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校园贫富差距现象:只有钱能带来尊严?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05日10:33 新华网 | |||||||||
新华网西安9月5日电 经济条件好的学生花钱大手大脚,穿名牌、用手机,贫困生却要靠到处打工维持学业和生活。大学校园里日益突出的贫富差距现象给大学生心理成长造成冲击,也使校方的学生管理面临难题。 专家认为,社会贫富差距在大学校园中的反映,影响了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他们呼吁,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对大学生的消费观念进行正确的引导,同时加大对贫困生的
大学校园出现以贫富划分交往群体现象 记者在西安几所高校采访时发现,许多贫困生将很大精力用在联系勤工助学上,他们在食堂买最便宜的饭菜,有的甚至不吃菜只吃些主食,一天的花销仅三四元钱。而与此同时,相当一部分“贵族”学生却是手机、电脑、数码相机样样俱全,月消费达千元以上。 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等高校附近的餐馆,生意十分火爆,记者看到来这里消费的大多是高校学生。一些正在就餐的同学告诉记者,通常在节日、同学生日或有同学得奖学金的时候,他们就出来聚餐,“埋单”一般是大家“凑份子”,一顿饭二三百元左右。也有有钱同学轮流“坐庄”请客的,一顿吃四五百元是常事。 西北大学学生处副处长张舒拉说,一些大学生追求“高消费”目前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尤其是那些家庭富裕的学生,花起钱来更是大手大脚。 西北大学物理系大四学生苏斌说,现在大学生交往多是以经济条件的好坏来划分的,能穿得起同等品牌的衣服、用同等品牌的化妆品、有笔记本电脑等等,就有共同语言。相反,贫困生因为生活都比较拮据,在一起相处的共同语言也多些。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石英认为,大学校园中的高消费者与贫困群体的出现,是社会上贫富差距在大学校园中的体现。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家庭,社会背景和家庭经济条件不一样,这种差异带到大学里,必然导致学生中出现贫富差距、优越感差距。应该高度重视这个新的校园现象,特别是它对贫困生心理产生的不利影响。 贫富差距挫伤贫困生自尊心 据了解,陕西高校中贫困生比例在30%左右,其中特困生有10%。他们每月的生活费一般在100元至150元之间,有的甚至更低。为了完成学业,一些贫困生不得不通过兼职、课外打工等方式筹集学费和生活费。 张舒拉认为,校园中的贫富差距对贫困生的负面影响更大,他们本身就承受着一定的经济压力,有钱学生优越的生活条件以及由此产生的优越感,会使他们感到另一种无形的压力,这种压力会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冲击他们经过多年主流教育而形成的人生观、价值观。 石英认为,贫富差异客观上已经把同龄大学生镶嵌在了不同的阶层上,而这种经济上的差异和分层也导致了他们不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性格特征。大学生处在同一个年龄段,又同处校园,有的学生花钱如流水,有的学生为一日三餐发愁,如此近距离的对比反差更大。加之大学生身心发展还不够成熟,生活需求旺盛,容易产生攀比心理,尤其对贫困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是不利的。 西安交通大学高教研究所曾对校内200名女生进行过一次女性成才取向问卷调查,其中超过一半的调查对象明确表示,找一个好对象比靠自己努力更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贫困生的思想教育是难点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陈鹏教授认为,大学生的自尊心是很强的,自尊心的伤害比其他伤害带来的挫折感更强,由此产生的极端情绪和心态会严重影响他们的行为选择,也会影响到他们走向社会后的价值取向和社会行为选择。 一些辅导员反映,贫困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是最大的难点。尽管他们在这方面探索了许多方法,力图使他们有自信自强的心理,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但远不及现实对他们的影响深刻。 据了解,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各高校的高度重视,除了强化学校心理咨询工作外,不少学校还多种方式探索实施了弱化差距感的办法。西安交通大学学生公寓尽管有不同等次,但校方明确规定不管家庭条件怎样,一律按院系划分宿舍,统一标准收费。西安交大李伟教授说:“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不能存在什么穷人区、富人区,不能人为划分等级。” 陕西师范大学多渠道开辟校内勤工助学岗位,不仅让贫困生在这些岗位上得到资助,更让他们自己组织实施岗位工作。校党委副书记王涛说,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贫困生感到这些工作不仅能挣钱,还能培养自己的能力,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但学校创造这样机会的能力毕竟有限,解决不了大多数贫困生的问题。 石英认为,校园贫富差异,表面上看是经济、消费上的差距,实际上已经涉及到社会认同、自我认同等方面的问题。学校应结合当前学生的思想实际,一方面加强对学生特别是经济条件好的学生进行艰苦朴素方面的教育,对盲目炫耀进行高消费的学生给予正确引导;对于个别消费水平与家庭实际情况不符的学生及时进行教育和引导。另一方面要加大对贫困生的扶持力度,但这需要政府乃至全社会共同参与。 一些高校教师认为,应该通过建立新的扶助机制,进一步加大政府和全社会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力度,多创造勤工助学岗位,让贫困学生进一步增加收入;对毕业后暂时没找到工作的贫困大学生,可比照城市贫困人口的低保工作,探索实施贫困学生低保机制,以减轻他们在校期间因对未来就业预期不高而带来的心理压力。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的部分老师认为,应加强对贫困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的精神健康辅导工作,将其作为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的一个新的重点。加紧组织专门力量进行研究,探索形成针对性强、效果好的心理咨询工作方案。(“新华视点”记者白林、许祖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