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质疑的价值——关于当前宏观调控的思考之二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07日09:10 胶东在线

  大众日报讯(评论员 张德春) 此次宏观调控是在“是否过热”的争论中出台的。在调控进程中,随着调控砝码的不断加重,质疑声也变得越来越嘈杂:“宏观调控是重创还是拯救”,“宏观调控是灾难还是契机”,从这些新闻标题上,能够看出犹疑的心态。有人表达得更直接:是不是收得太紧?还要不要加快发展?来之不易的经济增长势头能不能保持下去?心存疑问、“口无遮拦”者,大有人在。有学者针对这种现象指出,宏观调控政策成了一场各利益主体的“博弈”。

大型休闲游戏燃烧战车 紫光影视通轻松看大片
新浪点点通个性天气 400医院专家为您解答

  政明言路畅。只有在民主空气日趋浓厚,经济自由度不断加大的情况下,民众对一项国家经济政策品头论足才成为可能。这是一次预防性调控,是在泡沫出现之前的“挤水”行动。潜伏状态的水分,难以目见,有人存疑很自然。况且,随着利益多元化趋势的增强,敢于本着自身利益站出来发言,表明市场取向的改革正使经济自由度逐步扩大,我们应该向改革道喜。这样的政策质疑,应该是群策群力之一种,其价值在于体现了改革带来的决策民主化新风。

  这种政策质疑的价值,不只是展现改革成果,还在于它以独有的角度,凸现了深化改革的紧迫性。

  尽管众说纷纭,宏观调控政策还是得到了不折不扣的执行,并取得良好的阶段性成果。然而,也许正是因为这种军令如山式的泛行政化执行方式,使理论界的探讨撇开利益私隅,进入“公论”层面。其中,最具“杀伤力”的观点,是认为此次宏观调控行政干预色彩过于浓厚,对市场取向的改革不利。客观地说,此次宏观调控实施的是市场、行政两种手段相捆绑的综合性政策,从效果层面分析,土地使用、银行贷款等方面的行政干预,以及因备受质疑而鸣锣收缩的行政审批制度,发挥了巨大作用。很多人提出质疑:宏观调控是立信号灯,而不是当驾驶员,不能代替司机踩刹车;行政手段的过度使用,是对市场机制的扭曲。

  质疑依托的道理并没有错,但道理的立脚点永远是现实。可以作这样一种设想,如果完全采取自由市场主义的立场,不使用任何行政手段,听任市场自决,让即将泛起的泡沫自生自灭,让市场自我消化危机,行不行?可以说,在当今中国,哪个清醒的决策者都不会这样做。此次调控面对两个“敌手”,一个是总量失衡,一个是体制积弊。如果仅有前者,依靠货币政策调整总供给与总需求,可以解决问题。但是,在体制弊病广泛存在,并成为总量失衡始作俑者的情况下,单单依靠货币政策这样的市场手段,肯定力不从心。

  地方政府的投资行为,在宏观调控进程中成为舆论焦点,就是体制积弊的典型表现。地方政府在城市建设投入上的巨大热情,以及在推动民营企业加大投入上的“越位”行为,是导致投资增长过快,部分行业盲目扩军,形成新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的一大成因。地方政府的投资热情为什么这样大?政府推动增长,实现发展,没有错,关键是方式的选择。更重政治气候、更重短期政绩的方式选择,使短期行为大行其道;而财税、金融体制方面存在的弊端,使政府能够享受投资成效,而很少需要担负投资风险。在这种条件下的经济运行,难以任由市场杠杆发挥作用;对这种性质的经济运行进行调控,单一的市场手段难以奏效。

  关于调控手段泛行政化的质疑,将此次宏观调控理想与现实的内在冲突,清晰地披露在世人面前。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宏观调控当然乐于以更科学、更现代、更进步的方式解决问题。但是,现实是严酷的,它逼使宏观调控无奈地以更多的行政方式解决经济问题。宏观调控面临的尴尬,实际上是一个时期以来“增长过热、改革偏冷”状况的典型反映;人们对此次宏观调控提出质疑,就是在向难尽人意的改革提出质疑。过去,人们曾经有过“以开放促改革”的设想,现在,我们是不是可以探索一下“以调控促改革”呢?责任编辑:刘晔丽来源:大众日报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2004雅典奥运盘点
议机动车撞人负全责
新丝路模特大赛
新浪财经人物(1500个)
可口可乐含精神药品?
同学录开张欢迎加入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出国办护照完全攻略
张学良的红颜知己连载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