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失落将再度崛起 破旧厂房再生城市文脉延续(组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06日16:20 新华网 | |||||||||||||||||
杨树浦路曾经辉煌,杨树浦路曾经失落。不久的将来,杨树浦路将再度崛起—— 破旧厂房再生城市文脉延续 上海大大小小的绿地不少,但缺乏一块像加拿大温哥华市史丹利公园那样滨水的绿地。4平方公里的史丹利公园为温哥华赢得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之誉。杨浦区要在杨树浦路临江一侧,开辟一条12公里长的绿化带,面积将是史丹利公园的两倍。 上海近代工业的发祥地 杨树浦路是上海近代工业的最重要的发祥地,密集的工厂见证了上海乃至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历史。 1843年上海开埠后,由于这个地方濒临黄浦江,距吴淞口只有16公里,水上运输便捷,是设厂的理想区域。从1878年官督商办的上海织布局在杨树浦路选址建厂开始,这里相继诞生了中国第一家发电厂、第一家煤气厂、第一家水厂、第一家纺织厂。 翻开历史,可以看到杨树浦路辉煌的一页,这里有中国最早的机器造纸厂——建于1882年的上海机器造纸局;中国最早的自来水厂——建于1883年的杨树浦自来水厂;中国最早的机器棉纺厂——建于1890年的上海机器织布局;中国最早的外商纱厂——建于1897年的怡和纱厂;远东最大的火力发电厂——建于1913年的工部局电气处江边电厂;远东最大的制皂厂——建于1925年的英国伦敦利华兄弟公司;中国最早的煤气供热厂——建于1934年的大英自来火房杨树浦工场:中国最早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厂房——建于1911年的怡和纱厂废纱车间;中国最早的钢结构多层厂房——建于1913年的江边电站1号锅炉间;近代最长的钢结构船坞式厂房——建于1921年的慎昌洋行杨树浦工厂;近代最高的钢框架结构厂房——建于1938年的江边电站5号锅炉间…… 老厂房是拆是留成难题 然而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原有的纺织业、制造业都不同程度地陷入困境。一些工厂迁走了,一些工厂停产了,老厂房“人去楼空”,只剩下灰尘、油烟和死寂,杨树浦路风光不再。 杨树浦煤气厂上世纪90年代停产,工厂里的3个煤气储气柜也完成了历史使命。其中一个是英商在上世纪30年代建造的,煤气储量达2万立方米,有1万多个铆钉,成了真正的老古董。这个直径33.77米,高8.99米,顶升高度达38米的庞然大物如果按废旧钢铁处理,岂不可惜。 像这样的老设备、老厂房是拆还是留曾让人犯难。一位建筑保护专家说,杨树浦路上的老厂房,面积大,范围广,如果把它们全都当文物保护起来,政府没有这个实力,如果一拆了之,城市将失去一份珍贵的记忆。上海的魅力在于她与众不同的历史,如果把杨树浦路的老厂房都拆了,那么我们这个有着一百多年工业史、在中国近代工业占据重要地位的城市和一个刚刚诞生的城市有什么区别? 黄浦江给杨树浦路机会 杨浦区一位领导说,如果把这些一百多年历史的老建筑推倒重建,凝结在上面的一百多年来的记忆将被揩得干干净净,历史出现了断层,我们城市的“文脉”也就断了,有谁愿意看到这一幕呢?拆,显然是行不通的,那么该怎么保留呢? 杨浦区的一位领导说,一方面,杨浦区大学、研究所不少,人才聚集,另一方面,杨树浦路沿线的大批传统工业企业存在困难,大量厂房闲置。怎样让双方携手,使人才资源和厂房资源得到共同发展,杨浦区打算改变老厂房的功能,通过租赁的方式,把厂房转变为专利、发明等知识产权产业的孵化器,使老厂房成为发展自主产权产品企业的聚集地。 一位专家说,黄浦江给杨树浦路带来第一次辉煌,还会给杨树浦路带来第二次辉煌。杨浦有15.5公里的滨江岸线,背阴向阳,往南可以看到浦东陆家嘴,往西可以看到外滩。这里完全可以建成供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 上海为什么不能有自己的史丹利公园、渔人码头?上海城市临江而建,老百姓为什么不能和母亲河亲近一点呢?政府的设想,专家的意见,如今正在杨树浦路的一个工厂里实践着。 德国鲁尔工业区“复活”经过 德国鲁尔工业区曾是中外世界经济史教科书必提的老工业基地衰落的典型。这个有着近200年历史的老工业区污染严重。 1958年德国作家黑林保尔这样描述:“比比皆是的焦炭工厂不断冒着黑烟,铸造厂也不停排出红褐色的污水,还有漂浮在空气中的悬浮粒子,使得户外一切东西都蒙上一层黑灰。”而沿岸化学工厂林立的莱茵河“犹如一道被6万多种不同化学药品调成的鸡尾酒。” 到了上世纪70年代,鲁尔不敌随后崛起的拉美和亚洲新兴国家的钢铁廉价销售,迅速走向衰退。1957年,鲁尔区有140个煤矿基地,到2000年只剩下7个。钢铁厂数量也在萎缩,1955年鲁尔区有81座炼钢炉,到2000年只剩下7座。 上世纪末,通过产业转型,5座大型的公园出现在鲁尔区。风景优美的产业园区,吸引许多企业落户,每个园区集中了大量的服务性或高科技企业。 旧工厂改造成了展览馆,起重架的高墙和煤渣堆被改造成攀岩训练场,旧的炼钢厂冷却池变成潜水训练基地。一座高100多米、宽60多米的,曾是世界上第二大的废瓦斯槽被改造成富有太空意境的展览馆,他们招徕艺术家来经营这座独一无二的瓦斯展览馆,如今,全世界的艺术家以在此展示作品为荣,每月还吸引了20万的观光客…… 当年的工厂如今成了展览馆,当年的工人当起了导游。环境问题解决了,工人就业问题解决了,工业文物得到保护和再生,鲁尔老工业基地重新焕发出青春。 “仓库艺术家”登琨艳对杨树浦路情有独钟—— 这是未来上海看不够的地方 在杨树浦路上一家当年风光无限的厂里,轰鸣的马达声已由零星的敲打声所代替、眼前偶尔晃过几个光膀子工人让人不禁怀念起当年热火朝天的赶工场面。 但你可能不知道,在这个老厂的腹地,一场变革正悄悄地发生着,而它的发起人,就是有“仓库艺术家”之称的台湾设计师登琨艳。 3个月前入驻 登琨艳是在3个月前入驻这片旧厂房的。他和七八个助手忙着把车间、仓库变成工作室和会展中心。接触这场变革是从见到一个咖啡吧开始的。这个所谓的咖啡吧其实还远未建成,但原先老仓库的门窗已被十多扇落地玻璃窗所代替,用竖起的瓦片铺设成的小径一直把人引向庭院,庭院上空搭起了一层芦苇帘,朴素中又多了几分雅致。 绕过这个在建中的咖啡吧再向里走,你会发现,原来还别有洞天。古朴的老青砖铺满了整个庭院,藤椅和大理石桌倚在了几棵粗壮的花旗松下。原先只是几幢老厂房间一条宽大的过道,经过这么一改,俨然成了个幽静的憩歇处。 墙上标语留下来 虽然在不久后,一个锻件车间将被改造成工作室,但墙上的标语将被保留下来。暗红的墙面上,白漆刷出的是做人的道理:“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做老实事。”改变的只是使用价值,一切具有历史意义的东西都会保留下来,登琨艳的助手说。 在登琨艳眼里,这片黄浦江畔的老工业区绝对是一块风水宝地,“这是世界上保留得最好的滨江工业区,绝无仅有。” 在登琨艳的几次选择中,都和水脱不了关系,从以前的苏州河,到现在的黄浦江,这个台湾人似乎正变得越来越“海量”。他滔滔不绝地描述着“这里的一部分将用来建学校,进行开放式的教学活动;另一部分可以建成博物馆、美术馆,成为市民的休闲中心,并依空间类别来划分消费。”显然,登琨艳的规划不仅仅是在这一家厂,而是整个老工业区。在他看来,若能对老厂房加以保留和改建,再进行功能转化,一定能够“变废为宝”。 登琨艳从不后退 登琨艳从未掩饰把理想化为现实的决心,也并不缺行动。“拥有1200台电脑的世纪人才工作室,12个会展空间,12个咖啡吧,住宿式办公室……”按照设想,这里将为环境艺术设计人员、工业产品设计人员、服装装饰品设计人员、影音视像设计人员、软件设计人员提供创作平台,还为手工艺匠师开设工作坊。 登琨艳想通过这个平台,将亚太地区优秀的设计人才整合到上海。15年前,他单枪匹马来到上海,6年前,朋友认为他在苏州河边老仓库的保护和利用的想法不现实,但他没有后退。 登琨艳对自己很有信心:“这是未来上海最够看的地方。我相信我的判断。” “够看”是什么意思,是看不够吧,我们期待这一天的到来。(记者/鲁哲 实习生/杨迦凌 记者雍和)(来源:新民晚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