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漂”成为中国高校流行的独特新景观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03日17:17 新华网 | |||||||||
新华网北京9月3日电早上六点半起床,到附近大学找个教室自习,中午在这个学校食堂吃饭,晚上继续在校内自学到深夜,再回到校园附近租住的那个小屋睡觉。这就是去年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生刘恒持续了一年的“校漂”生活。 据《工人日报》报道,像刘恒这样的所谓“校漂”族,已经成为中国各高校的一道独特景观。他们毕业了,应该离校而仍然在学校盘桓,或暂时逃避人生的奔波劳碌,或考研谋
据北京师范大学学生处人员介绍,“校漂”族的出现跟政策有关。2002年3月,教育部、公安部、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共同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意见》,其中规定:未落实工作单位的高校毕业生,学校可根据本人意愿,其户口两年内可继续保留在原就读的高校,待落实工作单位后,将户口迁至工作单位所在地。这一规定的出台,使得高校有了不少把户口留在学校的“校漂”族。记者在采访北京多场大学毕业生招聘会时发现,越来越多应届高校毕业生有暂缓就业加入“校漂”族的想法。部分高校的统计数据也显示,目前“校漂”族约占毕业生总数的一成以上。一般来说,名校和热门专业的“校漂”族数量较少,而普通学校和冷门专业的“校漂”族相对较多。 据了解,“校漂”族的形成,跟就业形势不乐观有一定关系,这些人显然把校园作为了就业的缓冲地。专家表示,“校漂”绝对不是什么“时髦”,恰恰反映出全国高校就业教育的不足。因此,学校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与承受能力,让学生更顺利地完成校园与社会的交接。而对应届毕业生来说,应该及时走出校园,要敢于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独自创出一片新天地,不要一味在校园回避。 专家建议,为了帮助“校漂”族调整好就业心态,学校和社会等相关组织应该为他们搭建好从校园到社会的桥梁,举办相关就业择业知识咨询讲座,引导和鼓励他们以健康成熟的心态找准定位、融入社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