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时评:我看“贫困生楼”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10日07:49 新桂网 | |||||||||
扬州大学为前来就读的学生准备了不同的宿舍:有1200元/年的公寓楼,也有500元/年的专门为贫困学生安排的宿舍,即所谓的“贫困生楼”。据了解,仅扬大瘦西湖校区,目前已经有50多位贫困生住进了这样的大楼,这中间包括新生、老生还有研究生。扬大一位工作人员说,“贫困生楼”很受贫困生欢迎(据《江南时报》9月9日报道)。 教育产业化的又一恶果
练洪洋 人间百态,贤愚不肖,贫富不均,本是常态。可是,大学里,尤其是在中国的大学里,学生也分三六九等,有钱学生住高尚公寓,穷学生住“贫困生楼”的做法,未免让人心寒齿冷。 这所大学为贫困学生准备了费用比较便宜的宿舍,可以帮助贫困生渡过难关完成学业,表面或者说初衷是好的。但是,善只是表面的,大学另设“贫民窟”既不公平,也不公正。 大学“贫民窟”,无异于大学里的冰天雪地“南极”,住在里边的学生不成为同学、教师眼中的“企鹅”才怪呢。这对于学生是一种无言的伤害,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社会贫富差距、社会分配不公给自己带来的切肤之痛。长此以往,他们会对这个社会有认同感吗?如果在社会上,有贫有富似乎还可以理解,但大学不是社会,校方不应该嫌贫爱富。因为高等教育是政府投资的公益事业,是“准公共产品”,不能用市场经济的思想与方法来对待高等教育。 我们的大学是谁出钱办的?是政府。学生宿舍楼是谁盖的?也是政府用纳税人的钱盖的,学校却把它作为牟利的工具,进行收费,这本来就不妥,而且还要装修出不同档次来迎合不同的学生,把穷生学送进“贫困生楼”,就更是没有道理。市场经济铁律中的金钱面前人人平等,造就了高等教育的不平等,教育产业化种下了恶果。 在今年8月9日的“大学校长论坛”上,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强调,高等教育是公益性的事业,以赢利为目的是绝对错误的。9月2日,张保庆副部门也表示,教育是一个要体现社会公平的最重要的部门,反对教育产业化。 他们的表态透露了政府对于教育的再认识与重新定位,是对多年来政府在教育定位上的模糊甚至错误的一次反正,令人欣慰。 务实之举与歧视无关 刘利军 在笔者看来,扬州大学这才是真正为贫困生着想的务实举措,与歧视无关。 家庭贫困的学生支付一大笔学费已经有些勉为其难,再让这样的家庭承担一年1200元的住宿费用,显然是雪上加霜。尽管国家和高校都出台了一些帮助贫困生的政策,但在现实生活中仍有个别贫困生仍然难以实现“大学梦”。而“贫困生楼”的出现,以一种较低的收费标准来满足贫困生的住宿需要,客观上拉近了贫困生与大学的距离,等于变相降低了高校收费的门槛,这难道不是人文关怀吗?“贫困生楼”很受贫困生欢迎,仅扬大瘦西湖校区就已经有50多位贫困生住进了这样的大楼,这便是人性化的最好注脚。 为了满足求学的欲望,贫困生的父辈已经承载了太重太多负担,让他们自己承载一点儿住“贫困生楼”的“压力”又能算得了什么呢?古人云:“人穷志不短”。笔者相信,真正的贫困生也不会把住“贫困生楼”看作是一种歧视。对于他们来讲,有书可读、有学可上是第一需要。与“大学梦”相比,住宿条件的好与差根本就无足轻重。况且大学校园本来就不是摆阔比富的场所,而贫富本身也并非是一种宿命。贫困生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就为改变自己贫困的处境创造了更多的可能。 生活中的贫困不可怕,可怕的是思想的贫困。贫困对于发奋图强者来者讲,始终都是一笔财富。穷则思变,笔者有理由相信扬州大学的“贫困生楼”将成为孕育英才热土,成为改变命运之士奋斗的地方。今天走进去的也许是一个贫困生,明天走出来的会是一个个栋梁。 笔者怀着善良的心,期待着更多的高校能够拿出更为人性化的方案,给予贫者更多的援助;对待这利大于弊的“贫困生楼”,我们不妨常存一颗宽容之心。如果不考虑贫困生的实际需要,一味地打着反歧视的旗号去为他们争取所谓的平等,就等于剥夺了他们读大学的机会,那才是真正的歧视,那才是不人道。 作者:练洪洋 刘利军 (来源:新桂网-南国早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