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捕食管癌杀手四十年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09日11:57 南方周末 | |||||||||
河南林州是食管癌的高发区之一。从上个世纪50年代末期开始,中国的医务工作者开始追捕这个“杀手”,他们在林州取得的成果令美国同行感到惊讶。 □中国特稿社 文赤桦 熊 蕾 这个“杀手”已经在中国游荡了不知多少个世纪。先是在贫穷的乡村,然后是繁华
“杀手”行事诡秘,在它潜伏的早期,受害人很难察觉威胁的逼近,但是一旦症状出现,人们已经吞咽困难,痛苦万状,且难以治愈。 这个“杀手”,就是食管癌。 最大难题 从上个世纪50年代末期开始,中国的医务工作者开始追捕这个“杀手”。几年的轰轰烈烈过去之后,一群人坚持了下来,把追捕这个“杀手”当作自己毕生的使命。40年来,他们一代接一代,常年行走在乡间,与“杀手”搏斗。 怎样及早在癌细胞尚未在人的食道中造成危害时,就遏制住它,是他们面临的最大难题。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肿瘤流行病学研究室主任乔友林博士说,“如果能在早期捕捉到食管癌细胞,将其消灭,不让它在人体内肆虐,就可以挽救患者的生命。” 医科院肿瘤医院王国清大夫在河南林州将近40年的实践也证明,早诊早治可以使食管癌患者的死亡率降低1 / 3。林州市盘阳村的岳白果,就是一个见证。20年前的1984年,王大夫给岳做了食管癌切除手术,如今,这个农村老太太已经78岁。她坐在自家院门内的一张小木凳上,同邻居愉快地闲聊,脸上丝毫没有所经历过苦难的痕迹。 岳老太太的母亲和哥哥都是50多岁上就死于食管癌的。她虽然也诊断出患了食管癌,但由于及早诊治,她还是成为她家第一个活过70岁的人。 王国清大夫认为,岳白果食管癌切除手术的成功,和她能够活到今天,完全归功于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早诊早治的另一个受益者是和岳白果同村的元百锁。他也接受了王大夫为他做的食管癌切除手术。如今16年过去,现年66岁的元说,他身体很好,“仍然能下地干活”。 林州幽灵 离北京500公里的林州,是食管癌的高发区之一。据乔博士介绍,在全国范围,食管癌在卫生部从目前到2010年8个重点预防的癌症中,排在肺癌、肝癌、胃癌之后的第四位。但是在有百万人口的林州,它却是名副其实的头号杀手,占全市肿瘤死亡的64%,其发病率曾居中国其他任何城市之冠是某些低发地区的几百倍。 就因为这里奇高的食管癌发病率,在上个世纪50年代,当时还叫林县的林州引起了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的注意。1969年,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亲自委派当时肿瘤医院的党委书记李冰,带领专家到林州,探索食管癌的病因和防治办法。一时间,这个太行山边的豫北县城,云集了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和河南当地的各路专家,从水质、土壤、遗传、营养等各个方面进行研究。林州的姚村镇成了肿瘤研究所防治食管癌的常设基地。 在集中优势兵力发动对食管癌的围剿中,河南医科大学沈琼教授发明了一种食管癌诊断技术,即细胞拉网技术。乔博士说这在当时无疑是个突破。所谓细胞拉网技术,是把一个表面缠有棉线的气球囊放进食管,充气后再拉出来,气球粗糙的表面就会带出一些食道上的细胞,可以检查其中是否有癌变。 另一点重要收获是王国清等医生从大城市到农村医院为食管癌病人开展外科治疗,并为当地培养了十来名能做食管癌切除手术的主刀大夫,都是用这种方法治疗食管癌。现在,仅仅林州市姚村镇医院,一个乡一级的医疗机构,一年就能做1000例食管癌切除手术,其术后五年存活率达到35%。而林州市每年可做食管癌切除手术超过4000例。这些患者90%以上是慕名从全国各地来的。 王国清大夫说,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自1972年以来,抗癌专家们已经在林州市以及河南其他农村地区、河北和江苏北部等食管癌高发地区进行了17次食管癌普查,共普查了16万人,发现高危人群达3万,经内镜检查确诊2094名食管或贲门癌早期患者,包括岳白果和元百锁。王大夫和他的同事为他们和其他420位愿意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做了切除手术。根据对这些患者的跟踪检查,他们术后5年存活率达86.14%,20年存活率达56.17%。乔友林说,这几乎和正常人的平均预期寿命是一样的。 已经年过七十的王国清第一次到林州是1965年。那年的6月26日,毛泽东提出“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这就是著名的“6·26批示”。王国清说,他至今仍赞同这个方针。即使历史翻过了这一页,医务人员下乡已不再时髦,农村的公共卫生也一度成为盲点,王国清仍坚持每年在姚村工作数月。就连后来买手机,他也特意挑了一个尾号是626的手机号。 中美合作 但是,1980年代以来,由于政策向农村公共卫生倾斜不足,以农村患者为主体的食管癌研究的资金支持成了一个大问题。1997年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后回国效力的乔,现在是中国癌症研究基金会和中国抗癌协会的肿瘤流行病学专家。他说,这些年他们在林州等农村地区对食管癌研究,得到了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国立癌症研究所(NCI)的资金支持。近十年来,美国NCI对林州食管癌防治合作项目的投入,每年平均达20万美元。 中美在林州的食管癌研究合作始于1985年。中国研究人员在林州取得的成果令美国人非常惊讶。美国肿瘤研究所的桑迪·道斯博士说,在过去的30年中,美国在癌症研究方面花费了两千多亿美元,但结果并不理想。“就各种治疗而言,患者诊断出患有癌症后的5年存活率只有14%。而食管癌在确诊后的5年里,患者死亡率达90%”。因此,从1987年开始参与和中国的食管癌合作的道斯博士,对这项合作很有热情,17年来几乎每年都来林州基地工作,已经成了一个“林州通”。 道斯博士说,在林州,中美双方的第一个合作项目是营养干扰试验,主要是看硒和多种维生素对抗食管癌的效果。目前正在进行的是第二个合作项目,即食管癌的早诊早治。 尽管道斯博士认为“林州是世界上研究该食管癌的最佳场所”,但是他也指出,由于食管癌主要发生在贫穷落后地区,在美国并不是多发病,所以长期获得美国政府机构的资金支持很不容易。“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是不主张资助与美国关系不大的疾病的。”他说。为了确保美方的资金投入,道斯他们便不断以在美国食管癌主要威胁的对象是黑人来说事,同时指出,贲门癌在白人中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但是,道斯确实认为,林州的经验对美方的研究者很有启示。 就中美目前的早诊早治合作项目而言,林州确实是理想的研究现场活实验室。美国癌症研究所NCI的主治临床医生马克·罗斯博士第一次来到林州的当天,就在姚村镇医院的一间病理实验室开始了工作。他把碘液滴在手术治疗切下的有癌变的食管标本上,以观察正常和非正常的细胞对碘液的敏感,以期提高早期癌症筛查的准确性。他说,在林州,“我们每天能做5个标本。而在美国,一个礼拜你也很难有一例食管癌切除手术。” 未解谜团 虽然对食管癌研究了40年,也取得了相当的成绩,但是乔友林认为,未解的谜团仍然远远多于已知的答案。比如,究竟什么是导致食管癌的元凶?为何在林州这个豫北内陆山区有如此高的发病率?仍然是悬而未决的难题。乔说,“早些年的研究把食管癌归因于当地人喜欢吃自家做的发霉腌白菜的饮食习惯。但是,我们仍然缺乏让人信服的科学数据,证明腌菜导致了食管癌。” 此外,更有效和更容易的早期诊断方法,也是一个巨大的难题。乔说,无论是中国人1970年代发明的细胞拉网术,还是日本人发明的纤维内镜检查,虽然可以在癌细胞扩散之前查出癌前病变,可是,实际操作起来,会让被检查的人感到非常痛苦。所以,在没有体征的情况下,很少有人愿意主动做这种检查。“而等到他们感到不舒服了,才去医院检查时,最好的治疗时机已经错过了。”中美医务工作者目前在林州的合作研究,就是希望找出不太痛苦而又更加简便精确的早诊方法。 目前的研究虽然还没有结论,但已经对林州老百姓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们现在不吃腌白菜了。不干净,会得癌。”元百锁说。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食管癌在林州的发病率已经从每10万人中的120人下降到了90人。可是,乔博士注意到,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尽管食管癌的死亡率在全国范围呈下降趋势,但某些县市特别是中西部地区下降不明显或持续居高不下。这是导致当地农民因病而贫以及因病返贫的重要原因。所以,他说,“我们要做的工作还很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