就叫四合院,台湾的小姐就不信,她说四合院不是这个意思,因为明清的时候没有车库。 主持人:当时四合院连自行车也没有。 王彬:胡同本身也有它的弊病,需要有关部门梳理,所以导游得上点课,这是基本的知识,什么叫胡同,胡同是有它的定义的,胡同是细长的小巷子,两边都是平房,宽度在四五米之间。 主持人:它有规律? 王彬:有规律。高度是有规定的,从人的审美学上讲,宽和高是有比例的,如果比例失调就不会造成这个效果了。比如说平安大道,有一个弊病,道路加的很宽,两边只有盖两层以上的建筑,但是它忽略了一个问题,太宽太低,这样不成比例。我说的问题就是搞规划的人要懂美学,要知道一些城市的美学和建筑的美学,这样建筑的高度和道路的宽度是不可能随便变的。 主持人:我今天听了您讲了之后,感觉建筑跟文化甚至跟艺术都挂钩非常的密切的? 王彬:建筑学跟美学是非常有用的,是非常挂钩的。 主持人:像一些四合院破坏了之后,自己花钱去修缮,如果胡同破坏了之后,不在保护区之内,怎么办呢?任由它毁坏吗? 王彬:我的观点对胡同首先要慎重,不要轻易破坏它,要看看它的历史价值,比如说砖塔胡同,要慎重的对待,它是北京胡同之祖,有些胡同可能没有什么历史价值,而且在城区之内,就可以拆掉,现实是这样的,老百姓也要求改善生活环境,城市发展也是这样,完全不动是不可能的,就看你怎么动的问题。 首先要有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区之外有过渡区,过渡区之外是怎么建。咱们现在缺乏这种过渡期,我刚才说的那个问题,楼非常高,平房非常矮。我们看到现在很多的都是这种改造,规划师、设计师、建筑师没有考虑这个问题,从整体的角度考虑北京的城市的问题,历史的问题,审美的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