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孩儿们入学难是咋造成的?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07日03:59 河南报业网-大河报

  眼下是中小学开学的日子,而省会郑州的不少家长还在为孩子入不了学东奔西跑。在很多中小学,超过80人的班级相当多。目前,郑州市建成区共有93所小学、56所初中和56所高中,都是超负荷运转。按目前的人口状况,郑州市缺少30个标准班规模的小学21所、初中14所、高中9所。而近6年来,郑州市人口增长近百万,却仅新建初中5所、高中4所,小学未新建1所。河南省教育厅一位处长认为,有的地方修超宽马路、建大广场、搞亮化工程舍得花大钱,一说建学校,改善教育设施就“哭穷”(据近日《大河报》连续报道及新华社9月5日电
大型休闲游戏燃烧战车 紫光影视通轻松看大片
新浪点点通个性天气 400医院专家为您解答
)。

  编者:上次话题我们讨论了由于外来人口大量拥入导致入学难等原因使郑州市户籍重新筑高的问题。现在看来,入学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小学校建得太少。

  辰风(教师):上学本不该难,为何难倒无数英雄汉?难在僧多粥少。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也许是多方面的,但最关键的还是政府投入不足。按照《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小学和初中为法定的义务教育阶段,政府有义务为适龄儿童、少年提供受教育机会。

  愚人(网友):这其实是城市发展上一个重大失误。近几年来,郑州市各种住宅小区的建设日新月异,外来人口也越来越多,但与之配套的市政工程的建设如学校等相应滞后,这完全应归咎于市政府对这些公益性设施的规划及实施的监察管理力度不够重视。

  子虚(网友):外来人口增长过猛确实是客观原因,但这是城市化的必然结果。适龄儿童在明显增长,郑州市的有关部门难道没有注意到?如果注意到了,为何不加大投入?在城区面积和市区人口都迅速扩大的6年内没有新建一所小学,无论如何都是说不过去的。

  黎明(银行职员):这是典型的“重商轻教”。城市建设规划没有把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结果城市功能不配套。从社会管理角度说,根子在于发展观。

  编者:正如河南省教育厅的那位处长所言,有的地方修超宽马路、建大广场、搞亮化工程舍得花大钱,而一说建学校,改善教育设施就“哭穷”。

  辰风:教育投入属长期投资,不能立竿见影,当然不如一些“面子工程”来得“短平快”。所以有关部门不愿在上面“浪费”有限的资源。

  直言不讳(网友):从宏观上讲,这也反映出财政投向上的问题。本来,教育、社会保障等首先应该提供的公共产品,公共财政必须予以保障。而恰恰是在这些方面,各个地方、各级财政的支出比例都很小。这种局面必须扭转。

  编者:按照郑州市的规定,新建上规模的住宅小区都必须建设配套的中小学,但事实上绝大部分小区开发商都没有执行,这也是入学难的一个原因。

  有一说一(网友):其实,根据实际需要建设学校本应是政府的事儿,把这个责任转嫁到小区开发商身上,本身就值得商榷。当然,作为一种尝试,这种做法也有它的道理。可既然有了这个规定,有关部门就应督促开发商执行。而很显然,政府没有尽到这方面的责任。

  编者:前些年,郑州市出现了不少民工子弟学校,但由于设施、师资等方面达不到法定的要求被教育部门取缔了。如果这些学校还存在,倒可以缓解目前的入学难问题。

  直言不讳(网友):按照有关规定,中小学校必须达到一定的标准。所以,郑州市取缔那些简陋的民工学校,确实是依法行事。但在教育资源严重短缺的情况下,我觉得应该容许其暂时存在。

  鸳江秀水(网友):我以为政府要求所有的民工子弟学校完全达到公办学校的标准不现实,也无必要。既然公办学校解决不了这么多农民工子女读书的问题,政府就应对民工子弟学校加强扶持和规范管理,不要动不动就关闭了事。

  编者:问题已经出现了,怎么解决呢?

  黎明:很简单,一是政府追补教育设施建设,调整教育资源;二是打破教育市场垄断,鼓励民间教育“拾遗补阙”。

  秦瑾芳(市民):是否可尝试在外来工聚集地建经济型学校,鼓励社会力量开办面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公益性学校,鼓励外地和本地名校开展民办教育,并设立专项基金,重点资助公益性民办学校?

  刘克军(编辑):入学难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政府不重视,不去积极地解决问题。汕头市去年也存在这一难题,但该市今年投资新建了87所新校舍,有效缓解了入学难问题。

  编者:谢谢大家。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2004雅典奥运盘点
议机动车撞人负全责
新丝路模特大赛
新浪财经人物(1500个)
可口可乐含精神药品?
同学录开张欢迎加入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出国办护照完全攻略
张学良的红颜知己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