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乡社会救助进入制度体系建设新阶段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08日20:06 新华网 | |||||||||
新华网青岛9月8日电(记者张荣大、查鑫)民政部部长李学举8日在此间举行的全国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工作会议透露,我国将进一步提高社会救济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水平,努力建立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救助体系,切实做好这件关系困难群众生活保障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大事。 民政部部长李学举说,改革开放以后,国家适时调整了城市农村救济政策和救济办
来自民政部的资料显示,1994年国家颁布了《农村五保供养条例》,1999年颁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2003年颁布《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已建立和实施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救灾制度、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农村特困户救助制度和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医疗、教育、住房、法律援助等救助制度也正在积极推进。 李学举说,资金是社会救助制度的支撑,没有资金,就无法实施救助。目前社会救助资金来源主要是两个渠道,即政府投入和社会捐助,其中政府投入是主渠道。中央财政的投入逐年递增,2003年中央财政投入达到135亿多元,其中城市低保92亿元,救灾40.5亿元,医疗救助3亿元。 民政部副部长杨衍银说,近几年,由于党中央、国务院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城市低保投入逐年增加,特别是中央的投入连年翻番,2000年8亿元,2001年23亿元,2002年46亿元,2003年92亿元。地方财政投入也有较大幅度的增加,2003年达到61亿元。纳入低保的人数也大幅增加,2003年达到2246.8万人。此外,截至2003年底,全国有254.5万人纳入五保供养。 据介绍,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的自然灾害应急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各项制度框架初步建立。目前,全国灾害信息系统已经覆盖到县级,重大灾情能在7小时内报送民政部。全国的救灾物资储备网络初步形成,10个中央级储备仓库和各地储备了37万顶帐篷以及大量衣被等救灾物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