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台湾许多民众不知台湾危机 谁遮住了他们眼睛?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03日14:21 人民网

  日前,台湾岛内有识之士在媒体撰文指出,台海面临的危机,在台湾岛内却只有很少的人看到,这是台湾社会最大的悲哀。如果您认为此言有政治立场,或者说其论调不够客观。那么,当事者迷,旁观者清。我们不妨看看局外人怎么说。美国知名学者傅义高日前在一次国际关系论坛上认为,“台湾人实在不够了解当前台海的危险性”。而不久前,新加坡新任总理李显龙先生从台湾回到新加坡后的一次演讲中,谈到台湾民众对于“台独”将危及整个台湾社会的认知时也说:“不幸的是,我只遇见过少数的台湾人认清这个事实”。

燃烧战车火爆玩 史诗大作倾情放映
新浪点点通个性天气 400医院专家为您解答

  如此,不禁有人要问,台湾民众为什么看不到台海面临的危机?是谁遮住了台湾民众的眼睛?

  事实上,祖国政府发表517授权声明时,就曾明确地指出,“当前两岸关系形势严峻”。这是一个十分客观而且中肯的评价。政治上,陈水扁不断深化“台独”意识,大肆“去中国化”,破坏两岸和谈基础;外交上,陈水扁不断寻求突破,频频采用金援、贿赂等手段在国际上制造“一中一台”;军事上,陈水扁不断操纵台军进行临战训练,或者是攻击祖国大陆的实战演练……也就是说,种种迹象表明,陈水扁不但没有悬崖勒马,反而变本加厉地一意孤行。

  第一、麻痹台湾民众,陈水扁恶意扭曲祖国大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诚意。

  两岸同根,本是一家。尽管祖国政府决对不会容忍“台独”,尽管台湾当局不断地在两岸关系上“玩火”,但是,祖国政府还是坚持以台湾民众的切身利益为重,坚持最大的努力和最大的诚意坚持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然而,陈水扁等“台独“分子,将这种“诚意”恶意扭曲成什么“会吠的狗不咬人”、“大陆是纸老虎”,这样的论调来麻痹台湾民众,致使台湾民众“反战神经”变得“麻木”,看不到危机的存在,把祖国政府对“台独”分子严厉的警告当做“耳边风”,把眼光只停留在岛内政治路张争斗上,而减少了对于台海现实环境的思考,毕竟台湾普通民众关注更多的还是身边的民生问题和现实利益冲突。

  第二、欺骗台湾民众,陈水扁编造美国支持“台独”的假象。

  这样一条闹剧相信台湾民众应该都言犹在耳。8月15号,台湾媒体信誓旦旦地鼓噪,美方将配合台湾意愿在2005年宣布售台四艘宙斯盾舰。然而,第二天,也就是16号,美国国防部官员就表示美国海军的评估还没完成。也就是说,一夜之间,这条“言之凿凿”的“真新闻”就变成了被“权威人士”否定的“假新闻”。事实上,这种“蠢笨秀”在岛内不知上演了多少回。象陈水扁不惜泄密曝光美台军事合作内幕,削尖了脑袋过境美国,领取军火商发的“人权奖”等等,这些荒唐的举动,都只不过是陈水扁编造美台关系热络的“泡沫”而已。其实质就是陈水扁编造“反正有美国人撑腰什么都不用怕”的假象,使台湾民众放松了对“台独”势力的警惕。

  第三、迷惑台湾民众,陈水扁等台独分子鼓噪一种投机、侥幸的谬论。

  上个月,台湾岛内关于修宪的条文被写进了台湾地区的最高法律,也就是说,陈水扁的“制宪”图谋,已经从口头论述阶段发展到实际操作阶段。事实上,这正是陈水扁所谓“2004年‘公投’、2006年‘制宪’、2008年‘行新宪’”的“台独时间表”的具体落实。而陈水扁之所以把“台独时间表”订在2008年之前,就是因为陈水扁认为所谓北京在2008年要举办奥运会,都会以稳定为中心,以奥运会为重,这是“台独”的“天赐良机”,一旦错过根本就没有机会了。“台独”分子不仅自己抱着这种侥幸、投机的心理,而且也用这种骗世欺人的论调,迷惑台湾民众放任“台独”为所欲为。

  西方有则寓言叫做“冷水煮蛙”。说的是,如果立即把青蛙放到热水中,青蛙肯定会跳出来,而把青蛙放到冰水中然后不断加热,青蛙在水中直到被煮死也不再警惕。也就是说,危机却不会因为你没有感觉到而走远。当前,台海局势尽管还没到剑拔弩张的地步,但是两岸关系却已经到了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此刻,如果台湾民众仍然不能清醒地认知“台独”的危机和台海危机的现状将是十分危险的。(王洪亮 作者单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军事宣传中心)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2004雅典奥运盘点
议机动车撞人负全责
新丝路模特大赛
新浪财经人物(1500个)
可口可乐含精神药品?
同学录开张欢迎加入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出国办护照完全攻略
张学良的红颜知己连载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