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灵魂里的“张思德”:集体潜意识的精神自省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09日05:55 中国青年报 | |||||||||
奥运英雄在庆功宴上集体收看《张思德》,《张思德》让《哈利·波特》靠边,《张思德》的票房欲超《十面埋伏》,许多人在影院中哭着看完《张思德》———透过这些信息,我们看到:“张思德热”来了。 没有大书特书的节烈忠贞,没有惊天动地的光辉业绩,没有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品质,这场温度还在升高的“热”完全是一个时代向一个平凡小人物表达的敬意。
我们这个时代每天都会生产很多“热”,有小资们标新立异哄抬起的“热”,有明星挑逗大众的窥私欲张扬起的“热”,有媒体为吸引眼球制造出的“热”———细细品味“张思德热”的广度和深度,这场热潮不是公众们在追捧惯了大红大紫的明星、崇拜惯了魅力超凡的英雄后随意换换口味的产物,而是集体潜意识中一次深刻的精神自省。 表面上看,我们是在悼念逝去的张思德,为他朴实的品质、闪光的道德细节而感动。而实际上,是每个平凡人在寻找自己灵魂里的“张思德”———通过感受、感动和共鸣,在历史的集体记忆中寻找。 有些历史人物之所以时常被人们记起,在于每个平凡人的灵魂中都有他们的影子———或者是因为历史人物伟大到能把自己的品质传播给平凡人,或者是因为历史人物平凡到能让每个平凡人在自己的灵魂里看到他的影子。 邓小平就属于前者,他伟大到能把自己的品质传播到平凡人的灵魂中。张思德属于后者,他之所以被人们铭记,在于他道德品质的平凡,平凡到每个平凡人能在自己的灵魂中看到他的影子。他有着平凡人的面容和外形。他经历坎坷,有着平凡人的苦与痛。他个性不张扬,有着平凡人的“不爱说话”和见不得大场面的羞涩。最重要的是,他身上那些优良的道德品质是许许多多平凡的中国民众都内在拥有的:勤劳、朴实、谦虚、忠厚、坚忍、能吃苦、利他,等等。 正如影片《张思德》中描绘的那一幅幅图景:夜幕降临,黄土高原上荷枪奔跑的张思德从安塞赶回延安,参加内务班的合唱演出。正唱着,舞台一侧的灯泡坏了,他跑过去当梯子,托起战友换灯泡;回到营舍,别人上炕睡觉,他却跑到厨房,帮老炊事员磨豆浆;炊事员推开他,他憨笑着坐到门口,编起草鞋。球场上,篮球被战友扔下了山坡,张思德会抢着去追;追到半路,碰见老乡的猪跑了,他又跑老远去追猪———他的道德情怀表现得如此平凡,跟我们的日常生活靠得是如此的近。 人人皆可成圣贤,人人皆可成尧舜,人们之所以如此感动于张思德的平凡,在于我们每个平凡人的灵魂深处都有着他的影子。我们如此虔诚地纪念他,实际上是在寻找自己灵魂深处那些可贵的平凡品质。这部主旋律题材的影片之所以掀起了如此大的热潮,也正是在于它触动了我们灵魂深处那些主旋律的平凡品质———那是一个民族的善根。 也许是世俗的生活掩藏了这些可贵的平凡品质,也许是喧嚣的环境让我们在不少问题上已经习惯于庸俗和世故,在对上一代人集体记忆中的这个“小人物”的发掘中,我们恍然大悟,看到了自己灵魂深处那种本真的、朴素的、散发着无限魅力的品质。 一个伟大政治人物的伟大在于,他能把自己的思想灵魂在社会变迁中变成一个国家人民的习惯;而一个伟大“平凡人物”的伟大在于,他的平凡品质在日常细节散发的光辉,能让每个平凡人反省自己的灵魂。 曹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