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老翁拾荒助学是社会之痛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06日22:45 法制晚报 | |||||||||
和往年一样,9月1日,奉化江口84岁的退休教师竺士学老人又早早来到江口镇校,替特困学生小江同学缴了230元的书杂费。据悉,老人家目前还资助着8个这样的孩子,而资助的钱全部是他捡破烂得来的。17年来,竺士学就是靠捡破烂资助了不少家境贫寒的孩子,还将攒下的5万多元钱,也全部捐给了那些上学有困难的孩子(《今日早报》9月4日)。 作为一名退休教师,年逾古稀的竺老先生本可以安享幸福的晚年生活,然而当看到一
保障少年儿童(包括贫困生)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是政府应尽的法定职责。作为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政府完全有能力给贫困家庭的学生提供必要的资助,确保不让一名贫困学生失学。有鉴于此,各级政府在宣传上十分关注贫困学生的救助工作,强调为贫困生入学开辟绿色通道。然而由于有关部门在实际操作中,对贫困生救助问题调查不深入,认识不全面,感情不到位,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相反在救助金额、救助人数、救助条件等方面设定苛刻的限制指标,难免使相当部分的贫困学童得不到应有的救助。在此背景下,本应由政府承担的救助失学儿童之责,竟然需要民间爱心组织和个人来加以承担,实在是社会之痛。 在我们为八旬老翁拾荒助学大唱赞歌时,其背后折射的是政府在救助贫困学童上的职责缺位。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这位可敬的老人默默奉献,类似小江同学那样家境贫寒的孩子难道真的将与校园无缘?如果答案果真如此,作为地方政府,还有什么脸面谈政绩和形象呢? 相反,如果没有竺老先生资助,贫困孩子依然能确保获得政府救助而入学,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再听任一位八旬老翁为了助学而风里来雨里去地拾荒不已呢? 作者:俞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