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环保 > 正文

治淮需要责任和措施真正到位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02日10:31 中国环境报

  进入7月以来,淮河支流沙颍河、洪河、涡河上游局部地区连降暴雨,沿途各地闸门被迫打开,一些闸坝中蓄存的高浓度污水形成了长达150多公里的污水带,从淮河上游一路下泄,直达淮河下游。

  淮河治污10年该如何评说?目睹了淮河10年治污历程的记者认为,要解决淮河的污染问题必须去除表象,探究更深层次的本质的问题。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淮河污染治理了10年虽有一定成效但仍显脆弱?淮河污染治理的不足在哪儿?

  国家决心大系列措施硬

  1994年5月24~26日,熟悉淮河污染治理历程的人都会记得这一时间。作为参会者,记者目睹了当时的国务院环委会在安徽省蚌埠市召开的淮河流域污染治理执法检查现场会的全过程。在会上,时任国务委员的宋健代表国务院宣布我国污染治理历史上的第一个重要工程———淮河污染治理启动。

  现场会后,记者又有幸随宋健一行一起考察了沿淮的部分流域。

  像电影中的定格镜头一样,在记者的脑海里,几幅画面至今仍清晰可见。手抱因饮用淮河污水而身体畸形孩子的妇女,哭诉耕牛死亡的老汉,被污染而死亡的古树……

  “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衣灌溉,70年代水质变坏,80年代鱼虾绝迹,90年代身心受害。”当时流传于淮河流域的这首民谣道出了淮河流域1.5亿儿女的隐痛。

  淮河流域突出的水污染问题牵动着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心。

  为了加快淮河污染治理的步伐,解决淮河两岸人民的饮水问题,当时的国务院环委会1995年9月再次在淮河流域召开执法检查现场会。会后,出台了我国历史上首个流域污染治理的法规———《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当时的国务院环委会已经意识到转变产业结构是解决淮河污染问题的关键。于是,在“条例”中,国务院向流域内所有企业发出最后通牒,限令在1997年12月31日达到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或有关行业标准,否则,必须关停并转。

  1997年12月31日,淮河污染治理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按照国务院“条例”的规定,这一天是淮河流域所有企业达标排放的最后期限,原国家环保局派出督察组分赴淮河流域4省督察督办。从31日子夜时分开始,沿淮4省的3100多名执法人员,在淮河流域2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拉开了针对淮河治污的大规模现场监测和检查的序幕。这就是轰动全国的“淮河治污零点行动”。

  算上1994年原国务院环委会淮河流域污染治理第一次执法检查现场会,10年间,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先后7次在淮河流域召开水资源保护领导小组会议和执法检查现场会。这在我国污染治理的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由此可见国家对治理淮河的污染问题所下的决心和付出的努力。

  地方领导真正重视就能见成效

  淮河污染治理从1994年开始的那一刻起,国务院就意识到了调整产业结构以及沿淮各省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是淮河流域治理的关键。为此,在1994年的会上,国务院就曾明确要求:“4省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切实加强对环境保护的领导,立即行动起来,第一步,关、停、并、转一批污染严重、经济效益差、治理难度大的污染源。”

  淮河污染治理第二次执法现场会后,国务院做出决定:淮河流域所有年产5000吨以下的小造纸的化学制浆设备,要在1996年6月30日前全部关停。

  众所周知,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的淮河流域并不十分富裕,其上游的安徽、河南两省更是如此。村、乡苦心经营起来的小造纸厂要通通关掉,对当地发展乡镇企业有很大影响,更影响到了并不富裕的乡镇的财政收入。

  是要淮河的清澈,还是要地方经济的“发展”?这不仅是摆在沿淮4省党委、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更需要4省党委、政府下大决心做出选择。

  “1996年6月26日,河南省省委书记李长春及副省长张洪华等到焦作调查小造纸厂的关闭情况。李长春要求,6月30日前,全省所有年产5000吨以下的小造纸厂必须关停。”

  “1996年6月27日,刚刚在阜阳召开完‘全省奔小康’会议的安徽省省委书记卢景荣、省长回良玉,一大早便赶往阜南县的三塔镇造纸厂,检查那里的造纸厂制浆池的填埋情况。”

  这是记者在当时采写的一篇报道中的两个小段落。这两个小段落只是当时沿淮4省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重视环保的一个小小缩影,但它却真实记录了沿淮各省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是如何亲力亲为抓淮河的污染治理。

  正是有了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人的高度重视,到1996年6月30日这一天,沿淮4省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将应关闭的小造纸厂全部如期关闭。

  一位淮河污染治理专家曾说:“1996年淮河流域关了1211家造纸厂,这在全世界都是绝无仅有的。”

  1997年,淮河污染治理的第三年,当时的全国人大环资委主任委员、我国著名的环保专家曲格平在视察了淮河流域水污染治理的情况后,高兴地说:“这项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环保工程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干流一些主要监测断面的水质已有明显好转,有的已接近Ⅲ类水标准。”也是这一年,由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提供的监测数据表明,淮河干流水质总体上以Ⅲ类水为主。

  违法成本低企业污染难止

  河南莲花味精集团(以下简称莲花味精)不仅名动全国,更令人刮目的是它还是亚洲甚至全球最大的味精生产企业。遗憾的是就是这样一家大型国有企业却是淮河流域超级污染大户之一。早在淮河污染治理的初期就被列入19家重点污染企业的“黑名单”。

  10年后,再来看莲花味精的污染。6月6日,央视二套经济半小时报道说,莲花味精仍然偷排不断。

  据介绍,2003年莲花味精因偷排被罚款近1200多万元。如此巨额罚款为何没能堵住莲花味精偷排的污水口?有知情人算过一笔账:莲花味精每偷排一天污水,就能省下近10万元的排污费。显然,偷排比守法经营要合算得多。

  莲花味精的事例让记者不得不说的是,目前在我国,企业环保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已成为普遍现象。这不仅是制约我国环境执法的最大障碍,更是众多地区污染反弹的最大诱因。许多违法企业正是算清了这样一笔账,它们往往宁愿被毁誉而不愿治污。莲花味精正是其中一个。

  就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这一问题,国家环保总局有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淮河流域一些老企业都是这样。偷排一下,利益就回来了。如果企业守法,不仅它的污水处理设施必须正常运转,而且每天还要支付运转费用,这样企业的运营成本必然加大。有人形象地把它比喻成守法的成本。而违法企业污染治理设施要么根本没建,要么不运转。两者对照,哪个更合算是明摆着的。这位负责人举例说,一个企业违法排污折算的金额即使达到2亿元,环保部门最高处罚限额也只有100万元。实际上,违法企业根本不怕罚,因为对这些企业来说,只要违法排污一分钟,它的效益就有了。同样是莲花味精集团,超标排放40多倍,其所在的项城市环保局只罚款1万元。

  守法成本的加大,违法给企业带来的超值利润,再加上如此低的处罚,哪个企业守法经营岂不成了真正的“傻瓜”。如此又怎能遏制住企业的违法行为呢。

  针对2003年莲花味精因偷排被罚款近1200万元,就有人问,一起案值上千万元的环境污染大案,为何没有人被追究刑事责任,而我国新刑法明明规定,严重排污涉嫌犯罪的被判处3~7年徒刑。

  莲花味精污染如此严重,为何却总能被网开一面?有直言者一语道破:就是因为莲花味精是河南省周口市最大的利税大户,莲花味精所在地项城市65%的财政收入来源于莲花味精。

  其实,在淮河流域,类似的企业何止莲花味精,同处淮河流域的上市公司安徽蚌埠的丰原公司也是屡查屡偷排的企业之一。据了解,迄今为止,在整个淮河流域,没有一个人因导致严重污染而被追究刑事责任。

  抓结构调整补过去不足

  淮河是中国第三大河流,是我国第一个开始大规模治理水体污染的流域,沿淮河的河南、安徽、山东、江苏4省是我国人口最为稠密的地区。为治理淮河的污染,国家不惜用整整10年时间,投资超过百亿元。

  面对前一段时间淮河流域出现的污染反弹情况,国内一些媒体发起了猛烈抨击,淮河污染治理效果更是颇受争议。

  但记者认为,人们不应不分青红皂白盲目地抨击淮河治理,更不该对10年治淮的成果全盘否定。污染反弹是一个现实,现在我们急需做的,是透过这一现象,弄清淮河治理中存在的不足。

  早在淮河污染治理头两年,国务院就意识到了淮河污染治理的关键,就是必须转变淮河流域的产业结构,并从1995年开始了大规模的关停并转“十五小”企业。1997年淮河干流水质的好转就是因为沿淮各地充分贯彻执行了国务院关于关停“十五小”的措施。

  10年过去了,淮河流域的产业结构转变了没有?据有关部门对淮河流域的检查证实,目前,造纸、酿造、化工、制革和印染等仍是淮河流域最主要的企业,而这些正是淮河治理10年中国家多次明令禁止的污染最为严重的企业。以河南省为例,其辖区内的淮河流域至今仍保留着应关闭的造纸企业284家,其中草类制浆造纸企业24家,废水年排放量达1.9亿吨。淮河流域凡污染较重的支流,均有造纸废水排入。流域内主要超标企业集中在造纸、化工和制革等行业,占超标企业的90%。再说安徽省,工业污染反弹率高达60%。

  记者认为,这些问题才是淮河污染10年治理成效脆弱的真正原因,而这些更应引起国家重视,并应予以解决。

  日前,有环保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淮河流域的污染现状进行了分析。这位专家认为,6个方面的原因导致了淮河的污染反弹。其一,一些地方政府领导认识不到位,不能正确处理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其二,资金投入不到位,治污工程建设滞后。淮河流域治污工程“十五”计划投资完成率仅占33%,个别省份甚至不足20%。其三,结构性污染仍然突出,企业超标排污严重。其四,污水处理厂建设缓慢,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低。其五,综合整治不到位,非工业污染日益突出。其六,法制不健全,环境监管能力不适应形势发展需要。

  这位专家认为,淮河流域一些地方领导没有真正树立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不尊重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片面追求暂时的经济总量扩张。在新一轮经济发展的热潮中,仅仅以发展多少企业,引进多少项目,增加多少财政收入来衡量政绩的好坏,而忽视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屡禁不止,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生产方式还大量存在。

  无独有偶,国家审计署7月30日发布的2004年第3号审计结果公报中,披露了包括淮河流域在内的一些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效果的审计结果。

  据这份审计公报透露,1998~2002年,中央为改善城市基础设施落后现状,累计安排国债资金983.88亿元,用于28个省(区、市,包括淮河流域4省)1965个污水和垃圾处理以及供水、供气、供热等项目的建设。审计抽查了526个项目,526个项目中,中央补助国债和转贷地方国债已到位98%,而地方配套资金只到位78%,实际缺口近100亿元。

  有专家指出,淮河污染治理了10年,却又出现了污染反弹,一些地方政府在考虑该地区经济发展的时候,过分注重经济发展,而忽视了环境污染治理,这才是淮河污染治理出现反复的重要原因之一。

  有人说,淮河污染治理10年又回到原点。记者认为这一说法显然太过偏颇。淮河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规模的污染治理工程,在治理之初曾提出“7年要让淮河水变清”的口号,如今看来,这种提法表达了人们良好的心愿,但显然不切实际。但是,与英国泰晤士河污染花费了几十年的时间相比,淮河治理的10年中必有摸索和逐步前行的过程,如果由此就全盘否认淮河的治理模式,记者认为这种观点太过偏激。如何平静、客观地看待淮河污染治理的这一过程,尽量减少这一过程中人为决策的失误,让淮河两岸的人民能早一点有一个安全的环境才是淮河最值得关注的。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2004雅典奥运盘点
议机动车撞人负全责
新丝路模特大赛
新浪财经人物(1500个)
可口可乐含精神药品?
同学录开张欢迎加入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出国办护照完全攻略
张学良的红颜知己连载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