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中国大学生危机四伏的一代(5)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10日15:23 《环球》杂志

  


  大学生心理“断乳”的自我拯救

    “……上课,枯燥,没劲;自习,无聊,没劲;睡觉,多了也累,没劲;打工,累死累活,让人剥削,没劲……大学让我好失望。为我哭泣吧,我的大学……”

大型休闲游戏燃烧战车 紫光影视通轻松看大片
你的放心来自我的用心 让眼镜成为历史

    这是一位大学生在校友录上的留言,字里行间流露出无奈与感伤。

    专家声称,大学生处在人生第二次“断乳期”,在生理和心理层面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一旦处理欠妥,就会引起不可忽视的社会危机。

    2004年7月4日《中国青年报》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14%的大学生出现抑郁症状,17%的人出现焦虑症状,12%的人存在敌对情绪。而且,大学生心理问题有着明显的阶段性。

    “一年级集中表现为对新生活的适应问题,兼有学习问题、专业问题、人际交往问题;二年级出现的问题依次为人际交往、学习与事业、情感与恋爱;三年级集中在自我表现发展与能力培养、人际交往、恋爱与情感问题;四年级则以择业问题为多数,兼有恋爱问题、未来发展和能力培养问题等。而和城镇大学生相比,农村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要更多一些。”

    不过,大部分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成功化解了自己的低落情绪,迅速呈现出积极的精神面貌;但是一部分大学生却“在泥潭里越陷越深”,甚至走向极端,其中一种表现方式就是自杀。专家估计中国近年来每年至少有100名大学生轻生,而且这个数字呈上升趋势。

    2003年7月15日,北京大学医学部大二女生“鸽子”从宿舍楼9层一跃而下;2003年12月5日,中国人民大学一名男生从第4教学楼6层跳下;2004年3月3日,北京林业大学一名女研究生在宿舍上吊自杀……

    而另一种表现方式就是通过一些犯罪行为来消极应对,轰动一时的“马加爵事件”便是典型案例,一般情况下则主要表现为报复心理。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是因为这个群体的特殊性所决定。他们是少年一代崇拜、向往的对象,更是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但大学生作为一个社会群体也无法逃脱社会环境的影响。

    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阶段,新的观念正在慢慢确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经历欢欣,也经历阵痛。因为观念的蜕变并不容易,况且“经历了风雨却见不着彩虹”的现象过于普遍,“不经历风雨却彩虹满天”反而大行其道。此外,大众文化风起云涌,精英文化偏安一隅,经典被疯狂解构,传统信念渐被颠覆,道德观念逐步淡薄。所以在精神上、心态上出现病态的迹象并不为一些大学生所独有,而是整个社会的症结所在。

    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之下,具体到大学生这个群体,也有其独特的原因。

    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现在一部分大学生来自独生子女家庭,从小受到长辈溺爱,“一直走得很顺”。就读大学对于他们而言是第一次独立地生活,在人际交往上可能过于自我,与同学之间的交流、沟通不够;同时耐挫能力缺乏,虚荣心强烈,对一些细小问题无法进行冷静处理……所以容易在心理上走向偏激。

    教育体制的误导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大学是高中学生向往、追求的目标,也是他们放弃许多兴趣爱好甘于在题海中跋涉的精神支柱。“高中老师经常把大学进行美化渲染,我们那个时候还年轻,就幼稚地认为一上大学就万事大吉了,什么也不用做。来了之后才发现考试压力还那么大,特别是英语,似乎有决定生死的感觉。这种落差真的很大,当时确实让人有点难受”。

    巨大的心理落差还表现在一些大学生对自己专业不感兴趣。除了在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由老师或家长强行代办之外,大学录取时进行专业调剂也让他们无法就读自己所喜欢的专业。而在一些重点院校还有这样的特殊原因:由于学生们在原先所读中学都非常优秀,是老师手中的“宝”,同学重点关注的对象,就自然形成了要强与自我膨胀的心理。但是一进大学就发现自己原来只是一个“普通人”,彼此实力相当,优越感的丧失使得一部分学生无法适应。

    同时,现在的本科生的辅导员制、研究生的导师制形如虚设,当他们内心有解不开的结的时候,很难找到倾诉的对象。有时候同相关老师只能一星期见面一次,缺乏足够的沟通,而且一些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只是一个口号式的摆设,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心理课程虽然都是作为公共必修课开设,但“效果不明显,都是照本宣科讲理论,根本没有实际效果,让人失望”。

    对此,北京某高校教务处一位老师告诉《环球》杂志记者,由于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学生数量连年递增,学校方面确实有些工作没有到位。但是现在的大学生隐蔽性很强,经常把自己藏得很深,老师很难发现问题,而且由于隐私权的原因,使得老师不敢轻易去触及学生的心理。所以她建议学生主动找老师反映情况,这样就利于学校与学生之间加强很好的对接。

    调查过程中,大学生认为自己情绪出现波动的原因还有:学习压力大,竞争激烈,被迫把自己收得很紧,不敢放开;就业压力大,觉得毕业很难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前途渺茫;家庭负担过重,急于兼职,但是又不知道自己能够做什么,在兼职过程中还经常被别人利用、欺骗;爱情受挫,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恋人关系突然被迫中断,情绪低落;喜欢攀比,别人有了自己没有就觉得没面子;一些书籍和影视作品的倾向不对,情绪经常不由自主受到影响……

    不过更多的大学生认为不能总是“坐、等、要”,期待社会、学校来“解放自己”,而是应该积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正确地对待问题,然后寻求科学的办法来加以解决。

    对此,接受《环球》杂志记者调查的大学生们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这些建议不仅对大学生群体具有针对性意义,相信对社会上每一个在精神层面感到困惑与受到折磨的人都会有一定借鉴作用:

    “这个世界也许并不存在正常的人,明白了这一点,我们会变得更正常一些。”

    “社会不是为我一个人而存在,天地之大,总有适合自己的路。大多数时候应有坚强的自制力,偶尔适度发泄一下也不为过,但是方式一定要正当。”

    “有事情就好好面对,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再想办法解决,天无绝人之路;然后把它给忘了,这样马上就活轻松了。”

    “其实大学生没有什么了不起,按照一些专家的观点不过就是‘有知识的社会劳动者’,对自己有了这样的清醒认识,我们就不至于眼高手低。”

    “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保持身体健康,加强自身德行修养,多与人交流沟通,敞开胸怀。一到郁闷的时候,就试着告诉自己,世界还是美好的。这很有效,大家可以试试。”

    “我是学心理的,一旦情绪低落,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加以化解:睡觉、洗澡、吃零食、喊叫、找朋友倾诉、唱歌、逛街、跑步、看喜剧电影或者幽默书籍……总之,是通过别的方式把问题转移,憋着钻牛角尖只会让问题更麻烦。”

    墨西哥:大学成了制造人力机器的工厂

    墨西哥是个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成为压倒一切的任务,以至于“造就现代社会公民典范和动力”的大学蜕变为“制造人力机器的工厂”,由此导致的直接结果是大学教育中知识与道德的严重分离。

    伊比利亚美洲大学教育学博士马丁内斯在接受《环球》杂志记者采访时指出:“全球化和市场经济所带来的无序性引发了人们思想上的某种混乱,传统道德评判的界限变得模糊,多数墨西哥大学并未把人格修养纳入到大学教育的范畴,这种长期的道德教育缺位正在墨西哥大学生中产生两方面消极后果,一个是心理危机,一个是道德危机。”

    自杀是继交通事故之后导致墨西哥大学生死亡的第二大原因。在墨西哥大学校园里,很少有人愿意谈及自杀问题,但是墨西哥公共教育部最近在几所大学进行的调查显示,47%的大学生存在至少一项自杀动机,17%的学生曾经想过自杀,10%的学生肯定自己存在调查表中列举的四项自杀心理特征。

    马丁内斯认为,尽管自杀属个体行为,却反映了墨西哥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即较低的挫折承受力和心理调适能力,并且在遇到挫折时通常采取消极的应对措施。马丁内斯指出,与一般个体青年相比,大学生自我意识强烈,对未来的期望较高,并且随着社会的转型与发展,大学生的自我期望值也相应提高,但家庭和学校提供的传统教育普遍滞后于社会发展,再加上青年阶段自身生理和心理的不成熟,使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更容易产生心理上的落差,导致挫折感,因而更易于促成自杀。

    谈到大学生道德危机问题时,马丁内斯认为,物质生活至上、个人主义膨胀、公民意识淡薄和自我预期下降是导致墨西哥大学生道德危机恶化的四点原因。

    首先,西方物欲文化充斥媒体,一夜暴富的神话广为流传,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很多大学生错误地以物质利益为尺度去评价个人得失,从而诱发了抢劫、盗窃、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在贫富极端分化的墨西哥,穷富学生同处一室,生活方式却是天壤之别。如果不能理性地接受这种差别,一些学生势必会通过非正规渠道寻求心理平衡,这也是为什么国立自治大学学生车辆频繁被盗的原因。

    所谓过度的个人主义是指大学生个体为寻求与群体的差别而不分良莠地接受任何事物,这也是校园里酗酒、吸毒存在的原因。由于大学生家庭背景和成长环境的差别,使得学生在遵纪守法和社会责任感方面的素质参差不齐。至于降低自我预期,马丁内斯认为,墨西哥社会失业率不断攀升,社会竞争不断加剧,使得一些意志薄弱的大学生容易产生悲观情绪,从而降低对自我能力的评估,由此导致的直接后果是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马丁内斯认为,虽然一些事实不能反映墨西哥大学生的整体道德水准,但至少体现出一个问题,即大学在学生人格教育上的缺位,这也是转型社会中大学教育共同面临的问题。他说:“墨西哥社会把大学生看作成年人,赋予他们公民的权利,并要求他们履行公民义务。但事实上,他们并未走入社会,阅历浅加上自控能力差,使得他们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独立。这种时候,大学应当通过‘人文教育’,帮助他们完成社会化过程的最后一环。”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2004雅典奥运盘点
演员傅彪患病住院
新丝路模特大赛
第61届威尼斯电影节
北京将更换出租车车型
庆祝第20个教师节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游戏天堂2新增服务器
周而复:往事回首录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