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久的底色——关于当前宏观调控的思考之一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06日09:00 胶东在线 | |||||||||
大众日报讯(评论员 张德春) 宏观调控政策持续日久,违规者纷纷倒下,现在,舆论似乎又归平静,给人剑入匣中的感觉。然而,高层决策者仍在坚定强调,宏观调控处于关键时刻,决不能半途而废。的确,在不健康、不稳定因素仍大量存在的情况下,宏观调控仍将是经济运行的最大政策背景;它所蕴含的基本精神,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永久底色。 有日本学者说,“中国的未来掌握在日本手中”。因为中国几乎没有用于民生领域的
法国一周刊说,中国经济取得了惊人的增长,但是,中国每创造1美元所消耗的能源,是法国的7.7倍,日本的11.5倍,中国巨大的成就是以资源和资金的巨大浪费为代价的。 不论是善意还是恶意,这些话都打到了中国经济的一条“软肋”——粗放的增长方式。国人有个非常感性的统计,让人无话可说:日本森林覆盖率为65%,但一次性筷子全靠进口;而森林覆盖率仅为16.55%的中国,却是一次性筷子的出口大国,为此每年减少森林蓄积200万立方米。面对污浊了的河水、光秃了的山峦,扪心自问:难道这就是我们追求的增长吗?增长的确是惊人的,而我们为增长付出的代价同样惊人。当我们为增长而骄傲的时候,一种巨大的痛楚挥之不去,一个时代的困局难以抒解。以一种经济政策面目出现的宏观调控,在精神实质上,就是要破解这样一个时代困局。 因危机形成社会压力,往往是使某一观念成为普世准则,并演变为社会共同行动的契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喊了很多年,但始终在话语层面漂浮。此次宏观调控为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了这样的机遇。宏观调控,究其要者,就是一个钱该往哪里花的问题。投资总是有限的,是把钱花在梳妆打扮上,花在那些损害环境资源的花拳秀腿上,还是花在益于长远的强筋健骨上。这是问题的关键。此次宏观调控给人留下的强烈印象是,它不仅向盲目投资问责,还把触角伸向深层次的“热源”,向结构、体制和落后的增长方式问责。在这样一个进程中,人们看到一种新的价值追求正蔚然成风:经济的增长绝对不能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我们需要雄厚的财富,更需要美丽的家园;我们追求的是一个科学的、为人的新发展。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次重要实践。这是对宏观调控政策精神实质的精辟概括。 宏观调控具有如此深义和使命,是由时势决定的。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是一个被理论界广泛接受的立论背景。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有人曾经在这道坎上跌了沉重的跟头。今天我们也踏上这个起跑线,悲剧会不会重演?加入WTO后的一系列经历让人看到,经济全球化带来了巨大的投资和赞誉的鲜花,但也时时处处为发展埋设了陷阱和地雷,这是一次从来没有过的巨大挑战。就拿世界工厂来说,全球分工也许会使我们扮演这样的角色,但是,如果我们不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能辅之以一流的创造,而是接受人家恩赐,一味“拿来”,这样的世界工厂,实际上就是世界垃圾场,要它何用?有位美国学者在谈到中国宏观调控时说,中国目前正处在其走向繁荣的漫长道路的又一个三叉路口。是的,进行中的宏观调控,既是一种对发展方向的校正,也是为走上新型发展道路发出的令牌,令牌的铭文就是科学发展。 这样意义上的宏观调控,不应该有旁观者。有句老话,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对于不存在过热情况的地方,无“热”可降,不妨自勉。勉的方向是什么?就是按照调控内涵的精神实质,自我砥砺,争创一流。我们处在特殊的历史时刻,我们是肩抗重任的特殊一代。这代人,尤其需要“多干打基础的事,多干长远起作用的事”,尤其需要克勤克俭、兢兢业业,卧薪尝胆、静心奋斗。因为,我们已经跨入了一个高歌猛进与精耕细作交相辉映的新时代。责任编辑:刘晔丽来源:大众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