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十日谈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04日01:14 城市快报 | |||||||||
天津京胡发展史话 - 康滨 京胡在天津已有二百年的历史,可追溯到清朝乾隆徽班进京,京津近在咫尺,遂传至天津,风靡一时。原将此乐器称作胡琴,曾有过“二鼓子”的俗称,为了与其他统称胡琴
京胡是由琴杆(亦称“担子”)、琴筒、琴轴(亦称“轸子”)三个主体部件组成,附件有琴弓、千斤钩、蛇子、弦、码子等。天津的京胡始终追随“京潮派”北京制琴工艺而发展,但又根据天津观众“听戏”习惯,形成材料好、皮鞔得硬整、不上漆片等区别于北京式样的工艺特点。京胡的规格尺寸和制作工艺,有着很长一段的改革更新发展过程。 最早的京胡担子,全长只有一尺四寸五分(按木工营造尺),琴筒内膛直径为一寸三分。因为早年的老生行当要求唱到乙字调(A调),如担子尺寸太长,丝弦(尤其外弦较细)定不上去就会折断,所以这种小规格京胡,是为高亢嗓音而设计,几十年前有老人见过此类琴,做工很粗糙。同光时期的京胡担子增长到一尺五寸,筒子内径扩到一寸三分半。这代京剧演员已讲究行腔圆润降低音高,这种规格适合正宫调(G调)。 早年天津名琴师有梅雨田、孙佐巨、陈彦衡等,中期有徐兰沅、王少卿、穆铁芬、杨宝忠等名宿,近年有杜奎三、黄金陆、李慕良、黄天麟、何顺信、姜凤山、唐在炘、燕守平等京胡演奏艺术家,经常与乐器工匠们接触,一起琢磨改进音质,提高工艺,使京胡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乐器。 纵观京胡二百年历史,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徽班进京后同光前,是追随高调门墨守成规、做工粗糙无保留价值。为了墨守一尺四寸五,把底节去短,造成发音闷窄是必然的现象,那时造琴者还没了解到底节与发音的关系。第二阶段是同光至20世纪20年代之前。京剧演员降低高音,创造新腔、重视表演,使观众从闭目“听戏”发展到听看并举。京胡增长了五分长度,底节固定为三寸三分,琴师们喜欢用黑紫竹,平顶八瓣轴,有人为了美观在担子顶头加三层骨顶。第三阶段由20世纪20年代后到60年代初,是民乐制造工艺彻底改革思路的重要年代。琴师们根据流派所需,上场拉着省劲,原来不用的薄蛇皮也用上了。票友们希望琴轴好看些,把平顶八瓣轴改为馒头顶十二瓣,北京称为“香瓜式”。担子缠弦保护轴眼、筒担擦漆片装饰美观的形式在北京制琴业时兴起来,但天津制琴者依照传统不上漆片,能见到琴身自然色泽很是大方。 制琴工艺第四个阶段天津与北京稍有区别,天津制琴要求京胡音色饱满力度大,担、筒、轴全部是真材实料。琴身最多用布轮“打光”,内行要求场上避免跑轴,新蒙皮不能出现噪音,这就促使制琴者加强轴眼工艺的科学稳定性及蒙皮鳔的贴合力度。这个时期总体音高在六字调(F调)左右,担子又增加五分(即“三个五”)筒内和筒全长也增加半分。京胡在天津随着京剧的兴盛普及而改革、发展。 作者简介 康滨,天津戏迷票友协会会员、天津唱片(戏曲)研究会会员、天津人民广播电台文艺台《梨园夜话》特约主持人。 相关专题:天津建卫600周年纪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